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导航
艾久久资讯网
首页
(当前)
头条
电影
军事
时尚
热门
社会
数码
汽车
体育
搞笑
影片
新鲜事
游戏
美食
股市
校园
美妆
婚恋
科技
健康
美女
动漫
电视剧
旅游
萌宠
育儿
读书
综艺
运动健身
音乐
设计
艺术
房产
情感
明星
宗教
家居
科普
星座
国际
舞蹈
三农
法律
辟谣
军事
历史
养生
瘦身
财经
西周嬭(芈)姓荆楚、夔楚...
儒家公羊学
2021-10-22
0
首页
>
历史
西周嬭(芈)姓荆楚、夔楚、越楚、蛮楚四国考辨
《国语·郑语》中记载,周朝的史官(史伯)对郑桓公说:“荆子熊严生子四人:伯霜、仲雪、叔熊、季紃。叔熊逃难于濮而蛮,季紃是立,薳氏将起之,祸又不克……(祝)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芈姓夔、越不足命也,蛮芈蛮矣,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矣。”
按此记载,西周时期,楚世家曾一分为四,即荆楚、夔楚、越楚、蛮楚。荆楚就是后来常说的楚国。
夔楚熊挚,是楚国君主熊渠嫡子或嫡孙,曾继承楚国君位,但后来楚国发生政变,熊挚被推翻,带领追随者逃往夔地,建立夔楚国,又成了夔楚的开国之君。三国时期的吴国史学家韦昭为《国语·郑语》作注云:“夔,芈姓之别国,楚熊绎六世孙曰熊挚,有恶疾,楚人废之,立其弟熊延。挚自弃于夔,其子孙有功,(周)王命为夔子。”《索隐》云:“谯周以为‘熊渠卒,子熊翔立;卒,长子挚有疾,少子熊延立’”。《正义》引“宋均注《乐纬》云:‘熊渠嫡嗣曰熊挚,有恶疾,不得为后,别居于夔,为楚附庸,后(周)王命曰夔子也。’”《水经注·江水二》“(江水)又东过秭归县之南,县故归乡,《地理志》曰‘归子国也’。《乐纬》曰‘昔归典叶声律’。宋忠曰‘归即夔,归乡盖夔乡矣’。古楚之嫡嗣有熊挚者,以废疾不立,而居于夔,为楚附庸。后(周)王命为夔子。《春秋》僖公二十六年,楚以其不祀灭之者也。”《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夔子不祀祝融与鬻熊。楚人让之,对曰:‘我先王熊挚有疾,鬼神弗赦而自窜于夔。吾是以失楚,又何祀焉?’秋,楚成得臣、斗宜申帅师灭夔,以夔子归。”魏晋史家杜预《注》:“熊挚,楚嫡子,有疾不得嗣位,故别封为夔子。”以上诸说虽然在细节上有分歧,但大体意思是相同的。春秋时夔国国君不祭祀楚国早期的祖先祝融与鬻熊,楚成王就派人来责骂,夔国国君回答说,我们的先王因为有残疾,这些或者是鬼或者是神的祖先也不见保佑他,被你们祖上夺去了王位,而逃窜到这里来建立了夔国,我们已经失去了楚国的江山,为什么还要祭祀楚国的先人?楚成王于是派兵灭掉了夔国,将夔国国君和家族成员押回了荆楚。夔楚位于今天湖北西部的秭归县和巴东县一带,夔在西周早期可能做过楚国的都城。
越楚在古代史料中缺乏详细记载。东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芈姓之裔熊严……生四人:伯霜、仲雪、叔熊、季紃。紃嗣为荆子,或封于夔,或封于越。”《史记·楚世家》载:“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及周厉王之时,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现在也难以准确考证越楚究竟是从哪一代楚世家中分出来的,其开国之君也不知道是谁。关于越楚的位置,后世的解说也有很多分歧。韦昭认为就是春秋时的勾践越国,但是西周之时,楚国的势力范围是不可能达到浙江绍兴的。清高宗弘历甚至认为越楚是秦汉以后的南越,这就更荒诞了。《史记·楚世家》中说熊渠兴兵伐庸、杨粤,这里的“杨粤”,就是“扬越”。《吕氏春秋》说:“东南为扬州,越也 。”《尔雅》云:“江南为扬州,越也。”西周时的扬越有一部分分布于现在的湖北东南和江西北部,在湖南境内也有分布。春秋时期楚国境内还流行越人歌。以此观之,越楚的位置应该在现在湖北的东南部或者江西北部一带。江西聂氏父系Y染色体为O-F793,疑为楚世家后裔,或为越楚之裔耶?
楚国国君熊严有四子,伯霜、仲雪、叔堪、季徇。熊严死后,长子伯霜立,在位六年卒,可能其子尚幼,三弟因此争立,兵戎相见,仲雪被杀,季徇夺得国君之位,叔堪和其追随者逃亡于濮。按长幼次序,仲雪已死,此时应该是叔堪继位,所以楚国的公族薳氏(小宗作蒍氏)不服,就起兵来助叔堪争位,结果仍然失败。薳氏遭到沉重打击,没落了很多代。叔堪就和他的追随者们在濮人的地区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因为文明程度相对落后,被人称为蛮嬭(读乃),秦汉以后写作蛮芈,韦昭注曰:“蛮芈,谓叔熊在濮从蛮俗也”,就是蛮楚。关于濮地之方位,明代云南大理白族学者董难引古代文献有过一番考证,其《百濮考》中云:“《牧誓》:‘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伪孔传》曰:‘庸、濮在江汉之南’,疏曰:此八国皆西南夷也。《逸周书》:‘伊尹为四方献令,正南百濮’。《尔雅》:‘南至于濮铅’。《郑语》:‘叔熊逃难于濮,而蛮楚鼢冒始启濮’。刘伯庄曰:‘濮在楚西南’。《左传》:“巴、濮、楚、邓、吴,南土也’。又云,‘麋人率百濮伐楚’”。《左传·昭公十九年》亦载:“楚子为舟师以伐濮”。结合现今之考古发现,西周时濮人主要分布在现在的湖北西南部和湖南境内,此为“江汉之濮”,另外在重庆、贵州、四川、云南境内可能还有“西南之濮”。叔堪逃亡于濮,从蛮俗所建立之蛮楚,应该在现在的湖北西南和湖南西北部。
夔楚在春秋中期被楚成王所兼并,越楚和蛮楚的历史后来罕有文献记载。但到春秋晚期,番邑(今江西鄱阳县)已经是荆楚东部的边境,则越楚必已收入荆楚之版籍,其被荆楚所兼并,应该在之前就已完成。
蛮楚的历史可能延续较久。《国语·郑语》中说“楚蚠冒于是乎始启濮”,《史记·楚世家》:“(熊通)乃自立为武王……于是始开濮地而有之”,可知荆楚蚕食濮地是在叔堪等人逃往濮地建立蛮楚70多年以后的事了。但是荆楚蚕食濮地,只是使濮人和蛮楚受到压力,迫使其持续南迁,而并没有能够灭亡濮人和蛮楚。《左传·文公十六年》载:“麇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于是申、息之北门不启。楚人谋徙于阪高”。到楚庄王时期,濮人的实力仍然强大,迫使荆楚边境戒严和准备迁都。到楚平王时期,荆楚针对濮人的战争都还在持续,《左传·昭公十九年》“楚子为舟师以伐濮”。在这种情况下,立足于濮地的蛮楚应该还存在,史书中也没有荆楚灭掉蛮楚的记载。《战国策·楚策一》载:“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则至迟在战国晚期楚威王时,荆楚已经设立巫郡和黔中郡,将湖北西南和湖南大部纳入版图,蛮楚之被荆楚兼并可能在战国中期。但蛮楚存续较久,而且早已“从蛮俗”土著化了,其众多后裔可能仍然盘踞在这些百蛮杂处的地区,并已形成土著豪帅,荆楚不能尽徙。《宋书·臧质传》载:臧质“出为建平太守,甚得蛮楚心”。可见到南朝时,今湖北西南和重庆市北部山区都还有蛮楚后裔盘踞,湖南境内亦当如此。这个情况可能如同楚国灭掉越国以后,越王勾践的子孙“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而矣。
楚倾襄王十九年,秦伐楚,楚军败。二十年,秦将白起拔楚西陵(今湖北宜城),楚地日蹙。二十一年,白起又攻陷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纪南城),杀戮颇惨,并毁掉历代楚王陵墓,楚军溃散,不能再战,楚倾襄王远逃淮北,楚人纷纷渡江逃入黔中郡和巫郡山区。明末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引晋人常林《义陵记》说“项羽弑义帝于郴,武陵人缟素哭于招屈亭”,可见在秦亡以后,今湖南、湖北西部的武陵山区还有大量的楚人聚居。现在在这些地区已经发现了不少战国中晚期的楚人墓葬。楚倾襄王二十二年,秦军又攻占楚之巫、黔中两郡,荆楚后裔和蛮楚大姓可能又有向更西和更南方向转移的,乃至进入了江西南部。
楚作为一个部落国家,早在商代就已出现,在殷商的南方。1977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周原的商末甲骨卜辞“楚子来告”,证实了楚国在殷商时就已存在。《诗·商颂》云:“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深入其阻,裒荆之旅。有截其所,汤孙之绪。维女荆楚,居国南乡。”经过殷商的持续打击后,楚国衰弱不堪,据清华简《楚居》记载,西周初年楚人建了一座宗庙,却没有祭祀的小牛,只能跑到邻近的鄀国去偷,后来祭祖都是在晚上偷偷进行。《国语·晋语》载:“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矛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与盟”。周成王因为楚国弱小,甚至不承认它的诸侯国地位,不准它参加正式会盟。但是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到楚成王时代开始强大起来,“天子赐胙,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最后统一了整个长江中下游流域,甚至还把势力伸展到了北方和云、贵、川南。
楚国从商代出现到亡国,至少持续存在了上千年。它在历史上长期实行“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的封建贵族政治体制,在官职的任用上,基本原则是任人唯亲。其重要职位,如令尹、司马、莫敖等几乎都由公族子孙担任,鲜以异姓为之。公族就是楚王室的庶孽旁支,见于史书记载的就有四十几个氏族,其中以斗氏、成氏、薳氏、屈氏、昭氏、景氏最为著名。公族持续上千年来掌握楚国各地政权,其后裔子孙是相当多的。楚南公曾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里说的“三户”,就是指楚公族的三个氏族,只要把他们的力量组织起来就足以亡秦。
《史记·货殖列传》中云:“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其俗剽轻,易发怒,地薄,寡于积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其俗大类西楚”。中国南方的客家赖姓中,父系Y染色体单倍群O-F793所占的比例很大,史料表明此赖姓在历史上还被蛮化过,他们可能就是楚世家中蛮楚大姓的后裔。先秦出土文物表明,楚王室为嬭(读乃)姓酓(读演)氏。如1975年湖北随州出土的“楚屈子赤角簠”上的铭文,楚王室为嬭姓,而不是芈姓。2002年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出土的春秋早期“曾侯作季汤嬭鼎”上的铭文也表明楚王室为嬭姓,非芈姓。又民国时期安徽寿县楚幽王墓出土的三件楚王青铜器,即“楚威王酓章戈”、“楚考烈王酓前鼎”、“楚幽王酓忎器”的铭文,楚王室均写作酓氏,而非熊氏。1978年湖北随州出土“楚王酓章镈钟”和“曾侯乙镈钟”上面的铭文,楚王都是写作酓氏。出土东周简帛书里也不写作“熊”,都是写作酓的,新蔡楚简中鬻熊写作“鬻酓”,清华简《楚居》里楚君熊丽、熊狂、熊绎写为“酓丽”、“酓狂”、“酓绎”。传世文献中记载的芈姓熊氏是后人所妄改,赖可能是汉代以后根据嬭的谐音而来。又史书所载楚公族中有来氏和来纤氏,这支最大的赖姓也有可能是出自来氏或来纤氏。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郑重声明:图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返回
返回首页
上一篇
#新书介绍# 《广西左江花山考古(2013
下一篇
1941年下旬,张隆善带着两名年轻的...
栏目热门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