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视到重视丨清末华侨政策的转变起...

  • 清季Late
  • 2022-07-01 05:54:50
漠视到重视丨清末华侨政策的转变

起初一开始是在找《叻报》对北洋水师访新加坡的报道,查找过程中发现清末政府对南洋华侨的态度转变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清朝沿袭明朝实行海禁政策,认为海外华侨离开父母之邦,是天朝弃民。华侨不仅很难回国,而且就算回国了还会遭到迫害,因此当时的华侨与中国属于隔绝状态。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通商口岸陆续开放,沿海一带的大量百姓离家到海外谋生,出境的华工和到南洋经商的华侨也日益增多。打开国门的清政府亲眼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一些官员也开始思考如果管理海外华侨。

最先关注华侨问题的是中国首位驻外公使郭嵩焘。光绪二年,郭嵩焘上奏朝廷,提出要在海外派驻领事,在新加坡设领的建议。他说:“英国属地新加坡等处,中国流寓经商人民共计数十万人,应分别设置领事,以资弹压”。并且他认为殖民统治苛虐,“商民间有屈抑,常苦无所控诉……深盼得一领事,与为维持”。因此建议政府往南洋派驻领事管理和保护侨民。

此时虽已有官员意识到华侨的问题,但是理解的并不深刻,就连郭嵩焘也认为“此时设立领事,取从民愿而已,毫无当于国计”。对于新加坡领事馆,也只是给了开办经费,日常开支要它自筹解决。并且领事也屈从于英国人,在当地华人中挑选的,而不是清政府官派。

随着清政府对外交事务的熟悉,对于海外设领的重要性和目的性也有了进一步认识。第二任驻外公使曾纪泽认为新加坡“万国通衢,五方杂处,英人既竭力经营,而华民之经商寄寓于该处者,辐辏往来,日臻繁茂。该处领事馆实有联络邦交,保护商民之责,必得精明强干之员,方足以膺兹剧任”。

经过曾纪泽的交涉,英国在1881年同意清政府可以从国内派遣领事到新加坡。清政府首任正式新加坡领事为左秉隆,“左秉隆在坡三年,竭力整顿……清理华洋讼案,劝谕富商捐资,设立义塾,奖掖绅民……不唯华民爱戴,即各国驻彼官绅皆敬佩之”。

到了1887年,对于领事的权责,清朝官员也有了新的认识。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认为南洋各地领事,一要购置经书,请儒士为华人子弟讲授,使其闻圣人之教。二是要“将岁收册照各费”作为公费,将余款用于购置护商兵船。这些无不表现了清政府对华侨的态度开始转变。

清政府对南洋华侨从漠视到重视态度的转变,原因何在?四国公使薛福成认为:“南洋各岛,星罗棋布,较之东西洋各邦,形势尤与中国切近。华民往来居住,或通商,或雇工,或种植,或开矿,不下三百余万人……加以略有添派(领事),岁费当不过十万金,而中国之隐获裨益,奚止十倍百倍。即如新加坡一埠,设立领事已十三年,支领经费未满十万金;然各省赈捐海防捐所收之款,实以倍之,而商佣十四五万人其前后携寄回华者,当亦不下一二千万两”。

由此可见华侨政策的转变有其历史原因,南洋华侨人数日众,经济状况也发生了变化,对于国内的侨汇和捐款也有所增多。清政府在南洋设领护侨,争取支持,对于清政府在国内办洋务办新政,出国考察,采购机器办厂,造兵船,甚至赈灾等等都能有所帮助。

图1为清朝首任驻外(英)公使郭嵩焘
图2为第二任驻外(英)公使曾纪泽
图3为驻英法意比四国公使薛福成

中国近代史历史
漠视到重视丨清末华侨政策的转变起...漠视到重视丨清末华侨政策的转变起...漠视到重视丨清末华侨政策的转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