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年,北宋科考,有783名举子进入殿试

  • 海上一浪花
  • 2022-06-10 16:26:00
1118年,北宋科考,有783名举子进入殿试。哪料,殿试结束,宋徽宗看到三甲名单,眉头一皱,竟将状元的名字划掉。难道,宋徽宗与这位状元有仇?可是,待他回到后宫后,竟开心的哈哈大笑。

宋徽宗为何有如此判若两人的态度?

事实上,当年科考,高中状元的,不是旁人,竟是他最宠爱的儿子赵楷。

这时,有人可能会心存疑惑,堂堂皇子参加科考,那不是最简单的事吗?从出题到阅卷,一路完全是“绿色通道”。

其实,并不尽然。

北宋科考有规定,为了公平,皇族子弟不允许当官,也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以免干预朝政。

也就是说,赵楷参加科举,完全是瞒着众人,“偷偷”去的。

宋徽宗是中国历史上艺术成就最高的皇帝,书法、绘画的水平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他一生共了31个儿子,赵楷是他最中意的一个。

赵楷的母亲,原是向太后宫中的女官,颇有文采。

后来,向太后将她赐予宋徽宗,得到极大恩宠。她为徽宗生了2个儿子,5个女儿,赵楷做为长子,自出生起,就深得徽宗的偏爱。

赵楷自幼聪慧异常,在琴棋书画方面的造诣远超其他兄弟。

1108年,年仅7岁的赵楷就被封为嘉王。这么小的年龄封王,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宋史》记载,“母王妃有宠,遂超拜太保,改王郓,仍提举皇城司。”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因为母亲得宠,赵楷又被改封太保,加封郓王,同时还管辖皇城司。

别看统领皇城司这个职务,官衔并不算大,确实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岗位。

因为,皇宫内的一应安全,全部都由皇城司负责。

而且,宋徽宗还特别给了赵楷特权,“出入禁省,不复限朝暮,于外第作飞桥复道以通往来”。

也就是说,赵楷可以随时出入皇宫,为了方便,还专门为他架了一座飞桥。

可想而知,这位皇子确实是得到了盛宠。

虽然,自小含着“金汤匙”出生,又有父母亲的极度宠爱。但是,赵楷却没有像大多数皇子一样,骄奢淫逸。

相反,他日日刻苦学艺,艺术,文学水平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1118年, 赵楷瞒着众人,偷偷参加了当年的科考。

没想到,17岁的赵楷竟一路过关斩将,冲到了最后的殿试。这还不算,因为文采斐然,竟然在783名殿试举子中拿下第一名。

没想到,宋徽宗看到录取名单,稍思索片刻,便朱笔一挥,将儿子的名字划去,将第二名王昂改录为第一。

事实上,宋徽宗之所以这样做,确实也是不得已。

一来,科举制度明确规定,皇子不允许参加,赵楷的行为显然已经越矩;其次,即使昭告天下,也无人相信这是场公平的竞争;最关键的是,徽宗此举,可用来笼络天下文人的归附之心。

于是,真正的状元就被晾到了一边。他落榜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是宋徽宗的儿子。

负责任的说,赵楷当年参加的,确实是一场公平的考试。

从古至今,科举于中国的读书人而言,是绝对神圣和庄严的大事。

即使在宋朝,科举制度的严苛和公正性也是毫不含糊的。

所以,赵楷才会背着父母偷偷参加考试。没想到,出道即巅峰,华丽拿到了当年的状元。

只可惜,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做为皇子,他却没有资格继续参与。

有史学家分析,若不是因为后来的“靖康之变”,宋徽宗极有可能会废掉已立的太子,改立赵楷。

然而,人生没有却没有难么多如果。

赵楷做为皇子,享受了无人能及的风光,也遭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境遇。

1130年,年仅29岁的赵楷在被虏流亡途中病逝,让人唏嘘。

如果说,1000年前这个明亮的少年,若不是生在皇家,也许会有更加长久愉悦的精神生活。

纵观历史,从古时的科举到如今的高考,其实是

中国青年的一场成人礼,也奠定了中国人的精神底色。

几千年来,这种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社会仪式,将成千上万的优秀青年推向人生的崭新高度。

也是这种厚重的底色,始终将古老的中华文明衬托的鲜活明亮。

高考加油
1118年,北宋科考,有783名举子进入殿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