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可能存在的大脑发育问题?!
- 儿科专家戴淑凤
- 2022-09-11 08:59:14
【早产儿可能存在的大脑发育问题?!】宝贝成长守护计划 【早产儿可能面临哪些眼睛发育异常?!】给家长的一堂课 早产儿的孕周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全身发育就越不成熟,因此需要人工机械通气和吸氧的支持就越久,更容易有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育滞后和行为异常。到了6-17岁,早产儿容易有脑瘫、视力差、听力差的问题;他们不爱参加体育运动,或者无法参加团队体育运动。而早产儿的视力可以反映出他们的智力水平和运动能力。极低体重早产儿,在14-20岁时,除了视力更差,立体视觉和集合功能也差。这会影响他们在体育活动、动手操作的表现。高考后,帮助孩子选择专业的时候,家长要注意。
我们能看见五颜六色的世界,不只依靠眼睛,还有大脑。整个视觉系统像是电脑,眼球是显示屏,大脑是主机,还有链接显示屏和主机之间的众多神经元。新生儿的视力取决于整个视觉系统的发育状况。
胎儿在母亲子宫里,眼球的发育是准时、准确、完整地出现各个结构(零部件)。等到出生后,完整的眼球结构还需要继续发育和成熟,例如眼球变长、晶状体形状改变、视网膜周边血管的生长、黄斑的成熟、视觉中枢神经元的成熟。
推荐早产儿的父母阅读这篇文章,了解孩子可能面临哪些眼睛发育异常,为什么需要每年带孩子看儿童眼科医生。评估儿童视力的眼科检查包括:中心视力、立体视、屈光状态、色觉、对比敏感度、暗视力、眼球追踪运动(追视/跳视),与同龄儿童比较。科学地监测婴幼儿的眼睛发育,及早发现和纠正异常,医生和父母共同肩负责任。
01早产儿的大脑发育
早产儿的孕周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全身发育就越不成熟,因此需要人工机械通气和吸氧的支持就越久,更容易有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育滞后和行为异常。最典型的是孕周<28周或出生体重<1000克的极低体重早产儿。一项挪威的研究发现,极低体重早产儿在2岁时7%有脑瘫,在5岁时9%有脑瘫。而即便没有脑瘫,大约一半的极低体重早产儿存在智力受损(IQ低于85)。极低体重早产儿的视力也差,因为视网膜、大脑胼胝体和额叶白质都存在发育异常。
到了6-17岁,早产儿容易有脑瘫、视力差、听力差的问题;他们不爱参加体育运动,或者无法参加团队体育运动。而早产儿的视力可以反映出他们的智力水平和运动能力。
因此我们要了解早产儿的眼睛发育有哪些异常?
02早产儿的眼球结构发育异常
1.早产儿的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可能致盲!
随着儿科重症医学的发展,早产儿存活率大幅提高。在儿科医护的努力下,柔软娇嫩的早产儿在暖箱里一点点长大,重回妈妈们的怀抱。然而,所有的早产儿都面临着可能致盲的风险——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这是因为早产儿的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颞侧(靠耳朵那侧)还没有血管,需要逐渐长出血管。有时,血管的生长不慎失控,容易出血和增殖,进而发生致盲性的视网膜脱离。在新西兰,每年的ROP发病率约3.93/10万新生儿,ROP致盲率为7.1%。孕周越小、体重越低和男婴因为ROP致盲的风险很高。
早产儿如何避免失明?筛查!
筛查对象:所有出生体重<2000克的新生儿,或出生孕周<32周的早产儿和低体重儿
首次筛查时间:在出生后4-6周,或者矫正胎龄31-32周
筛查内容:散大瞳孔,由经验丰富的眼科医生检查视网膜血管,眼底照相。
其实,早产对视网膜血管的影响,不只在婴儿期。早产儿即使在成年后(34-49岁),视网膜也存在微循环异常:小动脉弯曲,更长更窄。这样的微循环发育异常,如果患有糖尿病则可能很危险。因为糖尿病也会影响视网膜微循环,容易生长异常血管,也会致盲。目前还没有后续的研究,建议早产儿在成年后如果患有糖尿病,要积极预防视网膜并发症,每年找眼科医生检查视网膜。
2. 早产儿的黄斑发育异常
黄斑不是一种疾病,而是视网膜的最关键部位,决定了90%的白天视力。出生后,黄斑仍在动态发育中,逐渐变薄,形成小凹,视锥细胞密度也会增加。成人的视锥细胞比新生儿多3倍,这就是为什么婴儿视力差。
相比成人,早产儿的黄斑小凹更浅,神经纤维层很厚,但关键的光感受器层却很薄,说明视锥细胞密度低。而且,58%早产儿存在囊样黄斑水肿,也影响黄斑小凹的成熟,这些都是早产儿低视力的原因。
即使早产儿到了5-16岁,相比足月出生的同龄儿童,早产儿的黄斑还是厚,ROP患儿尤其厚。虽然此时的黄斑厚度与视力好坏没有显著相关性,但对其它视功能(例如立体视、对比敏感度、色觉等)的影响尚不明确。
3. 早产儿的眼肌发育延迟
出生后,眼球肌肉的收缩和伸展能力是逐渐发育。当追看运动物体时,人类的眼球运动会有两类:平滑追踪和跳视。健康的早产儿在2月龄和4月龄时,对运动物体的追踪能力会逐渐提高。但相比足月婴儿,早产儿仍然存在平滑追踪的发育延迟,跳视频率更高。除了眼肌的运动能力差,早产儿还有斜视的问题。
03早产儿的视功能发育异常
1.近视和斜视
早产儿的眼睛面临视力差、近视和斜视的风险。患有ROP的早产儿,近视度数会逐年增加,近视度数与出生体重和ROP病情有关,尤其是既往激光治疗、存在黄斑异位的早产儿,更容易发展为高度近视。没有ROP的早产儿,虽然是远视眼,但远视度数不够,也容易近视。
早产儿在2.5岁时,25.6%存在屈光不正(>300度近视或>300度的高度远视,>200度散光),14.1%存在斜视,3.1%存在低视力,1.0%因为ROP致盲。
有一项土耳其的早产儿视力研究,评估1岁8月-5岁5月时的视力发育,结果发现与孕周有关:
孕周<28周的早产儿:高度近视(>500度)的患病率是12.5%,500度以下近视的患病率是22.5%,斜视的患病率是33.3%
孕周29-32周的早产儿:高度近视(>500度)的患病率是3.6%,500度以下近视的患病率是18.9%,斜视的患病率是24.1%
孕周33-36周的早产儿:近视的患病率是7.9%,斜视的患病率是13.2%。
在6-7岁时,46%早产儿的视力不如足月分娩的儿童。
出生体重过低是斜视的危险因素,而不是孕周 。出生体重<2000克的儿童,斜视的风险是61%。如果出生体重<2000克、孕周<32周,斜视风险增加14倍。家长可以放心的是,内斜视的早产儿,手术成功率和矫正不足率与足月儿没有差异。只是早产儿的内斜视手术容易矫正过度,做手术时需要经验丰富的斜弱视专业医生。
2.早产对其它视功能的影响
红绿颜色的对比敏感度更容易受早产影响。出生越晚,红绿对比敏感度越好。也就是说,早产儿分辨不同深浅的红色或绿色要困难一些。家长可以多给早产儿看鲜艳的红色和绿色。
极低体重早产儿,在14-20岁时,除了视力更差,立体视觉和集合功能也差。这会影响他们在体育活动、动手操作的表现。高考后,帮助孩子选择专业的时候,家长要注意。
我们能看见五颜六色的世界,不只依靠眼睛,还有大脑。整个视觉系统像是电脑,眼球是显示屏,大脑是主机,还有链接显示屏和主机之间的众多神经元。新生儿的视力取决于整个视觉系统的发育状况。
胎儿在母亲子宫里,眼球的发育是准时、准确、完整地出现各个结构(零部件)。等到出生后,完整的眼球结构还需要继续发育和成熟,例如眼球变长、晶状体形状改变、视网膜周边血管的生长、黄斑的成熟、视觉中枢神经元的成熟。
推荐早产儿的父母阅读这篇文章,了解孩子可能面临哪些眼睛发育异常,为什么需要每年带孩子看儿童眼科医生。评估儿童视力的眼科检查包括:中心视力、立体视、屈光状态、色觉、对比敏感度、暗视力、眼球追踪运动(追视/跳视),与同龄儿童比较。科学地监测婴幼儿的眼睛发育,及早发现和纠正异常,医生和父母共同肩负责任。
01早产儿的大脑发育
早产儿的孕周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全身发育就越不成熟,因此需要人工机械通气和吸氧的支持就越久,更容易有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育滞后和行为异常。最典型的是孕周<28周或出生体重<1000克的极低体重早产儿。一项挪威的研究发现,极低体重早产儿在2岁时7%有脑瘫,在5岁时9%有脑瘫。而即便没有脑瘫,大约一半的极低体重早产儿存在智力受损(IQ低于85)。极低体重早产儿的视力也差,因为视网膜、大脑胼胝体和额叶白质都存在发育异常。
到了6-17岁,早产儿容易有脑瘫、视力差、听力差的问题;他们不爱参加体育运动,或者无法参加团队体育运动。而早产儿的视力可以反映出他们的智力水平和运动能力。
因此我们要了解早产儿的眼睛发育有哪些异常?
02早产儿的眼球结构发育异常
1.早产儿的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可能致盲!
随着儿科重症医学的发展,早产儿存活率大幅提高。在儿科医护的努力下,柔软娇嫩的早产儿在暖箱里一点点长大,重回妈妈们的怀抱。然而,所有的早产儿都面临着可能致盲的风险——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这是因为早产儿的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颞侧(靠耳朵那侧)还没有血管,需要逐渐长出血管。有时,血管的生长不慎失控,容易出血和增殖,进而发生致盲性的视网膜脱离。在新西兰,每年的ROP发病率约3.93/10万新生儿,ROP致盲率为7.1%。孕周越小、体重越低和男婴因为ROP致盲的风险很高。
早产儿如何避免失明?筛查!
筛查对象:所有出生体重<2000克的新生儿,或出生孕周<32周的早产儿和低体重儿
首次筛查时间:在出生后4-6周,或者矫正胎龄31-32周
筛查内容:散大瞳孔,由经验丰富的眼科医生检查视网膜血管,眼底照相。
其实,早产对视网膜血管的影响,不只在婴儿期。早产儿即使在成年后(34-49岁),视网膜也存在微循环异常:小动脉弯曲,更长更窄。这样的微循环发育异常,如果患有糖尿病则可能很危险。因为糖尿病也会影响视网膜微循环,容易生长异常血管,也会致盲。目前还没有后续的研究,建议早产儿在成年后如果患有糖尿病,要积极预防视网膜并发症,每年找眼科医生检查视网膜。
2. 早产儿的黄斑发育异常
黄斑不是一种疾病,而是视网膜的最关键部位,决定了90%的白天视力。出生后,黄斑仍在动态发育中,逐渐变薄,形成小凹,视锥细胞密度也会增加。成人的视锥细胞比新生儿多3倍,这就是为什么婴儿视力差。
相比成人,早产儿的黄斑小凹更浅,神经纤维层很厚,但关键的光感受器层却很薄,说明视锥细胞密度低。而且,58%早产儿存在囊样黄斑水肿,也影响黄斑小凹的成熟,这些都是早产儿低视力的原因。
即使早产儿到了5-16岁,相比足月出生的同龄儿童,早产儿的黄斑还是厚,ROP患儿尤其厚。虽然此时的黄斑厚度与视力好坏没有显著相关性,但对其它视功能(例如立体视、对比敏感度、色觉等)的影响尚不明确。
3. 早产儿的眼肌发育延迟
出生后,眼球肌肉的收缩和伸展能力是逐渐发育。当追看运动物体时,人类的眼球运动会有两类:平滑追踪和跳视。健康的早产儿在2月龄和4月龄时,对运动物体的追踪能力会逐渐提高。但相比足月婴儿,早产儿仍然存在平滑追踪的发育延迟,跳视频率更高。除了眼肌的运动能力差,早产儿还有斜视的问题。
03早产儿的视功能发育异常
1.近视和斜视
早产儿的眼睛面临视力差、近视和斜视的风险。患有ROP的早产儿,近视度数会逐年增加,近视度数与出生体重和ROP病情有关,尤其是既往激光治疗、存在黄斑异位的早产儿,更容易发展为高度近视。没有ROP的早产儿,虽然是远视眼,但远视度数不够,也容易近视。
早产儿在2.5岁时,25.6%存在屈光不正(>300度近视或>300度的高度远视,>200度散光),14.1%存在斜视,3.1%存在低视力,1.0%因为ROP致盲。
有一项土耳其的早产儿视力研究,评估1岁8月-5岁5月时的视力发育,结果发现与孕周有关:
孕周<28周的早产儿:高度近视(>500度)的患病率是12.5%,500度以下近视的患病率是22.5%,斜视的患病率是33.3%
孕周29-32周的早产儿:高度近视(>500度)的患病率是3.6%,500度以下近视的患病率是18.9%,斜视的患病率是24.1%
孕周33-36周的早产儿:近视的患病率是7.9%,斜视的患病率是13.2%。
在6-7岁时,46%早产儿的视力不如足月分娩的儿童。
出生体重过低是斜视的危险因素,而不是孕周 。出生体重<2000克的儿童,斜视的风险是61%。如果出生体重<2000克、孕周<32周,斜视风险增加14倍。家长可以放心的是,内斜视的早产儿,手术成功率和矫正不足率与足月儿没有差异。只是早产儿的内斜视手术容易矫正过度,做手术时需要经验丰富的斜弱视专业医生。
2.早产对其它视功能的影响
红绿颜色的对比敏感度更容易受早产影响。出生越晚,红绿对比敏感度越好。也就是说,早产儿分辨不同深浅的红色或绿色要困难一些。家长可以多给早产儿看鲜艳的红色和绿色。
极低体重早产儿,在14-20岁时,除了视力更差,立体视觉和集合功能也差。这会影响他们在体育活动、动手操作的表现。高考后,帮助孩子选择专业的时候,家长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