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兴县碧村遗址小玉梁台地发掘资料公布
- 考古汇
- 2022-08-11 18:50:38
山西兴县碧村遗址小玉梁台地发掘资料公布 揭开黄河岸边龙山时期聚落形态变迁一角!
考古汇带你读懂考古报告之遗址、遗迹
遗址位置:
碧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吕梁市兴县高家村镇碧村村北,黄河及其支流蔚汾河的交汇处,西距石峁遗址约50千米(图一)。
遗迹类型:
小玉梁台地西北部遗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叠压在褐土层之下的三座半地穴式白灰面房址,一类是褐土层之上的石砌遗迹。
半地穴式白灰面房址:
三座半地穴式白灰面房址均位于台地西北部,大体沿东北-西南直线分布,自西向东编号依次为F11、F10、F12,均为白灰地面。由于遭到后期破坏,房址墙体大多被破坏,保存下来的主要是房址的白灰地面,以及小段白灰面墙裙,其中F11保存最好,形制基本清楚。
F11 平面呈圆角长方凸字形,方向160°,四角圆弧,进深略大于间宽,南北长4.6、东西宽约3.9米,门道东西宽约1、残长0.57米(图二)。房址中部略偏北有一个圆形火塘,口大底小,中间铺有石板,火塘四壁及平面均涂抹有白灰面。房址北壁保存较好,有白灰面墙裙,墙体略向内弧;东壁也有白灰墙裙;西壁破坏严重,基本无保留;门道西侧保留有约0.2米高的白灰面墙裙(图三)。白灰面厚约4毫米,其下抹有厚约3毫米的草拌泥,白灰面质地较粗糙,断面可见中粗颗粒。在房址西部偏南发现一个圆形柱洞ZD1,因被盗洞D124破坏仅保留底部,直径约0.22米,底部垫有至少4层碎陶片,可以起到一定的加固和承重作用,碎陶片下是浅黄色花土(图四)。在房址南部偏西发现1块圆形白灰面K1,直径约0.26、中心向下凹,推测曾经被重物压过或者支撑过重物。房内①层填土较厚,主要是红褐色花土,质地较硬;②层堆积较薄,以灰土为主,夹杂有少量碎陶片和动物骨骼等,火塘南侧灰土发现较多石灰石碎块。
石砌遗迹:
在小玉梁台地西北部,共发现3处石砌遗迹,自西向东依次编号为Q1、Q2、Q3。
Q1 西北-东南走向,方向160°,属于小玉梁台地的西围墙北段,主体由西北向东南延伸,残长7.4、最宽处4.3、最窄处1米,最高点到最低点相差0.86米。中部偏西被盗洞破坏较严重,石块较散乱,但局部能看到规整立面。该段石墙是由条石和河卵石堆砌而成,石块大小不一,以砂岩为主,条石中最大的长0.6、宽0.3米,石块之间垫衬砂质粘土。石墙西部石块比较破碎,多为不规则形;东部石块较大,多为条状、块状;且西部碎石区域略低于东部区域,石墙东部区域宽约2.2米;石墙东侧最底层可见大块河卵石。石墙壁面较粗糙,石块外露的一面参差不齐,仅在石墙北部有规整立面,该立面可看到4层条石,残高0.55米(图五)。该立面北侧的石块以及西部碎石区可能为西围墙北侧、西侧的护墙,大块石块堆砌的部分则可能为主墙。
原文链接➡️
发现 | 山西兴县碧村遗址小玉梁台地考古发掘,揭开黄河岸边龙山时期聚落形态变迁一角!
@微博文博 @微博考古
Ps.
图一 碧村遗址地理位置示意图
图二 F11平、剖面图
图三 F11门道西侧白灰面墙裙
图四 F11柱洞(ZD1)
图五 小玉梁台地西北部围墙Q1规整立面图
考古汇带你读懂考古报告之遗址、遗迹
遗址位置:
碧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吕梁市兴县高家村镇碧村村北,黄河及其支流蔚汾河的交汇处,西距石峁遗址约50千米(图一)。
遗迹类型:
小玉梁台地西北部遗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叠压在褐土层之下的三座半地穴式白灰面房址,一类是褐土层之上的石砌遗迹。
半地穴式白灰面房址:
三座半地穴式白灰面房址均位于台地西北部,大体沿东北-西南直线分布,自西向东编号依次为F11、F10、F12,均为白灰地面。由于遭到后期破坏,房址墙体大多被破坏,保存下来的主要是房址的白灰地面,以及小段白灰面墙裙,其中F11保存最好,形制基本清楚。
F11 平面呈圆角长方凸字形,方向160°,四角圆弧,进深略大于间宽,南北长4.6、东西宽约3.9米,门道东西宽约1、残长0.57米(图二)。房址中部略偏北有一个圆形火塘,口大底小,中间铺有石板,火塘四壁及平面均涂抹有白灰面。房址北壁保存较好,有白灰面墙裙,墙体略向内弧;东壁也有白灰墙裙;西壁破坏严重,基本无保留;门道西侧保留有约0.2米高的白灰面墙裙(图三)。白灰面厚约4毫米,其下抹有厚约3毫米的草拌泥,白灰面质地较粗糙,断面可见中粗颗粒。在房址西部偏南发现一个圆形柱洞ZD1,因被盗洞D124破坏仅保留底部,直径约0.22米,底部垫有至少4层碎陶片,可以起到一定的加固和承重作用,碎陶片下是浅黄色花土(图四)。在房址南部偏西发现1块圆形白灰面K1,直径约0.26、中心向下凹,推测曾经被重物压过或者支撑过重物。房内①层填土较厚,主要是红褐色花土,质地较硬;②层堆积较薄,以灰土为主,夹杂有少量碎陶片和动物骨骼等,火塘南侧灰土发现较多石灰石碎块。
石砌遗迹:
在小玉梁台地西北部,共发现3处石砌遗迹,自西向东依次编号为Q1、Q2、Q3。
Q1 西北-东南走向,方向160°,属于小玉梁台地的西围墙北段,主体由西北向东南延伸,残长7.4、最宽处4.3、最窄处1米,最高点到最低点相差0.86米。中部偏西被盗洞破坏较严重,石块较散乱,但局部能看到规整立面。该段石墙是由条石和河卵石堆砌而成,石块大小不一,以砂岩为主,条石中最大的长0.6、宽0.3米,石块之间垫衬砂质粘土。石墙西部石块比较破碎,多为不规则形;东部石块较大,多为条状、块状;且西部碎石区域略低于东部区域,石墙东部区域宽约2.2米;石墙东侧最底层可见大块河卵石。石墙壁面较粗糙,石块外露的一面参差不齐,仅在石墙北部有规整立面,该立面可看到4层条石,残高0.55米(图五)。该立面北侧的石块以及西部碎石区可能为西围墙北侧、西侧的护墙,大块石块堆砌的部分则可能为主墙。
原文链接➡️

@微博文博 @微博考古
Ps.
图一 碧村遗址地理位置示意图
图二 F11平、剖面图
图三 F11门道西侧白灰面墙裙
图四 F11柱洞(ZD1)
图五 小玉梁台地西北部围墙Q1规整立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