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信哲 《字私十题》之一 : 自己(上)

  • 来自星星的少年庄周
  • 2022-07-09 08:34:45

说实话真的动笔开始写这本书,还是蛮惶恐的,就好像无端地去剖析他人的内心,就很……狂悖。所以先说好,这都是我妄加臆测,胡说八道,你们也就千万别往心里去。如果觉得不对,那肯定是我的错。


当然欢迎阿哲老师亲自来勘误(laf)

 



交叉点
向心中的某些个信仰
祂要我必须低头认罪
他要我应该坚持、固执或放弃
她要我无法再继续强辩
它要我拾起零乱的步伐
很多人,很多事都是我的指南针
像十字架钉在思想里
那般的不可取代


这篇是整本书最快击中我的一篇 (可能主要因为在第二页~laf)


彼时我正在写一些游戏设计的文章。作为设计师,我们但凡要认真设计一个游戏角色,一定要先明确他的背景,给他写一个小传。这个小传呢,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为角色设置一个性格锚点,在锚点的支点之上明确他的主/次要人格,理想和羁绊。最后以此为基础为他分配合适的数值和技能,设计专有的武器和装备。当背景和锚点支撑好了,只要放置好一个吊钩,故事就会自行开始。


他写的“十”,恰好让我想到这个“性格锚点”。


我们的一生有很多经历,可能是一个人,可能是一段情,可能是一个未完成的事情,深深地影响了我们,成为我们生命中的里程碑,在我们的性格里打下不可磨灭的标记。当我们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时,我们带着的这些标记,会成为我们的“指南针”。


我想所有买这本书的人,都会好奇,阿哲的锚点是什么?
写真中的他站在十字路口中间,左顾右盼,而文中的“祂、他、她、它”在他的背后,仿佛在推动着他的决定。


什么是“祂、他、她、它”……


说实话写这样的文章真的挺难为情,好像自己无端地去分析别人的内心在想什么,多少有点荒谬狂悖。

但我想他既然愿意分享,应该也是希望别人去读的吧。
 

那我斗胆僭越地认为这里是人的四个内化的性格特性。


祂要我必须低头认罪
——祂这个字在我们的教育体系里是蛮少用到的,一般是上帝的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无疑是指的是他的基督教信仰,是人的“神性”。
作为接受无神论教育长大的一员,我对原罪也仅仅到理解的层面而已。但我也认为,人应该具有对于宇宙和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常怀着的对自身的叩问和反思。


他要我应该坚持、固执或放弃
——感情是勉强不来的事情,能够坚持和权衡的唯有事业,这里是人的“理性”。
他在父亲的教导下走上了音乐之路,李宗盛为他量身定做了最初的发展方向,也一定有很多的前辈和同辈成为了他的路标和指示牌。在事业上,他的很多选择干脆利落,自己做的选择自己承担,既不拖泥带水,也不怨天尤人。我喜欢理性自律、说到做到的人,喜欢那种可以让涓涓细水平和流淌,让理想之火安静燃烧的感觉。(可能因为我本人太过自由散漫,对自己做不到的格外心仪。)

 

阿哲也曾推荐过的巴黎隐士,还没看完


她要我无法再继续强辩
——我理解为人的“感性”。一个再理性的人,也终究有被感情撕开的一天,而且,越反抗越无力,越压制越想要,越辨驳越苍白。我们总是会莫名其妙的相爱,痛彻心扉的领悟,再义无反顾的投入。可是,人之所以为人,不就是这样吗?机器永远无法通过图灵测试的,可能也就是那颗“无法再强辩的内心”了吧。


它要我拾起零乱的步伐
——太多人总是匆匆地向终点奔去,而忘了旅途的风景。其实在哪里摔倒了,不妨就在哪里躺一会儿。看看流云和蓝天,吹吹微风闻闻花香,拾起凌乱的步伐,再走吧。“它”,我想应该是人的自然性吧。


合起来,人的神性、理性、感性和自然性,好像作为角色的性格锚点,还蛮全面的呢。


其实按照我惯常写乐评的调性,这里我会给这篇文一个正能量的结尾。

譬如我会写,让我们按照这篇文给张信哲画一个性格锚点图吧:1 对人生常怀敬畏和反思,2 追求梦想,3 常怀真诚,4 活在当下,欣赏万物之美。然后再开个小玩笑,和谐落幕。


我承认,写乐评时有一半的小心思是在“打歌”。

(也不是不真诚,但会选择性地更加“正面”)


可是,这是一本和自己聊天的“诗集”,我看到更多的是内心的“拉扯”。
我看到了面对“必须”的反抗,面对放弃的固执,面对逃避的强辩,和面对抛却的捡拾。
没有谁是理所当然,没有什么发生的事是天经地义,谁不是在惊惶中叩问,在拉锯后妥协,在多少辛苦后,才能展示出步伐的从容呢。


就像这一篇:

 

隙 可以对比一下台版和引进版的纸张印刷


隙 


无所事事的自在

汲汲营营的索求
你是哪一种?


看到这篇的时候有种恍惚感,这是我无数次问过自己的问题。
我到底是希望过怎样的人生,是想追求外在的成功,还是想追求自我的一生。如果是前者,我当初就应该进入家人安排好的轨道,如果是后者,那我就应该去读文学或者艺术。结果呢,别别扭扭的走了一条中间的路。


那么如果你明明是自在散漫的心性,但你想去的那个地方,一定要经过汲汲营营的索求呢?


我特别喜欢的演员Alan rickman (斯内普教授的饰演者)有一句话我很喜欢: I've never been able to plan my life. I just lurch from indecision to indecision。意思是“我从来没能计划好我的生活。我只是从这一时的犹豫不决摇摆到下一刻的犹豫不决。”


这已经是太过奢侈的自问,平凡如我辈,可能躬弯了腰,也不一定能得到五斗米。
那么天才如他们,在不得不的汲汲营营的索求中,还能找到过去的自己吗?

 


过 


焦虑
因为看到路人点烟的手而颤抖
因为听到朋友的故事而疑惑
因为走进一处荒凉的废墟
以为不过又是擦肩而过的某个城市
却惊觉
这里就是我的心
因此又慌又乱
因此不肯逗留
仿佛整座的破碎就是一面镜子
仿佛整座就是一面破碎的大镜子
我一直照着自己以往的姿态


在简媜《为你洒下月光》中,有一段话:“起初,我进入这遗落多年的世界,找到一把青春的白骨。设想,在那万事无法承诺也不能成就的时候,有个强悍的自我把这娇柔的自我藏进山洞里。对她说:等一切风平浪静了再出来。后来的局面全变了,也忘了山洞里盼着的人,等着的心。”


在你的一生中,有没有一个时间,当你打开一个尘封的抽屉,或者展开一封好久之前的信,突然躲闪不及,跟这具“青春的白骨”狭路相逢。


在你的一生中,有没有一个时间,当你走进一个废墟,里面恰好是你的心呢?


to be continued

 

本篇分上下,是字私中讨论自己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