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闻喜县酒务头商代墓地

  • 考古汇
  • 2022-12-03 14:58:29
山西考古山西省闻喜县酒务头商代墓地发掘资料公布,助力晚商政治历史文化研究!考古汇带你读懂考古报告

酒务头墓地位于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河底镇酒务头村西北200米处,西距闻喜县城约18公里,东、南距中条山脉直线距离约3.5公里,北距涑水河支流沙渠河约4.5公里。因墓地被盗,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运城市、闻喜县文物部门于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对酒务头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5500平方米,共发现“甲”字形大墓5座(M1-M5)、长方形中小型墓7座(M6-M12)、车马坑6个以及灰坑5个,出土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600余件(组)。

M1位于墓地最东侧,为带台阶墓道的“甲”字形墓,口大底略小,墓室开口呈长方形。墓室四壁略向内倾斜,墓壁制作粗糙,墓室四壁底部有明显的工具痕迹。墓底不规则,墓道开口呈长条状,墓道台阶不规整,共12级(图一、图二)。椁室置于墓圹底部生土二层台内侧,近长方形。葬具为木质,一椁一棺,均已朽化坍塌。M1未经盗扰,出土器物主要有铜器、陶器、骨器,另有动物骨骼。出土物分布比较集中,大部分位于椁内棺外东部,即墓主人头部东侧。(图三)

M2位于酒务头墓地中部,东距M3约2米,西距M4约10米,为带斜坡墓道的“甲”字形墓,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四壁基本垂直。墓道两壁制作粗糙,墓道口较窄。墓道设有不甚规整的8处凹槽,其中2处较深,作用可能为阻水、防滑。墓道北端呈浅台阶状,共4层,每层宽约0.35-0.45米,与二层台相连接。墓葬填土为黄褐色花土,包含大量细小白色料礓石,填土经过简单夯筑。(图四)M2遭受盗扰严重,仅残存少量青铜器、陶器、玉器等。盗洞填土及扰动填土内还发现大量青铜残片、碎陶片及少量人骨、狗骨、马腿骨。(图五)

M3位于酒务头墓地中部偏东北位置,与M1基本平行,东距M1约22米,为带斜坡墓道的“甲”字形墓,。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四壁基本垂直。墓道呈斜坡状,墓道分布四条深槽,槽内底部有少量淤积细沙,墓道两壁有比较明显的工具痕迹,可辨识的有铲印、锛印。墓葬填土为黄褐色花土,包含大量细小白色料礓石,填土均经夯筑。自墓口下0.8米至二层台预留夯土剖面,共28层,层厚0.15-0.25米。圆形夯窝比较明显,直径约0.05米,为小棍夯形成。(图六)椁室遭受严重盗扰。残留比较完整的器物有青铜铃1件、青铜箭镞73件、陶罐2件,此外还有青铜礼器、兵器、陶器等残片。(图七)

M4位于酒务头墓地中部,为带斜坡墓道的“甲”字形墓,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四壁基本垂直,墓道两壁制作粗糙,有比较明显的工具痕迹,在距墓室1米处直切向下成台阶状,与二层台相连接。墓葬填土为黄褐色花土,包含大量细小白色料礓石,填土经过简单夯筑。(图八)M4遭受严重盗扰,墓室西北角及墓室东部偏北位置各有一处圆形盗洞,一直延伸至墓底甚至更深。椁室填土经过扰动,残存铜镞4件、铜铃1件,大量人、狗骨及马腿骨。腰坑内出土玉饰5件、骨器1件。此外在扰土及盗洞内出土青铜残片等。(图九)

酒务头墓地的年代上限大约在殷墟三期偏晚阶段,下限在殷墟四期偏晚。从大墓的分布来看,墓地西部年代早,东部年代晚。晋南的闻喜酒务头墓地与浮山桥北墓地、绛县东吴墓地和晋中的灵石旌介墓地,正好将太岳山—中条山西麓串连起来,形成一条南北走向的弧线。这条线其实是一条防御线,也是商代晚期商王朝实际掌控范围的西部边缘。

刘绪先生指出,晋南发现的这几处晚商墓地呈南北一线,共同构成了商文化的西北屏障,之所以有如此布局,其目的有三:一是直面晋西和陕北高原的族群(李家崖文化);二是守护中条山内的铜矿资源;三是获取运城的盐池。

总之,闻喜酒务头墓地的发掘为研究晚商时期的历史、礼制、文化和商末国家政治结构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原文链接➡️发现丨山西省闻喜县酒务头商代墓地发掘资料公布,助力晚商政治历史文化研究
(点击原文了解更多墓葬信息)

@山西博物院 @微博文博

图一 M1正射影像图
图二 大墓透视示意图
图三 M1出土器物
图四 M2正射影像图
图五 M2出土器物
图六 M3正射影像图
图七 M3出土器物
图八 M4正射影像图
图九 M4出土器物
山西省闻喜县酒务头商代墓地山西省闻喜县酒务头商代墓地山西省闻喜县酒务头商代墓地山西省闻喜县酒务头商代墓地山西省闻喜县酒务头商代墓地山西省闻喜县酒务头商代墓地山西省闻喜县酒务头商代墓地山西省闻喜县酒务头商代墓地山西省闻喜县酒务头商代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