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湿重的人,用好陈皮加这物...

  • 山野土郎中
  • 2025-02-02 16:24:47
痰湿重的人,用好陈皮加这物,帮你打开身体通路,化掉一冬的痰和湿!

冬天来了,很多人认为自己身体哪哪都虚,便开始冬补。

冬季进补是顺应自然的做法,但是,进补还要看体质,有的人进补后容易出现四肢困倦,胸闷不舒,食欲不振,上火等不适。

所以,进补必须要考虑体质,比如,痰湿体质的人,这类人是不容易补进去的,而是要「清」。

痰湿是什么?

痰湿是中医里面的一个概念,分别为痰和湿两个概念,其中痰也称为「痰饮」。

1
痰:分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其中秽浊、黏滞、稠厚的部分,叫作「痰」(有形之痰),有形之痰可以理解为咳嗽的痰。

另外清稀、澄澈、透明的部分称为「饮」(无形之痰),它可以存在于各大脏腑、骨骼经络之中,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在中医通常提及的痰,一般也是指无形之痰。

2
湿:是没有被正常代谢掉的津液
湿则是一种自然状态,正常情况下,湿是自然界中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之一,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六气之一,一般不会致病。

但在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超过人体适应能力或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变化而发病时,湿就成为六淫外感病邪之一。

在人体中70%的成分是水,中医称为津液,它遍布于身体各个脏腑,提供营养物质,同时可以把身体里的垃圾运送出身体的物质。

如果津液运行失常,即出现病理状态,首先会形成可以致病的湿,当湿不能够很好地运化,湿气聚集在一起,形成相对粘稠的物质,集聚生热,再蒸腾津液就会形成痰,所以痰湿的本质是病理状态下的津液,是没有被正常代谢掉的津液。

3
痰湿:运化失调,湿聚成痰
正是因为痰和湿两种状态非常接近,并且产生环境比较相似,因此常常被混合在一起。

人体内痰湿的主要来源是脾胃消化食物时产生的:脾胃消化及转运食物,会产生废气、废液、废渣。

废气通过打嗝、放屁就排放出去了;废渣就是下行进入肠道,成为粪便;废液就是我们的汗水、分泌物,当无法被正常代谢掉时,就成为产物-痰湿。

痰湿是一种全身整体的状况,表现为重浊黏滞,在人体内形成后很难去除,总体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而人体津液的代谢顺利主要靠脾胃运化、肺宣发肃降、肾蒸腾气化及三焦布散功能正常。

痰湿作为津液代谢异常产生的物质,主要责之于与脾的关系蕞为密切。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主湿,湿气聚集则为痰;脾虚水液代谢失灵,水津失布,或脾虚湿邪侵袭,导致气机不畅,水谷津液不归正化,内湿蓄积,湿聚成痰。

脾胃在津液代谢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生活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因为脾胃受损形成了痰湿体质。

痰湿体质有什么具体表现?

痰湿体质一般是指由脏腑功能失调,多数是脾胃受损,导致体内的津液运化失调,致水湿停聚,聚湿成痰而形成痰湿内蕴的一种体质。

痰湿体质的形成,除了先天脾胃虚弱之外,还与饮食不当、缺少运动、环境因素、长时间睡眠等有密切的关系。

痰湿体质的人通常在饮食上偏爱食甘甜肥腻的食物,身体偏肥胖,腹部肥满而松软,一般会出现胸闷、乏力、痰多、易疲劳等状况,并且特别容易出汗,汗多粘腻。

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痰湿体质?

1
看体型体态
元代医家朱丹溪就曾明确提出「肥人多痰湿」。痰湿体质大多形体肥胖、腹部肥满松软。正常人的胖腹部不会有胀满的感觉,没有明显的不舒服。

过多的脂肪是痰湿聚集的表现,水湿无法代谢时,就容易堆积在腹部,形成腹型肥胖。

经常听到有人开玩笑说自己「喝水也长肉」,或者怎么减也减不下来,这种说法与中医理论中痰湿体质密切相关。

再者因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以痰湿重的人经常身体沉重,脚步特别沉重,坐的时候一屁股就坐那,显得很笨重,坐在那就不爱动。这是因为痰湿停滞于皮肤、四肢导致的。

2
看精神状态
痰湿体质的人经常感觉神昏、头重、似乎反应比别人慢半拍,这类人表情不丰富,一副漠然的样子。

这是因为脾胃消化不好,痰湿壅盛,蒙蔽清阳的结果。

这些症状会在饭后加重,就是因为饭后本来就虚弱的脾胃负担骤然加重,既消耗气血能量,又无法及时转化摄入的食物为能量,痰湿滞留体内了,阻滞阳气,清阳不升,则痰浊上蒙心神、阻塞脑窍。

表现为头昏、头重、头胀、思维不敏捷,反应较迟钝,有头脑不清爽的感觉,有些人还同时伴有胸闷、身困、欲睡或睡眠不实不深、精力下降。尤其中年后如果有此等状况出现,谨防痰湿滋生。

3
看口舌及二便
舌是反映体内有无痰湿的一面「镜子」,一照即知。痰湿体质的人通常舌苔厚腻、舌头满嘴,感觉口苦。痰湿上泛则舌苔厚腻,水湿停聚则舌体胖大。

痰湿体质还经常感觉喉咙里有痰,总想清嗓子,总觉得咽中有异物感,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总想吐痰,但是吐出来的都是口水,中医称之为「梅核气」。

还常常微微地感到口渴,但又不想喝水。这里的口渴并不是人体绝对地缺水,而是因为体内的水液聚集成痰湿,而没起到其应该有的作用才表现出来口渴。

所以这种口渴只是微渴,并且一旦喝水就加重身体里痰湿的堆积,故出现渴却又不喜欢喝水的怪现象。

痰湿体质的人小便浑浊,平时尿不多,但次数会增多,且尿不痛快,大便很黏,沾着马桶上冲不掉。

这些都是痰湿之邪停留于体内,导致体内瘀积过多废物的征象。或多或少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而近年环境气候的改变,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我国出现极端天气的几率上升,大波寒潮来袭。

若加上雨雪天气,寒湿共袭,对于痰湿体质的人就会很难熬,一旦感邪,时间长,比别人好得慢,都是因为痰湿性粘滞导致很难去除。

痰湿体质的人

冬季正确进补,要做好这两点

1
有实证,先清后补
中医认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对于体质虚者,采用补法能够纠正这种虚症,通过养气、养血、养阴、养阳来调整虚实。

意思进补是为了补虚+扶正,有虚证可以进补。

对于痰湿体质的人,本身是脾胃虚弱,水液代谢失常,导致体内有废物堆积,这种本身有一些痰湿淤塞甚至还可能夹杂其他一些寒湿外邪的情况,因此要先分清脾胃的虚症里面有无夹杂实证。

单纯的脏腑虚症者,多数时日较长,症状才会被我们警觉,痰湿体质的人虚症日久,水液代谢失常,多数都有气血经络的堵塞,甚至很多人夹杂有瘀血、气滞等实证,再一味用补药,只会让淤堵的地方更堵。

应该先清理道路,将一部分痰湿先清理出去,再行进补,不然会补不进去,无法吸收,吃了和没吃一样,反而还因为堆积太多,导致无法消化,引起不良反应,加重淤塞,最终出现郁而生热,即上火。

痰湿体质的人又需要进补的朋友、但一补就上火,那么就需清理道路之后再进补。

有一首地位非常高的方子,就是著名的二陈汤,可帮助痰湿体质的朋友解忧除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二陈汤

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每服四钱,用水一钱,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方中有: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生姜、乌梅现不常用。

《古今名医方论》记载:「肥盛之人,湿痰为患,喘嗽胀满」;《世医得效方》言:「咳嗽呕痰,痰壅吐食」。

二陈汤为何被称为二陈,主要是方中的半夏和橘红二味本草,犹如陈酿一般,越陈越好,所以被称之为「二陈汤」。

方中用两种越陈越好的东西,调理的就是人身体上积累的陈旧的东西。

化一化这种水失去流动性而凝结成的痰,又可杜生痰之源。

不过要解决痰湿问题,还需要配合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养护脾胃,注意饮食,适当运动。

2
调理脾胃,做好进补准备
中医治痰,不仅要化痰,而且要解决痰的来源。脾胃生痰之源,因此痰湿体质者,冬补更加要做好顾护脾胃。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可见水的运化与脾、肾、肺最紧密。

脾气将水化作水精,喝进来的水是无法直接被身体吸收,发挥滋养濡润的作用。只有经过「气化」过程,才会对人体有用(津液)。

脾胃就是气化的第一步。增强脾胃的气化功能,在冬季可以稍行锻炼,激发脾胃经气,强气化功能。

踮足功是一个日常常用的方法,虽说是一个很寻常的小动作,但它作为养生使用,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了。

这个动作也是八段锦中的一式,名为「背后七颠百病消」,正是通过踮脚的动作,震荡全身,柔和地按摩五脏。

做法:踮脚时,保持身体立正的姿势,两脚并拢,双手放在身体两侧;然后慢慢踮起脚尖,用脚趾紧紧抓住地面,保持2秒,然后将重心从脚尖落到前脚掌,放松身体,最后做自由落体运动,让脚跟轻撞地面,引发柔和的震荡,沿两腿上传到上半身。

踮脚的频率控制为2~3秒一次,每次持续1~5分钟,感觉脚底微微发热就好,可每天早晚各做一次。
痰湿重的人,用好陈皮加这物...痰湿重的人,用好陈皮加这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