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代历史,最荒谬的说法就是所...

  • 时代草稿
  • 2022-08-15 18:43:19
关于清代历史,最荒谬的说法就是所谓满汉一家。

事实上,八旗集团不要说对“民人”(旗外汉人)高高在上,欺压到底。甚至在八旗集团内部,满八旗对所谓汉军旗(准确说是在旗汉人),也从来没平等过。兵者凶器

首先要搞清,广义的汉八旗又分好几等:

第一等是所谓“台尼堪”,一般是大凌河战前八旗集团的汉人(被满清作用战斗人员使用的包衣一般就是“台尼堪”或类似定义人员。他们和卖苦力的汉人包衣是不同的。这点经常被混淆);

第二等是“台尼堪”以外,1644年前八旗集团内的汉人。其中还包括所谓“藩下人”。就是三藩集团成员(除吴三桂以外)。这些人在三藩起义失败后被俘,却继续留在汉军旗,但身份特别低贱。

第三等,是1644年后并入八旗集团的汉人(这类人其实还可以细分为好几类),其中包括吴三桂集团。

那么,这几类汉人,一共有多少呢?

按顺治五年的统计(也是目前所知八旗集团第一份完整男丁统计报告),“台尼堪”+入关前汉军旗+入关后汉军旗,一共是45849人。

比很多人想象要少。而且以此推算,1644年满清入关前夕,汉军旗(包括“台尼堪”)最多也就2万人。

那么,满清相信这些汉军旗吗?相信才有鬼。事实上,到满清入关前,汉军旗逃回明朝是相当常见的事情。甚至于汉军旗前后两个最高级将领:最老资格的“台尼堪”之一刘爱塔,还有汉军旗的创始者祖大寿,都先后逃回了明朝。

那么,满清认为汉军旗战斗力强吗?

事实上,无论战斗力强不强,满清官方都把汉军旗战斗力说得一文不值。《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公开声明:“尼堪(汉人)等姓,军功显著者甚少。”皇太极也公开咒骂:“满洲官属兵丁效死力战,不若尔汉人泛同宾客,坐视不顾。”

一句话,满清既要利用这些人,又看不起这些人。但这些人也没让满清好过。一场三藩起义,八十多个牛录的汉军旗又变成了汉人军队,起来造满清的反,杀死了超过660员八旗将佐。汉军旗造反比绿营更厉害。

一个更让满清很恼火的趋势是:汉军旗在整个八旗集团内所占比率越来越高,甚至逐渐超过了满洲人和蒙古人的数量。从顺治五年到十四年,满蒙男丁减少了8000多人;同期汉军旗(包括“台尼堪”)却增加了3万多人,总数接近8万人。到雍正时代,汉军旗(包括“台尼堪”)已经有19万人。

为什么汉军旗增长这么快呢?首先是满清把越来越多的汉人军队“抬旗”,有些就是绿营而已;再就是将包衣(仅指干苦力的包衣)也逐渐视为汉军旗。而且八旗集团的男丁概念也膨胀到了无边。到康熙时代,甚至把太监也算入八旗集团男丁人数……没错,太监也变成了八旗男丁。这就搞出很有趣的数字了:

到雍正二年,八旗集团连同外藩蒙古有69万男丁。可是其中真满洲只有14万,各种汉人却占了40多万,剩下的是蒙古和外藩蒙古。

这让满清越来越头疼了。因为八旗集团内的汉人越来越多,不仅会危及满清统治,分给真满洲的好处也变少了。

乾隆干脆就翻脸了,大骂说汉军旗“尔等原系汉人,并非满洲”,甚至说汉军旗以满人自居是对不起自己的祖宗(“亦何颜以对乃祖乃父”)——好家伙,当初要利用这些汉人,就说他们和满人差不多。如今没用了,成累赘了,就骂这些人出卖了自己的汉人祖宗。

然后乾隆就搞强制性的“汉军出旗”。但请千万不要误会,被赶走的所谓汉军旗,多数是包衣(非台尼堪类型),还有一些挂汉军旗名头的实质上的绿营。所谓“陈汉军”(入关前后的汉军旗,包括卑贱的藩下人)还要留着。否则他们造起反也吃不消(怕又给逼出一次三藩起义来)。就这样把汉军旗的比率压低到了43%。

那么,留下的汉军旗是否和满八旗一样待遇呢?

想得美。

举个例子,直到19世纪,在一些旗城,人数更多的汉八旗,居住面积只有满八旗的50%。满洲养育兵每个月拿1两银子和5斗米。汉军养育兵只有5钱银子没有米。对八旗集团内的贫苦户,满八旗一个月拿5钱银子,汉八旗只拿2钱——不到一半。

这就是所谓“满汉一家”的真相……八旗集团内部都不存在所谓满汉一家,对“旗下汉人”从来是歧视对待的。

更讽刺的是,搞了“汉军出旗”后,一些地区汉军旗增长率还是比满八旗快。比如在广州,按乾隆的设计,满汉八旗应该是1:1。可是到了光绪时代,却成了满1:汉4。满八旗待遇更高,怎么增长率反而更低呢?因为满八旗还在搞血统主义,坚持族内通婚;而汉八旗,如乾隆所说“尔等原系汉人”,很多和“旗外汉人”通婚。人数自然就更多了。明朝
关于清代历史,最荒谬的说法就是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