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全传·士风初振
- 羽衣之蓝
- 2025-02-05 16:13:27
苏东坡全传·士风初振
文归正传。当时的国势尚未如此严重,君主还有一些纳谏的气度,甚至偶生变革的意向。至道三年(997),王禹偁上疏言事,特别指出“减冗兵并冗吏”。宝元元年,苏舜钦上书,直指仁宗“燕乐逾节,赐予过度”,“政事不亲”,“又府库匮竭,民鲜盖藏,诛敛科率殆无虚日,计度经费二十倍于祖宗时”(《宋史》本传)。宝元二年(1039),宋祁上奏言“三冗”:一是“有定官无定员”,“一官未缺,十人竞逐,纡朱满路,袭紫成林,州县之地不广于前而官五倍于旧”;二是“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三是“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道场斋醮无有虚日”等(《景文集》)。庆历三年(1043),富弼上书:“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契丹日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若犹因循苟且,尚务偷安,不练人谋,只求天幸,臣恐五代之祸不旋踵而至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三)嘉祐四年(1059),欧阳修也在奏议中指斥因循之风:“国家自数十年来,士君子务以恭谨静慎为贤,及其弊也,颓堕宽弛,习成风俗,不以为非。”
这些人中杰出的代表,便是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幼时家境衰落,母子相依为命。他曾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市南)醴泉寺僧舍读书,“惟煮粟米二合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为四块,早晚取两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宋朝事录类苑》)。他还是一名秀才时,就“以天下国家为己任”。
文归正传。当时的国势尚未如此严重,君主还有一些纳谏的气度,甚至偶生变革的意向。至道三年(997),王禹偁上疏言事,特别指出“减冗兵并冗吏”。宝元元年,苏舜钦上书,直指仁宗“燕乐逾节,赐予过度”,“政事不亲”,“又府库匮竭,民鲜盖藏,诛敛科率殆无虚日,计度经费二十倍于祖宗时”(《宋史》本传)。宝元二年(1039),宋祁上奏言“三冗”:一是“有定官无定员”,“一官未缺,十人竞逐,纡朱满路,袭紫成林,州县之地不广于前而官五倍于旧”;二是“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三是“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道场斋醮无有虚日”等(《景文集》)。庆历三年(1043),富弼上书:“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契丹日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若犹因循苟且,尚务偷安,不练人谋,只求天幸,臣恐五代之祸不旋踵而至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三)嘉祐四年(1059),欧阳修也在奏议中指斥因循之风:“国家自数十年来,士君子务以恭谨静慎为贤,及其弊也,颓堕宽弛,习成风俗,不以为非。”
这些人中杰出的代表,便是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幼时家境衰落,母子相依为命。他曾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市南)醴泉寺僧舍读书,“惟煮粟米二合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为四块,早晚取两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宋朝事录类苑》)。他还是一名秀才时,就“以天下国家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