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随意共情

  • 孔庆东
  • 2022-08-14 08:33:26

        不要随意共情

——读《嫌疑人X的献身》《放学后》有感

 

     人民研究生    阿诗

 

假期开始,连续两天读了两本东野圭吾的书,看完之后,我隐隐约约感受到意思古怪的氛围,这种氛围是日本作品所独有的,是一种藏在文学背后的一种自卑,一种天然的不信任。不管是日本的动漫、电影、还是文学作品,其中的人与人都互相辨别,互相审视,哪怕是对最亲的家人,都心存芥蒂。两本书中凶手的作案动机和作案手段都十分相似,都是用障眼法转移所有人的视线,把所有人都引入一个谜团,在《放学后》中,老师问学生,“这样的手法是怎样想出来的呢”“看小说想出来的”,看到这个对话,我心中暗暗惊讶,忽然感受到了东野圭吾对自己小说中所写出的黑暗的作案手法和作案理由的得意,甚至是一种宣传。同样的套路,两本小说中,发现真相的,都不是警察,警察始终都是愚蠢的,迷茫的,发现真相的,都是那些生活中被大家看做是怪人的人,这又想宣扬什么呢?宣扬职业警察的无用,宣扬生活中那些“怪人”不被理解?带着心中的疑团,也带着看完小说之后的恐惧,我搜了搜东野圭吾的生平,希望从他的生平找到一些有迹可循。他与一位女子高中的专职教师结婚后又离婚,婚期中他一直贫困潦倒并不顺利,而离婚后创作的第一部作品《放学后》中的杀人凶手之一,就是以前妻为原型的,而与这位凶手有关系的主角,就与东野圭吾本人有很高的相似度,都受到打压,都生活不顺,这部书之后,东野圭吾之后的道路也逐步顺畅,我们无法知道他在婚姻中经历过什么,但是能得到的结论就是,他一定在把这段婚姻中的一些不幸都放在了《放学后》。读完这两本书之后我发现,东野圭吾的作品中,人物的爱恨总是以一种先天条件出现的,在情感成因的简单交代之后,情节的铺陈上就不断对这种情感在程度上进行一次次的强化与渲染。不再有任何的转变,人物性格的成因可能复杂幽晦,但一旦形成就极其稳定。就是这样稳定的性格特点,让小说中的人显得干巴巴的,读《嫌疑人X的献身》时,我读着读着闭着眼睛,那个杀人凶手石神的印象就会在我脑海中浮现,臃肿,满脸褶子却面无表情,一言不发的情况下精心设计了另一桩杀人案,石神因为爱而替靖子处理尸体,制造不在场证明。当靖子与别的男人相恋后,石神竟写信恐吓,当我认定他是一个趁虚而入、落井下石的小人时,汤川道出了他的良苦用心,他作为一个一生致力于数学研究的人。为了让靖子彻底摆脱嫌疑,石神竟真的杀人以替换被靖子杀害的富樫的尸体,为了让靖子心中不会有愧疚之情,他假装自己是一个威逼利诱的小人,最彻底的牺牲让无数读者为之动容,令人无法想象,一颗本己经对世间绝望的冰冷的心竟会在末路迸发出炙热的光芒。对这本书的评价中有这样一条“这是我见过最纯粹的爱情”,可是我心中却无法赞同,这扭曲的、让人窒息的、仅仅因为一面之缘,在一个清晨就爱上别人,就能为别人去死,这真的是爱吗?仅仅因为这样的故事,这就是存粹的爱吗?书中,石神杀了一个游民作为替身,虽然这个人的去向已经无人在意,那他被大卸八块,在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的情况下就死去了,他就是应该的吗?所有这些人性的黑暗,都不是一句“纯粹的爱情”可以总结概括的。看完这两本书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要随意共情,在看一些书评和读后感时,我发现也有一大部分人,同情凶手,同情杀人犯,就连我自己,在看到《放学后》两位杀人犯杀人的原因是因为一位女生被两位男老师性侵而起了杀心,我居然认为是对的,但是我很快也反应过来,这是一种误导,这种在日本小说中总给我的一丝压抑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坏人总有理由被人去同情,让人在气愤之余没有其他办法。我们不能随意共情,共情的前提是在原则和底线没有被触犯时可以共情,不管前因是什么,杀人犯的后果都不应该是找理由被开脱、被同情、被共情,如果我们对杀人犯共情,那最后只会有越来越多的悲剧发生,我们也就陷入了道德的底线之下。以上反思,用以告诫自己,不随意共情,也不以底线为标准,底线就是底线,若是以底线为标准,底线也就一退再退,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