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 湿在皮麻黄,湿在血黄芪...
- 皮肤病专家李志忠
- 2024-10-11 00:52:47
湿气 湿在皮麻黄,湿在血黄芪,湿在脾白术,湿在关节甘草!
《伤寒论》中,张仲景治疗湿的四大法,湿在皮麻黄,湿在血黄芪,湿在脾白术,湿在关节甘草。是指中医理论中关于湿气在不同部位时,使用不同药物进行调理的一种概括性表述。在中医理论中,湿气是一种病理产物,常因外界环境潮湿、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等多种因素导致,它可以停留在人体的不同部位,引起不同的症状。下面是对这句话中提到的四种情况的简要解释:
1.湿在皮麻黄:这里的“皮”指的是体表皮肤或肌肉层面。麻黄,作为一味辛温解表药,常用于风寒表实证的治疗,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湿气在皮肤上的表现可能有皮炎、湿疹、痤疮等。
这种情况,医圣张仲景就用到了麻黄,正所谓肺主皮毛,所以皮肤的问题要找肺来用麻黄来宣肺解表,打开汗孔,让外邪从毛孔里钻出去。像长的湿疹、荨麻疹。可以参考张仲景的麻黄加术汤加减。 在中医理论中,若湿气郁于体表,导致肌肤水肿、无汗等症状,麻黄可通过发汗作用帮助排出体表的湿气。但需要注意的是,麻黄的使用需根据具体病情和体质谨慎选择,并非所有体表湿气都适用。
2.湿在血黄芪:这里的“血”可能指的是血脉或血分,即湿气渗透到血液或血脉之中。说的就是防己黄芪汤。一旦湿气跑到经络,难免阻滞气血,导致瘀血重。表现为胸闷,胸痛,心脏刺痛,精神萎靡,关节及手足发冷。这是张仲景就用到了黄芪,黄芪补气升阳、即气行则血行,化掉瘀血,同时搭配防己能行走于三焦络膜,把经络中间的湿气和瘀血都清掉。黄芪,性味甘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等功效。
黄芪虽然不直接针对血液中的湿气,但它能增强机体正气,促进气血运行,有助于改善因湿气阻滞血脉而引起的各种症状。在中医理论中,补气可以助阳化湿,黄芪在此方面的作用可能正是基于此理。
3.湿在脾白术:这里的“脾”指的是脾脏及其功能。白术,性味甘苦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湿气阻碍了脾胃的运化,腹胀,食欲减退,呕吐吞酸水各种肠胃问题就会出现了,这种情况呢张仲景就用上了白术附子汤,依靠附子的温通之力将白术燥湿的力量,带到脾胃,化掉中焦脾胃重的湿气,同时补足脾阳,恢复脾胃的正常运化,湿气没了,症状就消了。
脾主运化水湿,若脾气虚弱,则水湿不运,易生内湿。白术能健脾燥湿,增强脾的运化功能,从而去除体内湿气。因此,对于湿在脾的情况,白术是常用的治疗药物。
4.湿在关节甘草:这里的表述可能存在一定的误解或简化。甘草,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因为当湿气侵入关节的时候,就会导致关节肿胀、变形、疼痛,包括痛风等等。那怎么治呢?就用到了张仲景的甘草附子汤。痛风是寒,所以要用大热,而甘草搭配腹胀,温经散寒、祛风除湿,能够通过利水渗湿的作用减轻体内的湿气积聚,缓解湿邪过重导致的关节肿胀和活动受限。
然而,甘草本身并不直接针对关节湿气进行治疗。在中医理论中,关节湿气多因风湿痹阻所致,治疗时需采用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药物。甘草在这里可能是作为调和诸药的角色出现,或者在某些复方中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以增强整体疗效。但单纯用甘草来治疗关节湿气并不常见。
综上所述,张仲景的祛湿四法,湿在皮用麻黄加术汤,湿在血用黄芪防己汤,湿在脾用白术附子汤,湿在关节用甘草附子汤,这句话是对中医理论中湿气不同部位治疗原则的一种概括性表述,但具体用药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
《伤寒论》中,张仲景治疗湿的四大法,湿在皮麻黄,湿在血黄芪,湿在脾白术,湿在关节甘草。是指中医理论中关于湿气在不同部位时,使用不同药物进行调理的一种概括性表述。在中医理论中,湿气是一种病理产物,常因外界环境潮湿、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等多种因素导致,它可以停留在人体的不同部位,引起不同的症状。下面是对这句话中提到的四种情况的简要解释:
1.湿在皮麻黄:这里的“皮”指的是体表皮肤或肌肉层面。麻黄,作为一味辛温解表药,常用于风寒表实证的治疗,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湿气在皮肤上的表现可能有皮炎、湿疹、痤疮等。
这种情况,医圣张仲景就用到了麻黄,正所谓肺主皮毛,所以皮肤的问题要找肺来用麻黄来宣肺解表,打开汗孔,让外邪从毛孔里钻出去。像长的湿疹、荨麻疹。可以参考张仲景的麻黄加术汤加减。 在中医理论中,若湿气郁于体表,导致肌肤水肿、无汗等症状,麻黄可通过发汗作用帮助排出体表的湿气。但需要注意的是,麻黄的使用需根据具体病情和体质谨慎选择,并非所有体表湿气都适用。
2.湿在血黄芪:这里的“血”可能指的是血脉或血分,即湿气渗透到血液或血脉之中。说的就是防己黄芪汤。一旦湿气跑到经络,难免阻滞气血,导致瘀血重。表现为胸闷,胸痛,心脏刺痛,精神萎靡,关节及手足发冷。这是张仲景就用到了黄芪,黄芪补气升阳、即气行则血行,化掉瘀血,同时搭配防己能行走于三焦络膜,把经络中间的湿气和瘀血都清掉。黄芪,性味甘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等功效。
黄芪虽然不直接针对血液中的湿气,但它能增强机体正气,促进气血运行,有助于改善因湿气阻滞血脉而引起的各种症状。在中医理论中,补气可以助阳化湿,黄芪在此方面的作用可能正是基于此理。
3.湿在脾白术:这里的“脾”指的是脾脏及其功能。白术,性味甘苦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湿气阻碍了脾胃的运化,腹胀,食欲减退,呕吐吞酸水各种肠胃问题就会出现了,这种情况呢张仲景就用上了白术附子汤,依靠附子的温通之力将白术燥湿的力量,带到脾胃,化掉中焦脾胃重的湿气,同时补足脾阳,恢复脾胃的正常运化,湿气没了,症状就消了。
脾主运化水湿,若脾气虚弱,则水湿不运,易生内湿。白术能健脾燥湿,增强脾的运化功能,从而去除体内湿气。因此,对于湿在脾的情况,白术是常用的治疗药物。
4.湿在关节甘草:这里的表述可能存在一定的误解或简化。甘草,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因为当湿气侵入关节的时候,就会导致关节肿胀、变形、疼痛,包括痛风等等。那怎么治呢?就用到了张仲景的甘草附子汤。痛风是寒,所以要用大热,而甘草搭配腹胀,温经散寒、祛风除湿,能够通过利水渗湿的作用减轻体内的湿气积聚,缓解湿邪过重导致的关节肿胀和活动受限。
然而,甘草本身并不直接针对关节湿气进行治疗。在中医理论中,关节湿气多因风湿痹阻所致,治疗时需采用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药物。甘草在这里可能是作为调和诸药的角色出现,或者在某些复方中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以增强整体疗效。但单纯用甘草来治疗关节湿气并不常见。
综上所述,张仲景的祛湿四法,湿在皮用麻黄加术汤,湿在血用黄芪防己汤,湿在脾用白术附子汤,湿在关节用甘草附子汤,这句话是对中医理论中湿气不同部位治疗原则的一种概括性表述,但具体用药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