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淞沪会战,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

  • 时间杂论
  • 2023-02-19 02:14:27
1937年,淞沪会战,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32岁谢晋元带着450余名官兵孤军奋战。49岁杜月笙得知后,叫来手下:“去,给他们送20万只饼!”
手下愣了:“会里已经没钱了。”
杜月笙沉吟片刻,道:“这个算我个人捐的,不要会里出钱。”
于是,一夜之间,20万只饼在日军炮火封锁线之下,悄然送到了四行仓库。
靠着这些物资,四百多名官兵在四行仓库和日军展开了4天4夜的血战,而他们也被后世誉为“八百壮士”。
这不是杜月笙第一次支持抗日事业。
1932年,44岁的他在“一·二八”事变,组织民众参与抗日;
1935年,长江、黄河大绝地,47岁的他发动成立捐赠会,邀请各方大亨捐款救济灾区……
作为“上海滩土皇帝”,杜月笙在大事上并不含糊。
只是,他也被戴笠摆了一道。
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人曾找到杜月笙,希望能够和他达成合作,一起筹办“中日合作银行”,互相扶持,合作共赢。
从资料上显示,这段时间的杜月笙,债台高筑,欠了外债300多万。
基于此,日本人得出结论:此人,缺钱,可以拉拢。
只是,他们低估了杜月笙的爱国情。
杜月笙之所以欠下如此巨额的外债,并非因为吃喝,而是和戴笠达成了一项协议。
淞沪会战之前,戴笠找到杜月笙,传达了来自蒋介石的意见:筹备1万多名新军,协助国军抗日。
杜月笙沉思了很久。
如果只是打架,他一声令下,别说1万人,就是5万人也能聚齐。
可打仗,不同于打架。
这群人要在日军的飞机、坦克、炸弹下,拼命求一线生机。
他的手下这群人,吃着小米穿着丝绸,若没有严格的训练,怎么上得了战场?
就在杜月笙迟疑之间,戴笠抛出了一枚重磅炸弹。
“番号、军械、弹药、粮饷,都可以由我们出。”
这句话一出,杜月笙眼睛都亮了。
在古代,这就叫“招安”。
杜月笙下定决心,准备走一步重棋。
就这样,一月之间,1只1万人的新军仓促成军,而他们出生入死,为掩护国军主力撤退立下汗马功劳。
这甚至称得上军事上的奇迹。
要撤退时,为了阻碍日本舰队的攻势,蒋介石要求杜月笙发动轮船公司,直接在长江要塞沉掉轮船。
这样的大手笔,也只有杜月笙的号召力能办到了。
而四行仓库的20万只饼,只是他诸多事件中的一个缩影。
为了完成这项大事,杜月笙投钱无数,也四处举债,最后欠下了高达三百万的外债。
日本人并不知道他做了这么多事,只看着他出手阔绰、债台高筑,便下了定论:“杜月笙绝对不会离开上海,也绝对走不了。”
但他们都低估了杜月笙。
1937年11月底,淞沪防线全线崩溃,杜月笙一身长衫,只身一人独自离开杜公馆,他的夫人、孩子,也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悄然逃离,远渡香港。
抵达香港后,杜月笙的抗日工作,就从上海,走向了全国。
只是,他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蒋介石并没有重用他。
用杜月笙的话说:“他拿我当夜壶,用过了就塞在床底下。”
而在香港的日子,杜月笙过得也并不快活。
1951年8月,察觉时日无多的他,身穿长衫,当着儿女的面,烧掉了所有欠条。
这些欠条,都是年轻时他为别人慷慨解囊的证据。
他留下了最后一句话:“我没希望了,你们还有希望,中国还有希望。”
杜月笙,作为上海滩的一代传奇,称得上一代枭雄。
他做过很多坏事,也做了一些好事。
他伤害过很多豪杰,也帮助过很多英雄。
骂他的、爱他的、怕他的,数不胜数……
他的身上,藏着人性最大的复杂。
作为上海滩的“土皇帝”,他有过不少作威作福的时候,但当友人借钱,他从来都是慷慨解囊,不愿计较。
作为中国人,他不免欺负过中国百姓,可当国家有难,他也愿意散尽家财,全力抗日。
即便不受重用,被当“夜壶”,杜月笙也始终有一颗抗日之心。
这样的杜月笙,就像一本捉摸不透的书,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在你心中,杜月笙是怎样的人?欢迎留言。 微博公开课历史
1937年,淞沪会战,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1937年,淞沪会战,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1937年,淞沪会战,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