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情深的体现--唐顺陵(5)
- 大唐西市博物馆志愿者
- 2022-06-17 21:02:38
(接上篇)
顺陵虽然也称“陵”,但不是因山为陵,不甚雄伟,与占据山峰的渭北18座唐代帝王陵比较,则大为逊色。陵墓位于内城北部略偏西,方锥形陵丘高约13米,底部平面呈正方形,每边长近50米。经探测,墓道呈斜坡形,长近30米,宽约2米。墓道两壁用石灰粉刷,绘有壁画。

登上封土顶,视野开阔,陵区一览无余。

现在陵前所立顺陵碑,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碑刻。

历史上的顺陵陵园至少有过两通石碑,一通是咸亨元年九月埋葬杨氏时“官为立碑”,由唐高宗亲自撰写碑文,后不知此碑散于何处,其形制规格和碑文内容今天已无法知道。
顺陵残碑
另一通是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制立的顺陵碑,历史上称为《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此时杨氏已死了32年。该碑文由武三思撰文,唐睿宗李旦敕书写碑,共4000多字。碑文字体方正,兼以篆隶,劲健有力,每字大一寸五分,还采用了武则天新创造的文字16个。
顺陵碑矗立了854年,碑高约6米,宽3.2米,刻文四五千字,加上碑首、碑座,通高在10米左右,超过了乾陵高宗《述圣纪碑》和武则天的“无字碑”,这在唐朝的皇亲国戚陵墓中绝无仅有,令人惋惜的是这座绝世名碑于明代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年毁于关中大地震,断为多节,后被人拿了去修砌渭河堤坝。清代之后,人们从河岸上发现了残段,传世共8块,文字共18行,46字,这就是著名的“顺陵残碑”,为书法家所推崇的石刻珍品,今人只能从咸阳博物馆里收藏的残碑中领略顺陵碑当年的风采。南门外有一遗址,周围有破碎砖瓦,应是碑毁亭塌后的废墟。
顺陵碑中使用的武则天所造的新字时间约为永昌元年(公元689年)4月至载初元年(公元690年)1月,由她授意或亲拟,武承嗣主持,这些字唯有“曌”字使用至今,尽管有人认为顺陵碑中的字含有“迷信、复古、愚民”等思想,但作为汉字,这些字不仅为研究武则天提供有力证据,而且在中国的文字发展史上,留下了独特的一页。

顺陵残碑(部分)现藏于咸阳博物馆
和走狮、石天禄同一风格而遥相呼应的,还有陵东、西、北的3对石坐狮。坐狮均高3米左右,为历代石雕坐狮中最大,石雕将狮子雄健的形象,加以有力的夸张,表现了盛唐时期石雕艺术的宏伟风格。6个坐狮基调一致,而形象神态各异。
陵墓雕刻狮子象征墓主生前仪卫,雕刻石天禄象征瑞应祯祥,这是帝王陵墓的一般寓意所在,但是顺陵石刻的形式构成很不一般。背北面南的双狮顺道路并列,而双石天禄横在道路东西相对而立。构成了置阵布势的纵横交织、气势开合。东、西、北面的3对坐狮,形象态势也全不雷同。这就使得顺陵石刻组群,在统一基调当中有参差错落,体现出对称均衡而又富于变化的艺术法则。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