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夏天,一对兄弟来到北京东单...

  • 禅的行素
  • 2023-02-27 03:22:06
1962年夏天,一对兄弟来到北京东单的文物商店,突然拿出一块坑坑洼洼的破石板要卖。店里的一些老师傅,见多识广、经验非常丰富,即便你拿个国宝过来,也能面不改色,给你瞧得明明白白。

老师傅们见猎心喜,纷纷围了过来。只见坑洼的石板上刻满方正的楷体文字,仔细瞧最前面一行,发现有“王献之书曹植洛神赋十三行”。

老师傅觉得这东西是假的,明明自称“玉版”(背面题跋),但材质却是石头,名不符实。有师傅则疑惑,这难道是传说中的《玉版十三行》?

众师傅听后都纷纷摇头,表示不可能是那件国宝。那么,这个《玉版十三行》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我们知道,“书圣”王羲之有7个儿子,其中小儿子王献之继承了父亲衣钵,书法造诣很高,又被称作“亚圣”。

王献之用纸书写了一篇曹植的《洛神赋》,但流传到宋唐的时候,就已经首尾残损缺失。南宋时期,残缺的《洛神赋》被宋高宗获得,不过只剩下九行。

据传这九行又被南宋晚期权相贾似道所得,这个贾似道酷爱收藏,不知道又从哪里买到残缺的四行,两张纸合在一起就有了一卷13行250余字内容的小楷作品。

宋代将这13行的王献之作品称作“《洛神赋》十三行”,贾似道担心纸张无法长期保存,于是找来能工巧匠,将十三行刻在了一块石板上。

这块石板细腻如玉、颜色青碧,出于对书法作品的尊敬,后人尊称为玉版,所以又称“玉版十三行”或称“碧玉十三行”。

王献之有很多著名的法帖,其中非常出名的就有这个《玉版十三行》。它是王献之楷书的经典之作,又被誉为“小楷极则”,上面的字清秀隽永,飘逸挺拔,在古代一直很出名。

宋元交替时因战乱,这块刻有王献之楷书的原石随即遗失。直到明朝万历年间,在杭州被发现。这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原石是在西湖被捞上来的,它上面坑洼的小洞就是湖里撑船的船蒿所伤。

另一种说法则相对靠谱很多,说是在杭州西湖葛岭,突然发现一个石刻,由于石刻出土地点位于半闲堂旧址,是贾似道老宅所在地。当时人们根据各种资料考证,确定是贾似道刻的《玉版十三行》。

随后它归一个叫陆梦鹤的人所有,又相继传到数位藏家手中,到了清康熙年间,一个叫翁嵩年的官员用300两银子买了下来。随后他大肆宣传石板,《玉版十三行》很快在社会上名声大噪。

这个翁嵩年很会做人,他来到北京后,就将宝贝上呈给了康熙皇帝,原石也成了皇家珍藏。到了清末社会动荡,皇宫的珍宝遗失的非常多,其中也包括这块石板。

就这样过了100多年,原石再次出现在一对姓吴的兄弟手中。1962年,兄弟俩拿着石板到文物商店出售,店里的伙计却认为这不是原石,而是翻本。

所谓翻本就是从原石上翻刻的一块石头,又从这块石头再拓的版本,已失去了原石的神韵。文物店认为基本没什么价值,不愿收,两人又跑到上海博物馆,博物馆也这么认为,因此也没要。

直到这次两兄弟再次拿到北京文物商店来卖,有老师傅认为这块石板是不是《玉版十三行》还有疑问,不如把这兄弟俩留下来喝茶,请碑帖专家秦公来鉴定。

懂碑帖的专业人士非常少,要有极深的金石研究底蕴,可以一眼从各种拓片清楚的发现初拓、二拓和三拓。虽然多数人认为这石板是翻本,但秦公却认为是原石无疑。

那个时代作假的不多,秦公认为石板一是符合玉版碧苍色的特征,二是石性符合宋朝特点,这里说的石性能从拓片看出来,相当于石头独一无二的指纹。

在认定石板是真迹之后,商店开始和兄弟俩商讨价格。这玩意儿之前也没有买卖的先例,两兄弟商量半天,竟狮子大开口,要2万块天价。

那个年代,万元户极少,一个国营单位的职工工资也不到30块钱,双方价格没谈拢,兄弟俩带着原石走了。秦公知道这石板是国宝,不忍它流落民间,强烈建议商店收购回来。

国营商店收购文物,大额资金都需要上级部门批准,最后批下来18000元。兄弟俩也同意这个价格成交,随后这件国宝暂存上海博物馆,后又被调藏到北京首都博物馆。

《玉版十三行》重新出现并入藏的消息登报后,引起巨大反响!各种民间估价应声而起,有18万,180万,甚至1800万的。两兄弟收到消息后,顿时悔恨不已,感觉受了骗吃了大亏。

于是两人来到文物商店,要求归还石板或者重新对其估价!他们认为商店隐瞒了文物材质是玉石和珍贵文物的情况,而且买卖时,哥哥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买卖不能作数,他们甚至还将商店告上法院。

文物商店则拿出证据,认为买卖透明,不存在欺诈,一式四联的发票上写着“南宋《洛神赋》刻石”,上有吴氏兄弟的签字(哥哥有精神病,弟弟没有)。

而石板只是名叫“玉版”,材质实际上是石头的。况且1.8万价格在当时,绝对算天价。最后,法院判决《玉版十三行》仍归文物商店所有,这块国宝的归属才尘埃落定。赞作揖文物历史书法约会博物馆文化读书
1962年夏天,一对兄弟来到北京东单...1962年夏天,一对兄弟来到北京东单...1962年夏天,一对兄弟来到北京东单...1962年夏天,一对兄弟来到北京东单...1962年夏天,一对兄弟来到北京东单...1962年夏天,一对兄弟来到北京东单...1962年夏天,一对兄弟来到北京东单...1962年夏天,一对兄弟来到北京东单...1962年夏天,一对兄弟来到北京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