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铜锣”到“木琴”...

  • 照完镜子正衣冠
  • 2024-10-08 03:19:38
从“铜锣”到“木琴”——药物干预衰老的研发正在发生重要转变!《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自然综述 新药开发》刊发评论文章,介绍“衰老药物发现”新时代,可实现“压缩”疾病期或延长健康寿命。

公认的衰老机制或“特征”,包括营养感应失调、细胞衰老、线粒体功能障碍以及蛋白质稳态丧失,其背后是多个生化通路的代谢或反应结果,每个通路都涉及一系列离散的分子事件,最为明确的是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轴,已成为抗衰老药的靶点;雷帕霉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mTOR抑制剂,动物模型研究可抗衰老,作用机制称主蛋白强抑制剂(SIMPs),戏称为“敲锣”;雷帕霉素是免疫抑制剂,也是上市老药,适应症是器官移植排斥,有较强副作用;研究至少10年,仍未成为抗衰老药!

重要的转折是发现二甲双胍——老牌的II型糖尿病治疗药,有很好的抗衰老前景!她微弱地作用于多个通路和进程,类似于用木槌轻轻敲击“木琴”,并归为网络相关药(NED),也就是通过同时作用于多个通路,提高抗衰老效果并减少复杂的多重用药;NEDs可基于片段大小筛选,多是小分子(分子量小于300),从筛选中得到弱结合片段“苗头化合物”,然后被“培育”成特定靶点更有效的抑制剂。

(1)诞生一种新理念——即不应仅仅关注单一靶点,对于像老年病这样复杂的情况,可能需要寻找能够同时调节多个靶点或通路的药物,这突破了传统的基于单一靶点筛选的局限;

(2)表型筛选抗衰药应运而生,突破具体靶点的传统思维,无论是单一靶点或多靶点,聚焦在表型改变;这也解决了一些关键问题,如线粒体功能障碍,使细胞氧化还原平衡向氧化方向的不利转变,这一过程不一定有蛋白质靶点,只能直接清除活性氧物质,就是发展转运质子;

(3)临床研究设计的重大改变:传统的临床研究会排除老年人和多病患者,而这些人群恰恰是老年病治疗药物的主要受益群体;另外,健康人群很难做出统计学显著差异;所以,二甲双胍靶向衰老(TAME)临床研究采取了混合终点设计,不再将多种疾病并存视为药物研发要解决的问题,而是以延缓多种与年龄相关疾病的发病和死亡率为终点,这为评估老年病治疗药物提供了更符合实际需求的方法,并获美FDA同意,为未来相关临床试验设计提供了范例,也是最大进展!实际上,抗β淀粉样蛋白单抗治疗阿尔兹海默症,就是采取类似的临床研究理念,不以缓解阿尔兹海默症症状为目标,而是迟滞其发展。

小结一下:抗衰老新药将(迟缓)多种疾病并存本身视为一个整体问题,而不是针对单个病症的组合,这个逻辑十分重要!

此外,2020和2022,顶级刊物《CELL/细胞》和《自然综述 新药开发》先后刊登文章和综述,把在研抗衰老药分为2级(Tier):第一级:雷帕霉素、衰老细胞清除剂(Senolytics)、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精胺、NAD+增强剂和锂;第二级:非甾体抗炎药如纳曲黄连和布洛芬、逆转录酶抑制剂、血浆因子GDF11和VCAM1、肠道菌群、葡萄糖胺和甘氨酸17α雌二醇,在本文中未涉及,还有新一代减肥药对健康的影响也未讨论。抗衰老抗衰老
从“铜锣”到“木琴”...从“铜锣”到“木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