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小柴胡汤,方中用半夏半升,伤寒论

  • 葫芦mn
  • 2022-08-15 22:31:25
伤寒论的度量衡

一、一两

经方的一两当然是用的汉代的衡重,有考证者说:“班固《汉书·律历志》: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秤物平施,知轻重也……千二百黍重十二株,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文物实测:汉光和大司农铜权,铸于光和二年闰二月二十三日(公元179年)是12斤权,实测为2996克,1斤为249.7克,约等于250克,是推算汉制的权威标准。”

汉制1斤=16两, 1两=4分 ,1分=6铢,1两=24铢,1两=10钱。考证者得出结论,一两=15g!

这本是考古界的事,和中医无关,没想到一些中医名家教授由此起哄,“一两15g,小柴胡汤用柴胡半斤,合120g,只有用到120g,小柴胡汤才有效。”那么试问名家教授们,经方大青龙汤,麻黄六两。请问,谁敢开90g麻黄?哪怕是分三次服。大承气汤,大黄四两,谁敢开60g大黄?轻剂调胃承气汤大黄也用60g?大黄甘草汤,用散剂大黄2g即效,你也用大黄60g?分两次服,一次30g?

《唐会要》:唐秤有“大小两制”,“公私悉用大者”、“内外官司,悉用大者”,小秤则与汉秤同,只限于“合汤药”、“调钟律”。度量、容量也有大小二制。

文中明言唐秤有大小制,常衡用大秤,药衡用小秤,与汉秤小秤同,问题是汉朝的药衡小秤一两多重?

倪海厦说,清人陆久芝考证,经方八两合现在6钱(台湾中药行1钱5g)。则八两=30g,一两=3.75g。

中医陈存仁先生在其札记《白银时代生活史》中提到,章太炎先生考证,汉方一两,合清代漕秤一钱。如此,一两=3.73g。

其实,至少自清代以来,到建国初,中医开方均已钱计,把经方的两数换成钱数,用之皆效。既然用之皆效,还有什么好考证的?

所以,汉方一两=清代1钱=3.73g,约=4g。

验之麻黄汤
麻黄汤,麻黄三两,杏仁70个。70个小杏仁约20g,
按一两=4g,麻黄12杏仁20,
而按一两=15g,麻黄45杏仁20
麻黄汤,麻黄的量不可超过杏仁,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倪师在大剂上有些随意。一钱作5g,一两十钱应当为50g,而倪师一两为37.3g(清代衡重),一斤16两约600g。

本实用的原则,取用如下:
古方之一两,今用一钱。一斤16两,一两十钱。
瘦人(45kg)一钱取3g,
中人(65kg)一钱取4g,
壮人(90kg)一钱取5g。

结论:经方三两,中人三钱,12g,煎3碗,每服4g。

附,儿童用药

儿童用药药量应该是儿童与成人体重比的2/3次方。
例:成人120斤,儿童20斤。成人用10g,
儿童用量为:
(20/120)**2/3=0.3
儿童用3g。

二、一方寸匕

汉代的度量。《汉书·律历志》: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一黍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文物实测:
汉1寸=2.3cm ,汉1尺=23cm,汉1丈=230cm。

按照理论计算:
汉之一寸约今之2.3cm,一方寸匕约为底边长为2.3cm的四棱锥,高按3估算,体积2.3*2.3*3/3=5ml。
则一方寸匕草木类树根类药末为2g(实测比重0.4),金石类药末约10g(比重按2估)。

按经验,一方寸匕=5ml=2g药末剂量明显太少。
又,半方寸匕=1钱匕=4g。则一方寸匕=8g。

倪海厦称,一方寸匕为一平匙。
实测陶瓷调羹小心翼翼满满舀一平匙水为20ml,常人正常舀一平匙约为15ml。20ml折草木类药粉为8g,15ml折草木类药粉为6g。
以五苓散计,常用汤方为猪苓9泽泻15白朮9茯苓9桂枝6,合48g。若用散剂,一次6g,日三服为18g。差不多是汤剂的1/3(散剂用量一般为汤剂的1/4-1/3)。可从。上面理论计算明显错了。半方寸匕=1钱匕=4g倒是合理。

结论:一方寸匕=15-20ml,约6-8g散剂(草木类)。

三、一升

汉代的容量。《汉书·律历志》:量者龠、合、升、斗、斛也……以子谷柜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文物实测:
汉1合=20ml,1升=200ml,1斗=2000ml,1斛=20000ml。

汉制,一升=200ml。
问题是是否有药物计量的小升?

我当然不知道汉朝是否有用于药衡的小升,我更不知道该小升多大。只是我知道,一升200ml太大了,我用半夏试验过,还是姜半夏。
我们按一升=80ml进行测试。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香豉(四合,绵裹)
栀子14个20g,80ml豉40g,4合16g,四两,合理。

炙甘草汤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切)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去皮)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擘)
80ml麻仁40g,半升20g。合理。

小青龙汤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各三两,去皮)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80ml五味子24g,半升12g,三两,合理。

再说半夏,
伤寒论96,小柴胡汤,方中用半夏半升,伤寒论104,柴胡加芒硝汤,方中半夏20铢。柴胡加芒硝汤是小柴胡汤的三分之一加芒硝组成,由此,
半夏半升=60铢=二两半=10g。
80ml半夏32g,半升16g,四两。
临床上,半夏半升,倪师有用12.5g的,更多是用15g。

上面小青龙汤中,半夏半升,用15g即可。

结论,一升=80ml。

四、中国度量衡制的变化
“汉代以后的两千年来,上述度量衡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晋朝以後到唐到宋,其变化尤其显著。衡重每斤由250克增至600克左右,量器的容量每升由200毫升增至1000毫升以上,尺度每尺由23厘米增至33厘米以上。到宋以後元、明、清则基本稳定。”

五、中药计量的历史变革
“在唐代以前,中药计量(含唐代)保留了汉制。只不过从晋代起在汉制的铢和两之间加了一个分,即6铢为1分,4分为1两。”
96,小柴胡汤,方中用半夏半升,伤寒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