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馨妍:什么是“有根的事物”?什么“在春天萌发”?

  • 微诗刊
  • 2022-07-03 06:10:34

​​什么是“有根的事物”?什么“在春天萌发”?

​​——李玫瑰《有根的事物更容易在春天萌发》赏析

王馨妍


有根的事物更容易在春天萌发

李玫瑰


春寒仍然统治着晋北高原

​农历二月,玉米地还没有解冻

​农民们还没有耕田,下种

​那些向阳之处的菜园

​也还是寸菜不生,仿佛一种沉默

​但那几行冬小葱就不同

​它们冲破土层,顽强地钻了出来

​仿佛一篇写在大地上的檄文

​它们是母亲去年秋天撒在菜地里的

​它们的根在冬天的泥土里蛰伏

​春风刚开始召唤

​它们就率先揭竿而起

​仿佛一种源远流长的血脉
 

有根的事物更容易在春天萌发”——诗的标题指出了全诗主要书写的,既是事实,又包含着更深的哲理,吸引读者继续阅读,同时也向更深处思考。全诗短小精悍,没有分段分节,浑然一体。所以,我们可以在一个统一的有机体的前提下,去分析诗歌的内容、写作手法及其思想情感。

第一句中,“春寒”紧扣标题,点明了时间,同时也指出了北方早春的特点:不是温暖的、春意盎然的,而是寒冷的,刚过冬天,春寒还统治着晋北高原,是一种晋北高原的常态。第二行的“农历二月”也标识了时间。全诗没有模糊时空状态,时间非常明晰(“农历二月”),空间定位也非常准确具体(“晋北高原”)。这就奠定了全诗写实的基础。

诗中列举的“玉米地”“菜园”,“还没有解冻”“还没有耕田,下种”“还是寸菜不生”,这种对现实的写照,体现出一种萧索之景,虽然春天已到,但似乎生机未起,大部分的植物、农作物仍停留在冬天,停留在过去,没有跟上时节的脚步。就这,甚至还是“向阳之处”的情况。“仿佛一种沉默”,更是一种失落与无奈。

不过,突然话锋一转,“但那几行冬小葱就不同”。一个“但”字亮出转折,重新给人以春天的希望。“几行冬小葱”表明了虽然不多,但也不是形单影只,仍有同伴一起在春天领头“冲破土层,顽强地钻了出来”。这与前面提到的作物形成了鲜明对比,作为诗歌中常见的创作手法,更突出了“冬小葱”的顽强、勇敢,彰显着诗人对它们的肯定与赞扬。

“仿佛一篇写在大地上的檄文”,它们的“冲破”与“钻”的动作,如同吹响了战斗的号角,将春天拉开了帷幕。


 

它们是母亲去年秋天撒在菜地里的

它们的根在冬天的泥土里蛰伏


 

两个几乎有点对仗的句式,构筑起一种内在的建筑美,从“秋天”到“冬天”,默默地“蛰伏”,这种“蛰伏”不正是为了等待一个机会?于是,下文顺势写道——“春风刚开始召唤……”这就是它们的机会,一个充满希望的时机。

也是在这里,提到了标题中的“根”。所以,更需注意,接下来的内容可能就是全诗主题、主旨的呈露。


 

它们就率先揭竿而起,

仿佛一种源远流长的血脉。


 

这一句转入一种虚写,明显地代表着一种精神,而这种精神,既像是在暗示历史,又像是在暗示一种绵长的生命伟力。

全诗一点一点发展、铺垫,到此收束时,终于亮出了饱满、有力的结尾。

全诗都在暗自地运用着对比的手法(时间、作物),此外,从写实到抒情,有无相生,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主体。全诗浑然一体,格式上简单完整,也没有分散情感,使升华部分集中蓄力,达到效果。

一首十三行的短诗,不回避用一些大词,如“统治”(“春寒仍然统治着晋北高原”)、“檄文”(“[小葱]它们冲破土层,顽强地钻了出来/仿佛一篇写在大地上的檄文”)、“揭竿而起”(“春风刚开始召唤/它们就率先揭竿而起/仿佛一种源远流长的血脉”)等。这些词语每一次出现,都不是在其原来的意义上,而是通过诗人的写作,赋予了其新意,仔细咂摸,无比生动,比如小葱的“揭竿而起”,联想到它们管状葱茏的样态,真叫人赞叹如此描述的恰切。如果注意到,从“统治”到“檄文”再到“揭竿而起”和“源远流长的血脉”,注意到它们内在的统一性,很难不感叹诗人对一首诗的整体之把握。

读完全诗,回头看诗题——“有根的事物更容易在春天萌发”,继而发问:什么是“有根的事物”?什么“在春天萌发”?或许会有更多发现。



 

图片

        王馨妍,00后,西安人。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2021级学生。
 

图片

        李玫瑰,原名李美青,1976年生,山西原平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有诗歌作品在《诗潮》《星星》《延河诗歌特刊》《五台山》《梨花》等刊物发表。2020《诗人文摘》年度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