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2月17日,一位北京男知青因...

  • 时间杂论
  • 2022-09-02 20:52:31
1968年2月17日,一位北京男知青因为家庭贫困,主动要求到陕北仪家坪大队插队。

因为本身穷人家出身,男知青并不娇气,每天跟着集体出工时,从来也不惜力气,只是每到晌午,头昏眼花,饿得没力气。

一天想歇会,看着别人还在埋头苦干,自己又继续干,顿时两眼一黑,感觉浑身发抖。

这时一个平时寡言少语的鳏夫老汉凑了过来,此刻却伸出那双粗糙的大手在身上用力擦了擦,从胸口前的被汗水、污垢浸透,油亮发黑的羊皮袄子里,掏出一块黑黄黑黄的玉米饼子,递给了男知青。

男知青愣了一下,赶紧接过来嚼了两下,一口就噎了下去,根本没尝出是酸的还是咸的?

看男知青没嫌弃,老汉高兴地点上了烟袋锅子。多年以后,男知青还清楚记得那个烟袋锅子是用一根羊腿骨和一个子弹壳做成的。

1971年,男知青被招到县城去做养路工。非亲非故,老汉说送送,一直撵了十几里,这让男知青每每想起感动不已。

当了养路工人后,离县城40多里,离大队更远,男知青就极少回大队了。老汉却总托人送点山药蛋子、咸菜、辣酱这些东西,因为只能送到县城,所以每次男知青休息回县城的时候,东西已经送来大半个月了。

1977年,男知青在养路队干了7年,平时单调的工作,也很少有跟人接触的机会,一下子就把自己耽误成了大龄青年。

还是那个老汉带着村里的一个女子来县城找男知青。俩人不久便开了介绍信,扯了证。俩人婚后生了一女一男。自己在养路班原本十几个人挤一个宿舍,而且有时就住临时油布帐篷,就是那种简易抗震房。

1986年,婆姨享受了知青家属待遇,和孩子的户口转到了县城,在一个国营饭店当服务员,孩子也在县城上学。

为了让婆姨孩子有住处,夫妻俩省了整整十年,平时过年才买回肉,硬是攒下了3000块钱。1988年,又借了点钱,在县城郊区盖了三间大瓦房,不是掏的土窑,在当时工友眼里阔气得很。还回村把老汉接来一起住,老汉嫌没炕,住不惯,又回村了,其实是怕打扰他们。

1990年,听到有政策孩子可以转一个户口回北京。于是俩人商量了一下,儿子还小,把女儿的户口转回去,女儿很多事都能自理了,长得漂亮,嘴又甜,回去不增加奶奶的负担。

可是回到北京才发现,陕北挣钱北京花,学杂费自己根本承受不起,何况建房子还欠着债,家里的“彩电”还是十年前的黑白电视上贴的膜。于是带着女儿又回到宜川,可是发现由于女儿是北京户口,在宜川又上不了学了。

男知青就打算把女儿的户口转回宜川,跑到公安局,人家说好不容易迁回北京干嘛还要迁回来?万一孩子大了再要回去呢?于是教他花25块钱,办了个临时户口,女儿又回学校上学了。

1996年,男知青的一个一起插队的同学78年考回去的,分在机关,问他要不要回北京?男知青犹豫了。

后来同学忙前忙后,男知青也又存了2000块钱,心里多少有点底气了,便跟女儿先回了北京。男知青到了北京在市政还干养路老本行,女儿赶上了大学最后一波分配,分在某通讯公司。

婆姨和儿子迟迟不愿去北京,因为婆姨和儿子没有北京户口,婆姨在宜川有工作,有房,儿子在宜川读的是重点中学,到了北京啥都没有。直到2000年,儿子考到了北京,一家才最终在北京团聚。

男知青名叫丁英杰,如今71岁了,他说做人还是要踏实,肯听人劝,人生关键的每一步都能遇到好人。历史那些事
1968年2月17日,一位北京男知青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