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胃虚弱、气虚下陷的效方
-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 2022-08-03 04:32:26
我临床非常喜欢用补中益气汤,我的体会是,凡脾胃虚弱,兼具气虚下陷诸证,都可用此方,而且都能收取到满意的疗效。
一、中气不足
李东垣是金元时代著名医家,经长期实践,创立了补土派理论,补中益气汤则为代表方。在李东垣所处的那个时代,由于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由此导致了不少疾病。在他的著述中说,所见之人身体无疾病者一万个人当中都找不到一两个。李氏认为这种情况“皆由中气不足,乃能发生耳”。
何谓中气呢?我的理解是:中气指的是中焦之气,而脾胃位于中焦,所以中气实际上指的就是脾胃之气或者说是脾胃主运化的功能。
二、补中益气汤的本意
如何培补中气呢?李东垣创制了补中益气汤,本方有八味药:生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党参、炙甘草、当归。
李东垣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运化之源,一身元气之本全靠脾胃之运化,脾胃位于气机升降的中心,所以他在治疗上特别重视气机的升降,尤其强调促进脾胃运化和阳气升发。他说:“阴精所奉,谓脾胃既和,清气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寿;阳精所降,谓脾胃不和,谷气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夭”。因此,脾胃虚弱,元气不足,气虚下陷致病。以此立意创此方,命名为“补中益气汤”。
三、今时脾胃虚弱病机高发
我的体会是,虽然今时食物算是比较丰富了,但临床所见,脾胃虚弱者非常多。分析其原因,一是暴饮暴食,超过了脾胃的运化能力,导致脾胃受损;二是过食生冷,亦伤脾阳。因为脾喜温而恶寒,寒凉饮食最伤脾胃阳气;三是嗜食肥甘厚腻,碍滞脾胃,亦会伤损脾胃;四是滥用寒凉药物,或庸医乱开大方,药力过猛,伤损脾胃阳气;五是有的女性喜欢穿透露脐装,风寒邪气侵袭,自表入里,伤损脾胃阳气。
而且,2022年为壬寅年,此年大运为木运太过,厥阴风木在泉,木旺则乘土,亦会导致脾胃虚弱。
从临床来观察,今时不少慢性疾病患者存在着脾胃虚弱,阳气不升的病机。根据“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原则,此病机不可用苦寒之药,需用甘温药物,补其气,升其阳方可奏效。这时,补中益气汤即属对证之方。
四、补中益气汤的药味分析
以下就补中益气汤做一详细的分析,从而看看此方都能治哪些疾病。
一则,黄芪
此方补气首选黄芪。《本草正义》说,黄芪补气治疗气虚最佳,脾土虚弱,气虚下陷,用黄芪为上。张锡纯也说:“黄芪既善补气,又善升气”。中气虚弱,阳气不升,肺气没有得到滋养,黄芪可以补脾肺之气,为最佳补气之药。
李东垣还曾说过,饮食劳倦,到致脾胃虚弱,继而引起肺气不足,必须用大量的黄芪。另外黄芪可以实卫气,使虚人不会因自汗而损伤元气,故本方立黄芪为君药,说明重用黄芪以补益脾胃是立方之本。
我有两点临床经验:其一,一定要用生黄芪,其补益之力更强;其二,生黄芪的用量当随证而变化,小则20克,大则120克。我曾见有医家重用生黄芪至500克,用量可谓骇人。
二则,人参
本方除用黄芪补气外,还用人参大补元气。与黄芪比较,人参更侧重于补脾胃之气。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得配本草》中就有提到,补肌表之气,可用黄芪;补五内之气,可用人参。
我的老师黄煌教授对于黄芪和人参有这样的观点:人参所主之气虚,总以形单而肉削、面色苍白或萎黄,皮肤松薄而欠润泽为特征,由外揣内,其人必脾胃虚弱,气液不足,故先贤谓“瘦人多燥”。黄芪所用恰与人参相反,其人必形体肥胖,外观特征为面色黄白、或黄暗、或黄红隐隐,均缺乏光泽,目无精彩。其胖乃虚胖,多肌肉松软,皮肤潮湿。外表虽胖内里实虚,故平素常感身体困重乏力,动辄气喘汗出,易受风而感冒。《金匾要略》血痹篇所载之“尊荣人”即是此类体质的真实写照。
我的观点是,补中益气汤既用黄芪,又用人参,似乎是矛盾的,但这显示出此方的高明。不管是瘦人还是胖人,只要有脾胃虚弱的病机,就二药同用。另外,似亦不必拘泥于病人是黄芪体质还是人参体质。
李东垣把人参、黄芪、甘草称之为“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就是甘温而退热。
我的体会是,凡脾胃虚弱之人如果发热,不管是高热还是低热,都有必要用此三味药。不但可补虚以治本,还能退烧以治标。可以说,这三味药是补中益气汤的核心药组。
三则,白术
即若是脾胃虚弱,当然离不开四君子汤。此方中即有人参、白术、甘草。用白术,其作用有三:一是补脾胃,古代医家称白术为补脾胃之神品;二是“除胃之热”,即清退胃中之虚热;三是“利腰间血”。为什么白术可以通畅血行呢?因为血为阴,湿为阴邪,湿邪留恋,使腰脐血滞而不得通利,白术能燥湿,湿去则血脉自然流利。
四则,当归
若脾胃气虚日久,必会损及血脉,造成血虚。因此本方又加上味甘性辛温的当归,以补养阴血。张介宾说过,当归专能补血,又因其能行血,故补而不滞,为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
当归与黄芪合用,益气生血相配伍,既增强益气升阳之功,又加强补血生血之功。
李东垣还有当归补血汤,方中所用即黄芪与当归两味,按五比一的比例配伍。我自己临床体会,此方补血最为高明。凡血虚诸证,都可在辨证方中合用此方。
五则,陈皮
陈皮是此方不可或缺之药。为什么?清阳之气不升,则浊阴不降,气机升降失常,清浊相干,气机不调畅,所以配伍陈皮调理脾胃气机,以助脾升胃降之功,这样清浊之气调畅,使本方补而不滞。
《本草纲目》指出,陈皮是非常有特色的一味药,其本身有理气之功效,但在方剂的配伍中,与补药相配伍,表现为补的作用,与泻药相配伍,表现为泄的作用,与升药相配伍,表现为升的作用,与降药相配伍,表现为降的作用。
我的经验是,凡见舌苔白厚,或白腻,即喜用陈皮。目的有二,一是借陈皮来燥湿;二是,用陈皮以调畅脾胃气机升降平衡。进一步说,脾胃虚弱之人平时亦可用陈皮泡水代茶饮,颇有调养脾胃之功。当然,陈皮以陈为好,如果能用十几年以上的陈皮,效果更好。
六则,柴胡与升麻
本方还有柴胡和升麻。李东垣的观点是:“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芪、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也说:“升麻引阳明清气上升,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虚弱,元气虚馁,乃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这两味药并无补益之功,与人参、黄芪、白术合用,可以升发清阳之气,举其下陷,帮助脾胃运化。
我的临床经验是,一则升麻和柴胡的用量不宜过重,这样才能起到升提的作用。我一般各用3克至6克;二则,升麻、柴胡都是辛散之药,辛散的特性是可以调畅气机,从而使本方达到补而不滞的目的。正如柯琴在《删补名医方论》中指出:“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剂而中自安;益气之际,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这个理解还是非常高明的,这也是用药相须之妙。
脾胃虚弱,当用甘、补、温、通、升、燥诸法,补中益气汤正好以六法融合于一方中。正如赵献可所说:“凡脾胃喜甘而恶苦,喜补而恶攻,喜温而恶寒,喜通而恶滞,喜升而恶降,喜燥而恶湿”。这不但是本方的用药体例,也是我们临床治疗脾胃诸病的用药思路。
五、补中益气汤的治疗范围
有学者搜集了2000年-2016年中医期刊上有关补中益气汤的大量临床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了归纳整理,发现补中益气汤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等。详细病症罗列如下:
妇科病证有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滑胎、阴挺、产后发热、脏躁、不孕不育、经前期头痛、带下量多等;
气血津液病证有内伤发热、自汗证、出血证、消渴、伏暑等;
脾胃病证有大便秘结、大便溏泄、胃痛、腹胀、呃逆、反酸、呕吐等;
肾系病证有小便淋漓不尽、尿浊、遗尿、尿频、癃闭、淋证等;
肝胆病证有头晕、胁痛、耳鸣、头痛、脑鸣、中风等;
心系病证有心悸、胸痹、嗜睡、厥证、不寐、胸痛等;
五官科病证有耳鸣、口疮、鼻渊、耳衄、喉喑、中耳炎、梅核气、脓耳等;
肺系病证有咳嗽、感冒、喘证等;
外科病证有瘾疹、骨折、疥疮、疝气等;
肢体经络病证有痿证,其他类别有脑鸣、奔豚气、伏暑。
显然,不论是妇科病证、气血津液病证,或脾胃病,只要体现为脾胃虚弱,气虚下陷的病机,就可应用补中益气汤。
六、我的两则医案
我临床常用补中益气汤,我的体会是,不必拘泥于何种病症,只要病机是脾胃虚弱,兼有气虚下降,就可放心应用此方。即使是高血压,亦不必忌讳。
一人中风后双腿乏力。目前每隔10天就出现低烧,退烧恢复8-10天,又开始低烧。这是气虚发热,当补气为本。我处以补中益气汤原方:生黄芪100克,白术15克,陈皮15克,升麻6克,柴胡6克,党参30克,炙甘草10克,当归10克,三付。后病人告知,药后低烧消失。我临床凡见低烧兼乏力者,常用此方,疗效确切。
一女病人头晕数月,血压偏高,最高150/90,吃降压血压后仍觉得头痛,伴刷牙时牙龈出血,梦多,脉沉滑软,右沉软无力。诊断:气血不足,虚火上浮。处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其方:生黄芪100,白术15,陈皮15,升麻6,柴胡6,党参30,炙甘草10,当归10,白茅根30。病人自述,药后血压恢复正常,头痛消失。
七、补中益气汤的核心脉症
我的体会是,补中益气汤的核心脉症为饮食不佳、疲乏、面色无华、舌淡白、苔薄白、脉细。
另外,亦兼见气不足、不愿说话、腰部和腹部以下有下坠感、大便溏、头晕等。大体说来,只要病人出现三条以上的这些症状,即可放心地应用补中益气汤。
八、补中益气汤的功能与主治
此方以调理中焦气机,升举阳气立方。能补益脾胃之气,升举下陷之阳气。此方所主治的病证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其一,脾胃气虚证。表现为纳差,疲乏,倦怠,面色无华,大便溏泄,脉大而虚软。
其二,气虚下陷证。各种脏器下垂等中气下陷之病,泄泻,痢疾,短气无力,舌淡,脉虚者。
其三,气虚发热证。表现为身体发热,不动而自汗出,口渴,喜欢热饮,疲乏,舌淡,脉虚大无力。
关于临床应用此方,不妨细细体味李东垣的这几句话,其中颇有精义:“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内伤不足之病……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
另外,坊间也有补中益气丸,服用非常方便,可代替汤方,既省去煎药的麻烦,亦有不错的效果。我的观点是,若有以上诸证,不妨自购补中益气丸常服,亦当有良效。
九、补中益气汤的禁忌
中医讲究辨证用方,有此证则用此方。若无此证而滥用此方,不但方不对证,亦可能引发疾病。
就补中益气汤来说,阴虚火旺以及实证发热者禁用。另外,下元不足之人不适合于本方。可以说,补中益气汤针对的是脾胃虚弱而清阳下陷的病人,而不是下元不足而清阳不升的病人。这一点一定要辨证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