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名干部如何服务好几千户居民?

  • 碧翰烽1号
  • 2022-07-10 12:58:48
​​

十几名干部如何服务好几千户居民?

碧翰烽/文

“社区干部十几名,面对几千户居民,没个一年半载,事都干不完。”这是社区治理普遍遇到的难题。半月谈记者在沈阳市部分社区走访发现,当地做实楼长、单元长、商户队长等自治岗位,探索出行之有效的“两邻”治理模式。

比如单元长、楼长手中都有一张卡片,拿着它在社区商户购物,可以享受优惠。作为社区,就是组织社区商户,以让利方式鼓励大家参与自治,鼓励做好事。

这种做法,也有类似的探索,比如实行党员、志愿者积分制度,有了一定的积分,可以兑换一些商品或公益服务,从而鼓励更多的自治、志愿服务。

作为处于居民最前沿的村居或社区,如今面临越来越繁重的任务、越来越复杂的需求,有的社区常常被压得喘不过气。

疫情防控期间,有的社区主任就曾坦言,像他们社区几个干部,怎么能够给几千居民服好务?尤其是有的还要提供物资保障,就更是力不从心了。这里面不只是人力不足,而且其能力水平也难以适应市场、社会的特征。

首先,如何给社区划清工作的边界,有了清单关键在于执行到位?社区的工作事项究竟有哪些?能不能简单成为一种行政组织的延伸?至今没有一个十分清晰的边界。尤其是一些运动式、临时性的工作,往往突如其来,要求颇高,不干也得干。有的不在职责清单范围之内,但是有上级的会议或文件要求,一旦纳入考核,就得硬着头皮干。

比如有的地方曾经专门针对基层组织出台过依法自治事项、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事项、减负工作事项,实际上厘清了上级政府与基层组织之间的权责清单,问题是如何确保执行。

其次,如何给社区减负?让他们轻装上阵。本来社区工作的边界就较为模糊,更加上苦不堪言的形式主义,就越发负担沉重了。比如有的社区会专门安排人员负责资料台账、填表写材料等,还有的社区干部天天应付于开会、迎检等等工作,本该是服务一线、服务群众的基层干部,却俨然成了机关式干部。

如何改变这个局面,就要着重明确社区的群众工作特点,其工作现场就是在一线、在群众当中,而不是走机关的文牍主义,沉于文山会海、迎来送往。

最后,如何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需要给基层赋能放权。从客观来讲,当前社会面临不少复杂的需求,无论是上级的工作任务安排,还是老百姓的诉求,都是对基层的重大挑战。因此,仅靠现有的干部体系是无法满足的,但也不可能靠财政增编增人,这都是不可持续。

那么,最大限度激发市场、社会活力,动员更多力量和资源参与到基层治理当中来,就要给基层一定的自主权,以便探索出更多的经济创收、激励动力机制。比如社区不能总是依赖于财政投入和喊钱支持,而要有自己的造血功能,能够在创造财富、发展经济当中发挥应有功能;比如基层组织应该允许有一定的奖励措施,而不只是依靠问责压力。(图片来自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