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天流浪记之三:当不安如影随形,该要如何找回最初的自己
- 达米泰亚
- 2022-06-30 21:26:29
003、35天流浪记之三:当不安如影随形,该要如何找回最初的自己
知识卡片035

[书中原文]:
(黄梵《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第一堂课)
正是按照这样的理性,我们把人群划分为熟人的世界与陌生人的世界。因为相信人人都可以用理性把握一切,包括把握自我,我们才特别信赖熟人。你一旦熟悉了一个人的言行、性格、过去等,就等于知道了他的理性世界,他对你就不再陌生了,你的理性也就可以把握他的一切,就意味他的未来行为,是你可以预期的。
所以,那条在熟人和陌生人之间的界线,是相对的,人的一生就是靠着理性的打量,不断把陌生人转变成熟人。
理性对行为的把握,并非像古典人想象的那样,可以百分之百奏效。
弗洛伊德认为,人除了有理性照拂的意识,还有理性照拂不到的意识,即人的潜意识。
潜意识还可以通过文艺创作泄露出来。弗洛伊德认为,显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有一个所谓的前意识区,负责审查想成为显意识的那些潜意识,一旦发现不合社会规范,就不让它们成为显意识。文艺创作恰恰能伪装潜意识,令它们看上去无害,似乎合乎社会规范,使前意识区会对它们放行。
潜意识固然会给理性造成不少困惑,令我们难以完全了解自己,把握自己,但对写作来讲,恰恰是一个福音。潜意识躲在理性够不到的意识深处,也意味着在写作理性的掌控之外,写作还潜藏着即兴发挥的巨大自由、潜能等。
唯有了解和进入理性的盲区,你才算真正步入了现代人的世界。意识到人无法被理性完全把握,会令你对写作的认识起变化,会让你开始懂得,真正的现代写作究竟是什么样子。
[核心概念转述]:
熟人和陌生人之间的界线,不是固定的,而是靠着理性的分析,不断拓展的。
潜意识,不是一种深不可测,而是一种助力,帮助我们进入文艺创作和写作的如鱼得水。
[个人体验]:
在这座城市里,我所有认识的人,可能一个手就数得过来。我是为什么来到了这里…我大概是疯了吧!!就说这次见到小饭团儿,也仅仅是第四面。前三面,是在遥远的“三年大疫”之前。有些人见三面,就可以留下意义;而另一些人,怎么说呢…
此时是6月28日,我的“南京去星周期”遇到第二个卡点。早醒,良好的睡眠并没有延续,某种程度上间接证明了,状态还未正式恢复、困境还未完全解脱。还未醒透,认识仅三两月的新邻居,就紧急传来了有关南京的“噩耗”。
大约是两个区近十个街道,都需要全员核酸。或许新邻居全是处于好心、热心,可对于我来说,却是提前添堵了。可是在那个不够清醒的当下,我还是想到:南京带星了,我该怎么办?!大约两个小时以后,几乎同时传来了南京中风险和行程卡带星的消息。
行程卡双星,或许可以载入史册吧。日光未能降临,雨水却光顾的晌午,心绪是委屈、莫名与无解。我尝试沿着憋屈的情绪,进入午睡,就连睡姿都未必正确。翻转的时空里,并不是很清楚自己在哪里!
午后,我与身在外省的准投资人,尝试远程解决,未来创业的场地问题。其实没能获得多少冷静,却是意外有了新的方案,虽然也谈不上阶段性成果。当时空终于只剩下了自己,我也终于瞥见了雨过天晴。我一个人陷入长考,却迟迟未能落笔。几个小时以后,一个全新的PLAN B,才终于浮出水面——
不妨再耐心等上3天,看看南京的中风险,是否顺利降级。或许一切都会水落石出。假如南京未能顺利去星,下一站的行程,反而会因此提前。也就是说,由于南京疫情,我的“南京去星周期”可能提前结束。随后我进一步核算了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之间的关系,只要符合一些特定条件,我提前开启下一站行程的结果是相同的!!
我试着回到,相比起来完全安静的前一天。自己的日常,几乎三句话就可以讲完。午后,拖拖拉拉的自己,步行前往头一天的咖啡馆。相比头一天的爆满,那一刻更像是烈日午后的空场。我忽然发现,那样的空间可以让自己安静下来;我拿出随身的纸笔,拓展一下还没有完成的项目细节…
回程的路上,我提醒自己:每天,都可以抽时间,用A面脑,进一步思考项目和团队构成!!
[行动指引]:
有时候,理性与冷静并不是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