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谷原店长的推荐】

  • only茶
  • 2022-06-18 09:12:35
​​

 

关注“日常”里的小小现象

既便宜又好吃,这便是“大众食堂”。它遍布全国大街小巷,用以满足人们的胃口。在大众食堂这样一个充满平民氛围的空间里诞生了一本随笔集,内容聚焦于不经意间的日常细微之处,全书充满幽默笔赘,即《大衆食堂に行こう》。作者是著名漫画家東海林さだお先生。東海林さだお,在报纸杂志等多处开展长期连载,是围绕“吃”来撰写幽默随笔的第一人。

东海林先生出生于1937年10月,现年84岁高龄。以他在《周刊朝日》上刊登的连载随笔汇总出版的“丸かじりSeries”颇具人气。连载承载了东海林先生对食物的强烈信念,《大衆食堂に行こう》这本书中也加入了连载文章。味增煮青花鱼套餐、炸竹荚鱼套餐、天妇罗盖饭、炸猪排盖饭、咖喱饭……。不过,与对各种菜单的考察相比,令东海林先生感兴趣的点更倾向于大众食堂这个空间、以及在空间里共存的“人”,这亦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百无聊赖地读着体育报纸,店主的“人设”(人格)即是如此。或是,正用牙签抠牙的顾客,与皱着眉头正看着抠牙人的年轻女顾客,二者之间的关系性——。从内容能够感受到,虽然给人一种以“吃”为切入点的错觉,实际上目的是要描绘人。而东海林先生则作为彻彻底底的旁观者一直观察着这些光景。一言不发地坐在单人座位上,像间谍一样观察四周,光是想想这种情景,笑意都会情不自禁地涌出来。

东海林先生的随笔长年以“日常”为题,即俗语“良辰吉日与稀疏日常”里所提到的“日常”。甚至在这种主题下,也要着眼于一些特别细小的现象。对于东海林先生的这种态度,我有很强烈的共鸣。比如,大家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一个人出门吃饭的时候,总是不知不觉就变得慌慌张张的。“啊,刚才点菜的方式,也没按人家常理走,也许会被当成是很麻烦的顾客吧”,不由得就会陷入沉思。类似于这样细致的心理描写也都被一一写进了书里。

而幽默感与恰到好处的比喻,正是东海林先生的文章的魅力所在。在“日本的午餐”一章中,引用了中原中也的诗歌“正午 丸ビル風景”(正午 丸厦风景),借此将东京都中心的午休场景有节奏感地描写出来。也详细地写下了自己的内心变化。首先是,要如何看待“一小时”的午休时长、怎么去安排,从这些问题入手,再到思考吃什么,吃面条的话是选择中华料理还是日餐。日餐要选择荞麦面还是乌冬面。欸,炸猪排盖饭也不错哦——按照这种节奏展开内容。然后再引入中原中也的诗句,从工薪族们的言行举止到小团体内部上下关系,尽收眼底。而正是这种人间观察,展现出了东海林先生最真实的一面

早已掌握享受生活方法的前辈

说到面条,围绕着最近出现的“拉面爱好者”话题,东海林先生大谈自己的主张。他从拉面爱好者们“一丝不苟”的姿态中跳脱出来,客观地说:“他们出门探店的时候往往对拉面的期望值太高,所以失望也就越大。”

“吃饭这种事,明明原本应该是以食为和、依食饱满,但吃了饭内心依旧那么空虚就属实没办法了”。

同时,东海林先生也讲述了对那些“没那么好吃的拉面”的爱。它们就在街道的角落里,散发出哀愁的气息。是店内的空间与聚集在店里的常客共同酝酿出的气氛,也是掀起暖帘进门点餐到嗦完面离开的时间流逝之感。

“拉面起初并不是需要人们对着望穿秋水怒目圆睁的东西。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东海林先生总结说。

跟大众食堂相比,我更喜欢街边的中华料理,从很早之前开始就经常去吃,还一边走一边拍面条跟菜肴的照片。最近刮起了“街边中华流行旋风”,但其实我从很早之前就开始埋头于探店,也拍了不少照片。前几天也是,早上直播结束后我就用“Google地图”搜了店铺,跟经纪人一起去那里吃饭。到了的时候刚好店铺刚开,碰见阿姨正放下暖帘。

然后阿姨问了一句:

“欸,买包子?”

店里的一角,散着水气的蒸笼层层叠叠,原来是在卖可以打包外卖的肉包子。

“啊,我们想吃拉面,今天有吗?”

“请坐吧。”

踩着水泥地面,坐在圆板凳上,冬天的气息直直地浸入身体。心情就好像一口气穿越回到几十年前一样。店主夫妇刚开店的时候,店里肯定亮亮堂堂满溢活力吧。经过岁月的打磨,从巅峰走上下坡路,来到了如今衰落的状态。不过虽然店很破旧,但一点都不脏,我特别喜欢这种韵味。

昭和、平成、令和。随着时间的流淌,思绪不断飞驰,正思考着,热气腾腾的“裙带菜汤面”就被端上来了。这面实在是好吃!尽情品尝过“空间”带来的味道走出店铺的时候,我也稍稍领会到东海林先生的心情了。东海林先生一定深谙“享受生活之道”。

 

和而不同,直面年轻人

这本书里有一个章节:定食评论家·今柊二先生与东海林先生的对谈“定食店的正确存在方式”,您绝对要读上一读。比东海林先生小上30多岁的今先生,经常会去到全国各地的定食店探店,更新最新情报的同时也会写下对店铺的评价。那些店对于他来说,也意味着是一份被分类、整理地整整齐齐的数据。对此,东海林先生的对答是——?请您一定读一读。我读到这章的时候感受到了犹如宫本武藏对峙佐佐木小次郎般的紧张感。和而不同,这种对立的刺激感属实有趣。就好像是传奇奥运选手葛西纪明嫉妒在北京冬奥跳台滑雪项目里夺得金牌的25岁运动员小林陵侑一样。与精力旺盛麻利能干的年轻人相对立的,是老者年轻的心态。从中能够感受到东海林先生的矜持。

我自己,作为演员嫉妒的,与其说是嫉妒不如说是尊敬的年轻演员大有人在。其中一位就是黑木华小姐。所谓演技,其实当一个人站在那时,他的姿态就已经能说明一切。就算他不讲话,只是站在那里,也能讲出故事。我认为能大书特书想象力的演员才是“好演员”。今年夏天,我将出演由松尾铃木先生指导的“大人计划”的舞台剧。“大人计划”的特点是台词与世界观的设定个性十足。不能有“拼个你死我活大干一场”这种乱七八糟的想法,而是要尽情享受舞台。这次是我第一次站上被称为是“日本小剧场界良心”的下北泽“本多剧场”的舞台。空间的力量、历史、许许多多演员的思绪,就像挥洒出的汗水一般全部浸透在那个舞台上。经年累月,剧场也会“寄居神明”,这点也许跟东海林先生所追求的“空间”有相似之处吧。

 

想要一起读一读

​东海林さだお先生的“丸かじりSeries”第一部作品:《タコの丸かじり》(文春文库),解读这本书,也许会弄清他对食物所注入情感的变迁。以及,在对谈中登场的今柊二先生的作品:《立ちそば春夏秋冬》(竹书房),也特别想读读看。我同样很喜欢立食荞麦面,今先生会以什么样的切入点去整理总结它们呢,我饶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