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的世界首富,个人财富超过...
- 香港自由行加加
- 2024-08-26 20:36:18
清朝末年的世界首富,个人财富超过国家全年税一半壹半,连外国人都会找他借钱,可谓是富可敌国。
他叫伍秉鉴,祖籍福建晋江,从事茶叶种植生意而后家族移居广东,1769年他于广东南海出生,清朝三品顶戴花翎,是广州十三行之一怡和行的行主。
自17世纪,全国上下只留下了广州这个地方作为通商口岸,因此各行各业涌入广州,那时候的清朝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商人每年向朝廷上交一定的钱财,就可以作爲官商与外国进行交易。
伍秉鉴知道这是个上好的机会,自他管理家族企业之后,每年都会花费很多钱财来打点官员,官员们收了他的好处,自然有好的生意都会交给伍家。在伍秉鉴的带领下,没过多久,伍家就成爲了十三行的总商。
伍秉鉴除了拥有数以千计的白银珠宝,在国内大肆收购田地房産以外,还到美国投资了铁路和证券,赚的盆满钵满,他一手建立的怡和行,成爲最大的跨国集团。在道光年间,伍秉鉴的私人资産就已经达到了两千六百万银元了。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要知道当时的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在四千万银元左右,伍秉鉴的资産已经超过了政府税收的一半了。当时有个美国人与他做生意,不仅没赚钱,还连本带利全赔掉了,光是欠伍家的银子,就足足有7万多两。
这名美国人很难过,连回家的票都买不上。伍秉鉴在知道这个消息后,竟然当著美国人的面将借据撕毁了。他告诉美国人,他们是生意朋友,朋友落难自当帮手,等美国人东山再起后,再把钱还给他。
美国人听到之后十分感动,回国后到处宣扬伍秉鉴的善举,伍秉鉴在海外声名鹊起,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找他做生意和借钱。甚至东印度公司,在资金周转不过来的时候,也向伍秉鉴借过钱,那时候的伍秉鉴,成爲了洋人公司最大的债权人。
尽管伍秉鉴壹直以茶叶,丝绸,瓷器等正规行业作爲赚钱的方式,并没有涉及到鸦片生意,但因为和西方往来太密切,清政府还是对伍秉鉴施加压力,最后,他只能花费巨款,捐了个三品顶戴的官位,以解燃眉之急。
1841年,清政府和英国签订《广州和约》,其中要求清政府需提供600万元的赔款,而伍秉鉴一个人就给出了110万元。在不久以后签订的《南京条约》里,伍秉鉴再次上交了100万元的赔款,如此环境下,伍秉鉴的生意,一落千丈。
1843年,74岁的伍秉鉴,在郁郁寡欢中因病去世,当时有人评价,他的死,代表着广州当时由十三行垄断的一口通商外贸体制停止。而也就是因为他对怡和行的经营如此成功,以至于1842年,已经成立10年之久的英商“渣甸洋行”,为借助怡和行的声望,专门更名为怡和洋行。 香港典故
他叫伍秉鉴,祖籍福建晋江,从事茶叶种植生意而后家族移居广东,1769年他于广东南海出生,清朝三品顶戴花翎,是广州十三行之一怡和行的行主。
自17世纪,全国上下只留下了广州这个地方作为通商口岸,因此各行各业涌入广州,那时候的清朝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商人每年向朝廷上交一定的钱财,就可以作爲官商与外国进行交易。
伍秉鉴知道这是个上好的机会,自他管理家族企业之后,每年都会花费很多钱财来打点官员,官员们收了他的好处,自然有好的生意都会交给伍家。在伍秉鉴的带领下,没过多久,伍家就成爲了十三行的总商。
伍秉鉴除了拥有数以千计的白银珠宝,在国内大肆收购田地房産以外,还到美国投资了铁路和证券,赚的盆满钵满,他一手建立的怡和行,成爲最大的跨国集团。在道光年间,伍秉鉴的私人资産就已经达到了两千六百万银元了。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要知道当时的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在四千万银元左右,伍秉鉴的资産已经超过了政府税收的一半了。当时有个美国人与他做生意,不仅没赚钱,还连本带利全赔掉了,光是欠伍家的银子,就足足有7万多两。
这名美国人很难过,连回家的票都买不上。伍秉鉴在知道这个消息后,竟然当著美国人的面将借据撕毁了。他告诉美国人,他们是生意朋友,朋友落难自当帮手,等美国人东山再起后,再把钱还给他。
美国人听到之后十分感动,回国后到处宣扬伍秉鉴的善举,伍秉鉴在海外声名鹊起,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找他做生意和借钱。甚至东印度公司,在资金周转不过来的时候,也向伍秉鉴借过钱,那时候的伍秉鉴,成爲了洋人公司最大的债权人。
尽管伍秉鉴壹直以茶叶,丝绸,瓷器等正规行业作爲赚钱的方式,并没有涉及到鸦片生意,但因为和西方往来太密切,清政府还是对伍秉鉴施加压力,最后,他只能花费巨款,捐了个三品顶戴的官位,以解燃眉之急。
1841年,清政府和英国签订《广州和约》,其中要求清政府需提供600万元的赔款,而伍秉鉴一个人就给出了110万元。在不久以后签订的《南京条约》里,伍秉鉴再次上交了100万元的赔款,如此环境下,伍秉鉴的生意,一落千丈。
1843年,74岁的伍秉鉴,在郁郁寡欢中因病去世,当时有人评价,他的死,代表着广州当时由十三行垄断的一口通商外贸体制停止。而也就是因为他对怡和行的经营如此成功,以至于1842年,已经成立10年之久的英商“渣甸洋行”,为借助怡和行的声望,专门更名为怡和洋行。 香港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