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巴文化考古取得重要突破

  • 重庆发布
  • 2022-10-03 01:40:53
重庆市政府新闻发布会【早期巴文化考古取得重要突破】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方刚介绍,“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作为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的重大项目,从2021年该项目启动以来,我市考古工作者以探寻巴文化形成发展、融入华夏文化进程、文明演进为主要研究方向,取得三个方面的重要收获。

一是早期巴文化考古取得重要突破。重庆地区在商代中晚期也就是相当于成都平原三星堆文化过渡到十二桥文化的阶段开始发展出自己的本土文化——石地坝文化,石地坝文化具有强烈巴文化特征,以圜底器和尖底器为基本组合。近两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江津梧桐土遗址、涪陵小田溪墓群C区均取得了重要突破。根据已取得的标本测年数据,江津梧桐土遗址为公元前1422—1199年,涪陵小田溪墓群C区为公元前1323—1124年,二者在时间上紧密衔接。文化面貌都属于石地坝文化早期,对于探讨巴蜀分立,也就是从三星堆文化向十二桥文化/石地坝文化转变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

从聚落形态看,在梧桐土遗址发现一批早期巴文化的窑址、居址、作坊址、石器加工点等,表明该遗址已经形成陶器生产、石器制作、生活取食等完整的生产生活链条。在地层里采集到粟、黍、水稻、小麦等植物种子遗存,体现出以旱作为主、兼有水稻种植的农业面貌。值得重视的是梧桐土遗址展现出与普通聚落不同的文物,出土了与陕西城固洋县铜器群的铜钺形态近似的铜钺石范,首次发现了可能用于祭祀行为的石璋等,都表明梧桐土遗址存在专业化的生产分区,可能是当时早期巴文化的中心聚落之一。同时,我们在涪陵小田溪也清理了早期石地坝文化的重要遗迹。

二是晚期巴文化考古再创佳绩。战国至西汉中期是巴蜀文化迈入华夏化进程的最后高峰。2021年的九龙坡冬笋坝遗址发现战国晚期船棺葬4座、战国晚期至西汉中期土坑墓32座,为研究晚期巴文化及其融入汉文化的历史进程提供了考古实证。冬笋坝的考古成果证实渝西地区的晚期巴文化与同时期的三峡地区存在明显区别,结合文献推测,前者可能与以板楯蛮为主的族群关系较大,后者与以廪君蛮为主的族群有明显联系。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团队开展了多项科技考古工作,首次发现重庆地区先秦的竹编织制品—“竹笥”,首次通过科学检测确定了陶釜的红色颜料主要成分为朱砂,首次获得了古代巴人DNA样本,为开展后续人群分析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巴文化考古成果研究提质加速。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加快了考古成果的转化速率,重点开展涪陵小田溪、九龙坡冬笋坝等巴文化重要遗址考古资料整理,相关考古报告将相继面世。完成“巴文化考古学综合研究”课题,重点围绕巴文化早期遗存、巴文化青铜器、巴蜀符号、巴族支系、巴文化的消亡等内容,力图厘清巴文化的源与流、迁徙的历史进程。上述工作将有力深化对晚期巴文化社会结构、经济文化、丧葬习俗等多方面的认识,再次证明巴文明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单元。(图/吴三石)
早期巴文化考古取得重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