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硅交流纪要20220706

  • 三升
  • 2022-07-10 04:36:58

​​碳化硅交流纪要20220706

 

Q、目前给东莞天域小批量送样的有哪些厂家?

A、东尼、天科、露笑、实亿晶光、河北同光、山东天岳都有收到样品。

 

Q、送样量最大的是哪家?

A、国内厂商最大的应该是东尼,然后是天科,后面就是露笑、河北同光、实亿晶光,后面三家差不多,东尼和天科多一些。

 

Q、天科、露笑品质上比较?

A、整体上这2家都可以,天科清洗工序有点问题,发货之前晶体发现颗粒物表面检测测量能力有缺陷,露笑切磨抛工艺有些问题,表面度有些问题。切割长晶大家都还可以。供应给我们的片子目前看起来是可以的,东尼走在前面,处理问题还是比较积极的。

 

Q、东尼什么时候开始给我们大批量供应?

A、我们目前对原材料需求量比较大,现在按照以周为单位进行供应,只要做出来满足我们的要求,每周都要来些晶片,每个月1000-3000片之间。

 

Q、衬底厂商的扩产规划?

A、今年年底应该会起量,具体标准是每个月3000-5000片左右,但是很多量产释放都是口头上说的,实际供应的时候会有些差异。目前还不是非常成熟的工序,基本上是边优化边供应的情况,会存在波动。

 

Q、现在行业是供应不够还是供应链的安全的情形?

A、目前是供应远远满足不了需求的,因为一个晶片用不到2台电动车,要打开电动车市场的话,需求量就很大了,全球需求比较紧张。国际上供应的主要是科锐、昭和电工,国内的企业比如比亚迪、蔚来、华为、小鹏都想把供应链往国内转。

 

Q、目前供应价格是多少?

A、不同规格对良率影响不一样,反应到价格上是有差异的,6寸的价格4000-7000之间都有。

 

Q、不同价格的用途区别?

A、要看不同的用途,如果是SBD器件就会选用便宜一些的,MOS会选择贵一些的,因为MOS器件对晶体内部的缺陷要求是比SBD严格的,MOS在制作过程中对光刻、流片工序对晶片的翘曲度要达到一定要求,才能完成晶片设计的流程。晶体缺陷影响的是后段的,完成一系列封装过后,去到整机厂测试验证的话,对晶体缺陷有一些要求,有的晶体缺陷在前段是测不出来的,是没有办法评估它的风险,只要到后段验证后才知道,甚至用到车上才知道哪些缺陷是需要控制的,哪些缺陷是不需要控制的。

 

Q、国内几家厂商MOS器件已经认证了还是正在认证?

A、IGBT器件天科和东尼已经认证了,露笑还在过程中,MOS器件三家都在开展过程中。

 

Q、下游做器件的公司对衬底是有指定的,还是由做外延片的公司自己选择?

A、对于我们来说,是由我们来提供衬底建议,优先从我们这里选择衬底,翰天那边大部分是客户要求指定用什么衬底,翰天那边代工比较多一些,提供外延服务。

 

Q、下游器件公司国内主要有哪几家?

A、华为、中芯国际、比亚迪、华润微、士兰微都是有需求的。

 

Q、MOS器件认证周期是多久?

A、从外延厂商出去到出结果最少要3个月,现在东尼、天科都处于这个过程,东尼会快一点,因为天科开始做外延,具体就不多说了。

 

Q、天域的衬底主要来源是哪些?

A、主要供应商是美国贰陆,我们有战略合作协议。

 

Q、我们找国内供应商,是出于安全考虑还是贰陆供应量不够?

A、二个因素都有,但是实际上安全实际也是供应量不足引发的风险,因为贰陆产能是受限制的,实际释放的产能和需求量是不相符的,受到疫情影响,目前工厂的人员非常紧缺。

 

Q、天域的股东单位有华为?

A、华为、比亚迪、上汽都是我们的股东。

 

Q、整体理解就是东尼是上游供应商走得最快的?

A、东尼的团队和对产品制程的控制是我们比较认可的。

 

Q、衬底有3种工艺方法,后面哪种工艺上规模更有优势?国内衬底厂商的优劣势?

A、主流还是PVT方法,CVD方法太慢了而且没有必要,是外延厂的主要生产方法,需要晶体有一定角度,还需要拼丝度才可以生长,在长晶之前会损耗掉一部分,本来晶片的厚度和得片率已经很低了,所以一般都会选择PVT方法,而且目前PVT质量是可以保证的,无非是需要不断迭代,炉子不能停,不断迭代和优化,把缺陷慢慢消除掉。这3家都是可以达到晶体标准,肯定还是有优化空间的。

 

Q、国内衬底厂商在4寸、6寸、8寸和海外供应商的技术对比?

A、国外科锐8英寸已经量产了,自己使用,没有供应到市场上,贰陆8英寸已经做出来了,具体量产时间还需要再等一等,我们拿到了8英寸样品。国内停留在计划上,还没有谁去真正开发的,然后对外延厂来说,后面的设备和厂区都是按照6寸/8寸兼容去设计的,预计今年年底到明年的二季度完成8英寸的开发和导入。

 

Q、国内几家衬底厂商晶体的缺陷度比较?

A、东尼的团队是台湾团队,从晶体缺陷的密度和表征看像海外的晶体。晶体缺陷都是贯穿型的,如果出现问题整个锭都会有问题,需要靠迭代方法去消化,目前国内几家晶体缺陷是可以接受的,大家都希望更少。晶体缺陷是客观存在的,因为我们是用偏丝度方法去外延,只要是偏丝度就会有层数,那么层和层之间的缺陷就会显露出来,这是没有办法避免的,只能让他们不断减少层次缺陷,对外延来讲才不会出高缺陷的外延片,后面的器件用起来才会更好些。

 

Q、东尼在晶体缺陷方面,相对来说是控制得更好些吗?

A、东尼和天科在质量方面看是差不多的,不过东尼的效率更高一些,天科是很早就开始才优化到现在的水平,东尼目前看是比较快的,我们不管它是从哪里来的,但是从我们测试的效果来看,质量上是不错的。

 

Q、国内碳化硅器件的规模?

A、从我们的规划来看,预计今年底完成新厂区的导入,包括土建、设备进场调试,完成之后产能会释放到30万片每年。我们在东莞松山湖还有一个项目占地90多亩,5年完成所有阶段产能释放,那到时候包括现有厂区总规模达到120万片每年。

 

Q、碳化硅各段的价值量是如何划分的?

A、衬底是大头,然后是外延和器件。

 

Q、碳化硅和氮化镓在第三代半导体的竞争?

A、不存在竞争关系,应用场景不一样,碳化硅MOS主要是和电动车上硅基IGBT器件有竞争关系。英飞凌二者都有,对于它来说是很难取舍的,硅基IGBT优点是工艺很成熟,已经发展很久了,然后价格便宜些,但是碳化硅MOS优势是体积小、能耗小、可靠性更好。所以对于整机厂来说,他们权衡碳化硅模组放到电驱里面,会把更大的空间让给电池,以此来平衡碳化硅的成本。

 

Q、4寸/6寸/8寸具体的应用场景?

A、应用场景是一样的,区别在于性价比,只要8寸一出上下游试用厂线,那6寸退出舞台就要进入倒计时了。

 

Q、8寸后面量产的话,对国内6寸衬底厂商会造成很大冲击?

A、国外8寸衬底是有了,对于国内来讲没有办法用,国内后段没有对应8英寸的厂线,包括器件,除非后面把8英寸的厂线也建立起来了,然后国内也有对应8英寸的衬底,比如说开发,或者说是处在试量产这个阶段的话,8英寸才能在国内兴起来,因为像6英寸兴起实际上也就是从2020年算是两三年的时间,基本4英寸没有什么空间了,今年看基本没有什么空间给到4英寸了,大概只有两三年的时间。

 

Q、国内6寸还是主要的一个应用的尺寸?

A、短期内3年到5年还是主力,应该从2024年开始,国内应该会陆陆续续的有8英寸产线的落地的一些消息出来,因为现在像一些器件厂,他们已经在开始评估6英寸产线和8英寸产线的投资,他们在评估预计什么时间,因为他们需要看一下,他们只能投一个,要么投6英寸,要么投8英寸,所以现在他们已经在开始评估这个,是直接投8英寸还是直接投6英寸的问题。

 

Q、如果说国内的供应商基本上都能够满足你们这块要求的话,那么后面对国内的供应商和国外的供应商价格和量方面的规划,大概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A、目前因为我们对量的规划实际基于我们客户对我们的需求,然后因为我们国外客户也有,国内客户也有,但国内客户比重会更大一点,包括国内客户的预期也会更大一些。所以说国内的客户他们实际上在前期验证的时候,他们是积极用贰陆或者科锐的片子,但是实际上到他们真正谈价格谈成本的时候,他们会更期望导入国产衬底的外延片。首先供应量是稳定的,国内的厂家是基本可控的,因为他们之间实际上都有一些协议,或者说一些投资都会有一些连带关系,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实际上是可控的。另外国内的发展也是很快的,国内发展从质量上产能上,大家都在拼命的买机器,拼命的开发,所以说未来的话对于我们来讲,贰陆其实还是有它的位置,不会因为国产升级出来了,贰陆就把它替代掉了。然后国产衬底未来主流的话,实际上就是东尼、实亿晶光、同光这样厂商。

 

Q、听您刚才的意思,就是国内供应商因为它的成本可以做低一点,所以说实际上你们这一块在采购的时候,价格就会比国外的供应商要低,对吧?

A、目前价格不会低,因为目前来说大家的良率还不是那么好,但是贰陆、科锐可能会更多一点,一个锭的话切出来不会低过20片的,像科锐的话要去到三四十片的,在国内的话基本没有能切出来超过20片的,都十几片,所以成本高,除非他们产能继续扩大,继续扩大产能去抵消掉因为良率损失造成交付的一个困难,他们对价格才会慢慢的降下来,但是短期内不会。因为现在供需关系不平衡,现在需求端很大。

 

Q、你刚才讲现在国内供应商可能是东尼稍微靠前一点,但是好像是现在国内这几家的差距拉开不是太明显,据您观察看的话,拉开差距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A、6英寸拉开距离实际上并不容易,能拉开距离的就是谁家先把8英寸先开始导入了,这距离可能会慢慢的拉开了。因为现在对于需求端不是很希望看见国内比如说一家或者两家独大的这种情况出来,因为任何一家做大了,实际上价格就真的是很难再降下来了。而且另外一点,如果竞争力不断的削减,实际上对于产品的优化,对于前端衬底的这些优化实际上不是很好的。另外的话,短期国内是不可能有一家很大,并且能够覆盖所有的需求的。就从各方的一个设备采购情况,应该现在被限制住了,国内来说目前长晶国外的设备还是相对比较少,主要大家还是开始转向国内的长晶设备了。然后还有个限制点就是检测设备的采购周期非常长,大概有的检测设备要去到两年的一个交付期了,16个月到24个月都有,所以这也会限制产能,可能做完了,但是没有检测数据他也发不出去。

 

Q、现在整体综合来看,数据和技术指标的话,应该是东尼是排在最前的?

A、是的,天科的也是可以用,但是毕竟有一层竞争关系在里面。不会不用,但是量可能不会很大。

 

Q、东尼这些国内衬底厂商,除了天域,在国内其他的外延厂商的情况大概怎么样?

A、东尼实际上主要对接的就是我们这里,预计他们未来会和我们合作,我们和中芯集成会有一定的项目在里面。因为实际上,我们的需求是他们的产能没有办法满足的。

 

Q、你刚才说结合的叫是中兴国际的绍兴的一个公司,等于说能有一个整体的沟通,想做一个整体的上下游,器件公司、外延片公司和衬底公司三家有一个整体的框架是吧?

A、未来会有这样的一个行动。

 

Q、您刚才说受制于检测设备,我想请问一下检测设备,比方说像东尼露笑天科,他们的检测设备目前谁定的比较多一点?

A、检测设备的话,了解到的东尼和天科来说应该算是比较多,因为露笑那边的信息传递过来的还是比较少的,因为我们今年也会有审厂的计划,所以说可能要过段时间去实地看过才能有一定的结论出来。因为主流的实际上目前就是一些缺陷检测设备,还有一些关于像xrd,还有一些那个清楚度之类的一些检测设备是比较市场还是比较紧,尤其是曲线的检测设备。

 

Q、也就是说是东尼和天科他们拿的检测设备的订单是比较多一点?

A、是的。

 

Q、现在国内做碳化硅衬底的企业很多,而且长晶炉都是国内生产的,那么今后如果企业大量都在上,碳化硅衬底今后的价格应该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冲击吗?做衬底的主要难度在哪里呢?

A、短期内不会对价格有冲击,因为现在还是需求端比较大的,因为供应目前还是差的蛮远的,相对实际需求来讲,因为现在像国内这些整机厂,他们大宗的采购实际上还是国外的器件,国外的外延厂和衬底厂商。如果国内份额想要增大的话,前提就是衬底厂商先把产能拉起来,所以说目前他们属于提升产能这个阶段,实际还到不了产能过剩导致价格下降,这个环节还没到这里。

 

Q、您有预期大概几年之内会有短缺到过剩的阶段?

A、我觉得像刚才讲的8英寸的节点,当8英寸一出来之后,原本6英寸的那些产能可能慢慢就消化不掉了,我估计还要5年的时间,因为8英寸的可用面积要比6英寸多70%,然后它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掉的时间和效率,实际上是不会比利润算多少的。

 

Q、国内还有像三安光电、闻泰科技他们都在做碳化硅,他们的碳化硅跟我们讲的有什么区别吗?

A、三安属于垂直式的,就是他们从头做到尾,所以说都是同样的东西,但是从质量上来讲的话,他们只能自己来满足自己,因为对于他们来说紧要的可能不是良率的问题,主要是他们后端能不能做得出来的问题,因为都是自己的时候,他们对良率就不是那么太重视,就像衬底一样,衬底的话目前普遍来说良率都是在三四十这样一个良率。

 

Q、闻泰自己做器件?

A、还真没怎么听说过关于他们的一些信息和报道。

 

Q、现在东尼、露笑他们的良率,包括天科,你清楚吗?

A、大家都差不多,因为只要是晶锭一出来之,过了切磨抛,然后经过客户的规格集控,良率基本就在30左右了。

 

Q、他们都是自己的生产的,还是都是外购的?紫晶这块会不会有瓶颈?

A、因为他们只要拿到了,后面实际上他们的紫晶来说,我觉得就不能算是瓶颈了,不会成为瓶颈,成为瓶颈的是他们的设备。还有就是他们的技术,就是他们在切磨抛那里的一个损耗。然后检测设备,对这些会成为瓶颈。在前期阶段实际上每家的口碑也会成为他们的一个瓶颈。因为相对来说,哪怕再成熟,供应能力再强,如果说没经过客户验证,知名度不高,实际上优先选择还不会是那些企业。

 

Q、现在我们客户的口碑比较高的,你认为这几家里面的排序是怎么排的?

A、国外的话就是贰陆和科锐,然后国内的话实际上就是东尼的口碑,因为实际上我们是对东尼有一定信心,所以说我们推东尼的,实际东尼的验证的结果目前看也是正常的,也是符合预期的。天科的话也是可以的,他做优化做开发也是做了很久了。

 

Q、我们不是跟露笑签了战略合作协议,为什么露笑反而落后了?

A、露笑目前应该在整理他们的产线和产能,因为再怎么样,我们也要拿到他们的片子才可以。而且他们的片子有一些小问题,然后我们在上半年的时候已经和他们沟通过了,然后他们目前应该也是在优化阶段,不过预计估计这月底到下月应该也会有一批露笑的片子过来。

 

Q、今后会不会跟东尼签战略合作协议?

A、我们要去审场才可以确定下来。因为前面露笑那边受疫情影响,一直也没有去真正审过,都是在线上进行一定的审核。所以说有一些不确定性,当然了可能是老板他们可能去见过去看过,但是对于技术部分质量部分,其实还是缺少一些数据。

 

Q、刚才您讲东尼和中芯集成是很有可能签三方合作协议?

A、这个项目应该是出来的,至于会不会签协议这方面就不是很确定,但是合作的话未来是会合作的。

 

Q、合作比方说是东尼独家供你们,天域独家供中芯这么一个合作吗?

A、起码未来如果说在一起在做项目的话,我们也是做成这种垂直式的,就是几家把新的项目和厂区放在一起比较近的地方,基本整合在一起了,基本就内部供应了。

 

Q、等于说是还要一起建厂了?

A、会有计划的。

 

Q、这个规模大概有多大?

A、目前还在评估。

 

Q、您现在量产的规模?

A、今年一年出货量我们会去到8万到10万片。

 

Q、中芯这个项目大概有多大的一个规模?

A、他们未来的话,一个月都要去到2-3万片。

 

Q、那相当于我们跟他合作的话,我们的产能要扩大几倍了?

A、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