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的《活着》:撕下强加给生命的意义感

  • 赵刚Andrew
  • 2022-07-04 16:35:55
​​

一口气读完北京十月出版社的余华名著《活着》问世30年纪念版,这是一本流泪的书,不知道其中有多少个“泪”字,平实的文字、悲惨的情节不时钻进心里,让我泪目。

 


 

图片

 

 

1

 

从国共内战时期,到人民公社-大炼钢铁时期、文革时期,再到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这是若隐若现的历史脉络。在轰轰烈烈的大时代中,安静的、封闭的农村偶尔也卷进时代的洪流,被涤荡、洗刷。而更多的时候,个人本能地、别无选择地自我挣扎,维持着被称作“生存”的状态,正像余华在序言中所说,只为了活着,没有别的更多的意义。


 

图片

 

 

主人公福贵身边的父亲、母亲、老全、龙二、儿子(有庆)、春生、女儿(凤霞)、妻子(家珍)、女婿(二喜)、孙子(苦根)相继死去,只剩下垂垂老矣的他。

 

阔过、败了家的福贵,朦朦胧胧中还曾想从养鸡、养鹅、养羊、一直养到牛,重新发家。而直到家破人亡、茕茕孑立,他选择了“一步到位”,用所有的积蓄换来了一头即将被屠宰的老牛。在哄笑和鄙夷声中,他把逝去亲人的名字、连同自己的名字,一股脑都安在老牛身上,天天吆喝、驱赶着“家人”和“自己”,在田里干活儿。

 

 

2

 

此时的福贵用微笑面对身边的一切。


 

图片

 


 

“只要人活得高兴,就不怕穷”,书中福贵母亲的这句话出现过两次。穷,还能高兴吗?比如贫苦、漂泊一生、老无所依的长根。不穷,就能好好活了吗?比如因财被杀的龙二、因官自尽的春生。财富与幸福之间似乎并无必然关联。

 

余华彻底否定了强加给生命的意义感,他笔下的中国式悲剧平静得如微澜的湖面。生命仿佛落叶般飘逝,也常常是静静地,无声无息。

 

然而,当贫困得怯懦、懦弱得屈服的生命竟也无从保全,就像年轻的有庆被医生过度抽血而亡、以此去搭救县长夫人,被长久压抑的嗜血野性、无畏反抗像巨石投入湖中,浪花迸溅,死了儿子的福贵野兽似地冲向医生和县长,平生第一次露出杀机,那一刻他不再为了活着而活着,而是只求一死、同归于尽。

 

 

3

 

什么是有意义地活着?什么是无意义地生存?很难下定义,生命的流水并无常性。


 

图片

 

 

佛家说,开悟是痛苦的终结,不痛苦便是佛性。而余华在序言中提到的“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可能就是福贵佛性般的微笑吧?

 

全书结尾处的民谣特别好: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人性的贪婪、放纵、苟且、释然,仿佛生命流水的不同渡口,不到其时,不明其意。

 

人性不灭,痛苦不止;佛性不灭,微笑不止。

 

《活着》记录的便是人性与佛性杂糅的生存状态,无论多么平凡,都遮掩不住闪烁的精神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