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会杂感:文化单源还是多源

  • 梅华龙_MHL
  • 2024-09-30 22:40:28
开会杂感:文化单源还是多源?

我讲的是这个主题:公元前八、七世纪乃至更早或更晚的西北闪米特国王铭文里,有一些直接提到两河流域帝国的内容,有接受帝国宣传的内容,甚至有看起来用帝国术语自我吹嘘的内容。我怀疑,这些地中海东岸和安纳托利亚南部国家的西北闪米特国王铭文,有模仿新亚述铭文的痕迹。毕竟有一些国家是亚述的属国,其他的也很可能接触过亚述的宣传。我好奇的是这种比较长的铭文会不会整体受了两河帝国传统的启发,毕竟公元前十世纪比布鲁斯的铭文内容不那么丰富,也没有这种用词。

一位来访的欧洲专家在我讲之前跟我聊时,听说我对西北闪米特的铭文感兴趣,表示那些铭文跟新亚述的看起来毫无关系,完全不同,他觉得二者应该没关联。当然,他不是研究这个时代的,他自己也表示他只读过那里面比较长的铭文的翻译。

我其实有一点惊讶,因为我感觉这里面的相似性有时候还是比较强的。当然,没有理由相信所有类似的主题都来源于某种模仿。毕竟,作为国王,他们眼中值得记录和吹嘘的事情可能差不多。不过,有一些相似性就更明显了,比如,有亚兰文的铭文使用了“大地四境之王”的头衔来指亚述大王,这似乎是对两河流域传统的接受和转用。还有一位国王用腓尼基语写铭文,内容提到了类似所谓“我将国土从日出之地向日落之地扩张”、“我征服了我之前的国王未曾征服过的地方”、“我把敌人踏在脚下”。不管是不是故意模仿,这些说法确实在两河帝国的铭文中很常见。而且这个小国(阿达纳)后来和亚述关系很紧密。

有不同的观点,很正常。有趣的事情出在下午:

一位德国汉学家讲“太史公”这个头衔的意思,也提到这个职位包含对星相学天文学的了解。

这时,上午那位西亚专家提出,两河流域与书吏和文人有关的某个职位,似乎也与天文有关系。

让我感到惊讶地是:汉学家此时居然提到了“中华文明西来说”,并表示——谁知道呢。一百年前就有人说中国文明来自巴比伦,也许有道理呢。

我是没想到今天的汉学家还有这种想法。中国古代有一些文明元素来源于中亚乃至西亚是很可能的,但需要证据吧?

如果说,两个可能表示书吏和文人的职位都也包含天文学知识,那可能只是因为古代的文化人就得懂点天文(写历史需要懂纪年是很正常的),但并不代表中国人需要从其他地方了解这个概念(即书吏也要有点天文学知识这个概念)。

关键是,为什么一位认为叙利亚巴勒斯坦的国王铭文与时代和地理上都很近的亚述铭文之间关系很远的德国学者,会乐于指出相距甚远的两河和中国汉朝之间的“相似”?

也许只是纯粹的好奇心,这是很正常的。喜欢比较和联系是人的本能。不过这种本能会有选择性吗?

叙利亚巴勒斯坦的文化比古代中国还要独立于两河?关键是汉学家马上就由此想到了“中华文明西来说”允悲 这真是把这次不同的会议经历穿起来了。

刹那间不知今夕是何年,以为大家都一起年轻了一百二十岁允悲允悲允悲

历史中外历史观见闻话语霸权
开会杂感:文化单源还是多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