#虚空济[超话]#颜渊篇第十二(1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季氏。
季氏问政于孔子,如何为政?孔夫子讲了四个字。
“对曰: 政者,正也”
想要为政,先正己,看看自己的行为是否是正的。
我们再看不同的人问政,孔夫子给的答案各不相同。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夫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夫子说政者,正也。”
齐景公和季康子问政,孔夫子给的答案是一致的,都是在告诉我们正身、正名、正己,想要为政,你得自己持身中正。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如果你自己是正的,谁敢不正呢?
接下来来思考,如果你自己持身是不正的,别人又怎么会正呢?
我们往生活当中来延伸,一个人问我们,我要如何经营好的企业?我要如何管理我的员工?
我们学习了儒家文化,就懂了这个道理,不用管员工,为什么要管员工呢?我们自己持身是否是正的呢?我们是否懂得修身?
有的人来问我们,我该如何教育我的孩子?不用问如何教育孩子,看看我们自己是否懂得修身?是否懂得正己?如果我们懂得修身正己,我们的孩子自然就会受到影响。
有的人来问,我该如何经营好我的感情?那我们就要说了,你有没有修身?有没有正己呢?如果我们修好自己,感情自然就得到经营了。
如何和朋友相交一样的道理,当我们自己懂得修身,懂得正己,自然朋友也就会受到我们的影响。
所以《大学》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无论是天子还是到老百姓,都是以修身为根本。当我们懂得修身,我们自己身是正的,别人自然就会去效仿。
“君子有絜矩之道”
如果我们自己持身中正,我们讲的话别人也会听从、会信服,我们的行为别人都看在眼里,行不言之教。
我们再来看子贡和子张问政孔夫子是怎么说的?
“子贡问政。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张问政,孔夫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从这四个人问政,我们要来看孔夫子的思维方式,要来看儒家文化的核心之所在。
季康子和齐景公并没有克己,所以问政的时候,孔夫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你要做好一个君主该做的事情。作为一个仁君,为人君,止于仁。你要做好一个父亲的职责,为人父,止于慈。
“季康子问政。孔夫子说政者,正也。”,要想为政,先正己。
要想做好事情,先正己。
要想经营好感情,先正己。
要想教育好孩子,先正己。
要想管理好我们的团队,先正己。
要想和朋友的人际关系变好,先正己。
要想和客户的关系变得更长久,先正己。
所以先告诉我们修身正己,而子贡和子张是孔夫子的学生,跟在孔夫子身边本身就是在修身的。当子张和子贡懂得修身正己以后,孔夫子才告诉方法。
“子贡问政,孔夫子说了,足兵,足食,民信之矣。”,这就是方法。
子张问政,孔夫子又说了“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这是做事情的方法,做事情毫无倦怠,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就可以了。
那这个时候我们再来思考在生活当中是不是这个样子的。
如果我们先懂得正己,先在修身,这个时候你的方法才管用,你的方法别人才会认同。
我们在生活当中举例,说孩子不听话,如果我们平时的言行就是中正的,就是有威信的,我们说话孩子才听。
比如说我们去说自己公司的员工,你平时的言行就是令人信服的,这个时候你讲的话别人才会听从。否则表面上是认同的,内心就是在对抗的,不起作用。
比如说在感情当中也是一样的。我们想说对方问题的时候,首先我们自己是没有这方面的问题的,否则我们说出来对方怎么会听呢?口服心不服啊。
《论语》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首先要懂得修身为本。当我们懂得修身,方法自然就生起了。
所以从整个《论语》我们就可以看得到,如果没有修身的人问孔夫子,孔夫子都会告诉他先修己。如果已经在修身的人问政,孔夫子就告诉他具体该怎么做事情。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儒家的次第和顺序。想帮助别人,想亲民,先明德;想做事情,先学习修正自己。
所以《论语》第一篇学而篇,第二篇为政篇,先学习先修己,然后你再去做事情。
“政者,正也”
处上位的人是什么样的行事作风,处下位的人就会从之。
“上好仁,下好义”如果处上位的人好仁,下位的人就好义,他就会去做合时宜的事情。
如果处上位的人喜欢听谗言,则处下位的人小人居多。
用我们现在的理解,经常讲的一个词叫拍马屁。为什么很多团队会有拍马屁的情况出现呢?因为处上位的人喜欢听。如果处上位的人是不喜欢听的,处下位的人是不敢做这样的事情的。
如果处上位的人做事情是中正的,处下位的人做事情的行为自然就中正,他不敢不中正。我们都懂得投其所好的道理,也就是处上位的人好什么,处下位的人就会去迎合,就会去做什么。
所以无论在任何关系当中,我们的正都尤其重要。
比如说我们和朋友相处,我们有什么样的喜好,朋友就会想办法满足我们什么样的喜好。
说我们爱读书,朋友和我们相交,就会和我们探讨书的内容,或者送礼物、送书籍。
比如说我们喜欢喝茶,别人就会送我们茶。
比如说我们喜欢喝酒,别人就会找我们喝酒。
比如说我们喜欢打牌,别人就找我们打牌。
这个时候你就要思考了,有的时候我们说我明明不喜欢喝酒,可是我没有办法,朋友总是找我,真的是这样的吗?是我们平时的思维和行为习惯,给对方留下了这样的印象,所以他就会来找我们。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我们每天的思维,我们每天的行为,别人都是看在眼里的,那么多双眼睛在看着,那么多只手在指着。
所以当我们身边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要思考到它是自身平时的行为所导致的。
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来到我们身边;我们是什么样的思维,我们就吸引什么样的事情来到我们身边。
听起来的似乎是一个很玄妙的道理,其实并不然,它很朴实,就来源于我们平时的思维、我们平时的言语和我们平时的行为。
所以首先你要懂得修身为本,当我们懂得修身,我们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身边的人逐渐地都会变成和我们一个样子。
所以作为一个从政者,首先要懂得正,你要去正己,你所做的事情自然就会变正。
在一个家庭当中,首先要懂正己,当我们正己,就会影响身边的爱人,影响孩子。
我们在一个企业、在一个团队当中,我们要懂得正己,当我们自己正己,我们的言语、我们的思维、我们的行为都是正的,我们做的事情是正的,我们的员工、我们下属也都会变得正。
如果我们和朋友相交,自己说的言语正、行为正,我们的朋友也会变得和我们一样正。至于那些不正的,自然就会逐渐地走散。
反之就很可怕了。比如说我们自己的行为要不正,就会导致我们身边原本正的人离开,不正的人都留下了。
身边有很多人都会感叹,感叹为什么我的员工招的不好呢?为什么我的员工都不尽职尽责呢?为什么他们无利不起早呢?
有的时候你就会抱怨我们的客户,他为什么忘恩负义呢?为什么现在他赚到钱了,就不与我们合作了呢?
我们在抱怨朋友忘恩负义的时候,真的是他们的问题吗?我们有没有看到自己的言行呢?我们有没有看到自身呢?什么样的人自然就吸引什么样的人。
这里我们要做一个总结。
我们要打破过去的思维方式,过去我们问问题,我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我如何管好自己的员工?我如何经营好自己的感情?这种思维方式是错误的。
我们学习了儒家文化,要懂得重新换一种思考方式。
我们在问问题的时候,该如何思考。
在带领员工这件事情上,在我的家庭关系当中,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
在和客户合作的过程当中,还有哪些是可以提升的,才可以让我更好的尽忠、尽职、尽责的,做好我手里的事情。
这是我们应该有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