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丨行程卡星号取消,在细节优化中持续强化正向预期

  • 封面新闻
  • 2022-07-01 09:09:47

​​据工信部消息,为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支撑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便广大用户出行,即日起取消通信行程卡“星号”标记。(央视)

当前阶段,疫情防控形势整体向好,这为防疫举措的细节修正和“边际改善”,提供了相对从容的操作空间。置于此等背景下,工信部取消通信行程卡“星号”标记,算是抓住时间窗口迅速反应了。这一变化,一方面确实能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另一方面则是在更广泛层面释出了某种强烈信号。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稳定的预期,以及明确的趋势性判断,亦是如此!行程卡“摘星”,必然激发出巨大的撬动效应。

理论上说,行程卡包括其“星号”模块,只是大数据技术工具,本身并不必然对应着防疫尺度的收或放。工具本身是中立的,对于“工具”的不同定位和使用方式,则定义了其在现实中所扮演的实际角色。毋庸讳言的是,以往一些地方确实对“带星人”不够友好,动辄劝返、隔离、“静态管理”之类的操作不在少数。久而久之,“行程卡的星号”,让不少人心有余悸,唯恐避之不及,只怕“一朝带星,寸步难行”。

事实上,工信部在产品设计之初,就一再强调“星号备注仅用作旅行提示,与健康状况无关。具体控制政策请遵循当地联合防控机制。”换言之,“行程卡星号”,本意乃是为地方疫情防控提供“数据支持”。然而,实践下来,不少城市却把“行程卡信号”当成了防疫的“决策起点”,并且在“守土尽责”的竞赛中,无一不是从严运用“行程卡星号”、对“带星人”严防死守。对“带星”“摘星”“防星”的过于执拗,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防疫体系的理性与效能。

一个业已被印证的逻辑是,只要“行程卡信号”模块存在,其就必然会在地方的疫情防控决策体系内占据尽可能最大的权重,那种“恰到好处”“合理运用”的状态,是不可能存在的。既然如此,当然不如索性将之取消了。再者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前提下,某某城市零星出现少数病例,实属正常,按标准化流程应对即可。“因为几个人确诊,一座城市带星”,弄得满城风雨,搞得人心惶惶,客观上放大了社会情绪,这实在是大可不必。

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动态清零”总方针下,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和病毒特点,使防控更加科学精准,至关重要。入境和密接人员管控期调整为“7+3”,整治“层层加码”问题专班面向社会收集过度防疫线索,取消通信行程卡“星号”标记……最近几天,一批导向强烈、具备高度逻辑一致性的政策信号,密集放出。实现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更高水平的统筹兼容,需要这样具体而务实的“局部调整”,更需要在强有力的预期引导下凝聚共识、协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