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传统弓射有兴趣,因而对德国人...
- 沈克尼
- 2025-02-13 20:55:37
我对传统弓射有兴趣,因而对德国人类学者史图博《海南岛民族志》中记述海南黎族的弓矢有印象:弓长1.5米,阔2一3厘米,因为是用富于弹性的难于弯曲的树木制成的,所以要拉开这种弓需要相当的力气,弦连它的环共约1.40米长,是用直径约4毫米的修圆了的藤做成的。用两条粗制麻绳把弦扎在弓上,为使麻绳能扎紧弓弦,所以把弦的两头削平扎在它的刻纹上。(图2)
使用最多的普通的箭,是全长80厘米那种,这种箭是以直径7毫米,长63 厘米的竹管与稍薄些的长16厘米的铁镁构成,另外还使用削尖的竹子当箭头的那种箭,这是用来射鸟类的,这种箭不一定装羽毛。(图3)
我在海南五指山民族博物馆所见黎族弓矢也是箭尾无羽(图4)。此次在海南省博物馆见陈列的弩箭有尾翼,急走几步趋前看究竟,见是海南苗族的弩箭,不是黎族的(图5、6)。博物馆陈列的文字记载:明代,岛上黎民因官府暴政而进行反抗斗争,明朝统治者为加强镇压,从岛外“调广西苗民防守,号为弩手,剿平叛黎。”明末,苗兵后裔留住在海南,与黎人杂居,“不耕平土,仅伐岭为园,以种山稻”。由此可见庙堂“以夷制夷”策略之久远。
使用最多的普通的箭,是全长80厘米那种,这种箭是以直径7毫米,长63 厘米的竹管与稍薄些的长16厘米的铁镁构成,另外还使用削尖的竹子当箭头的那种箭,这是用来射鸟类的,这种箭不一定装羽毛。(图3)
我在海南五指山民族博物馆所见黎族弓矢也是箭尾无羽(图4)。此次在海南省博物馆见陈列的弩箭有尾翼,急走几步趋前看究竟,见是海南苗族的弩箭,不是黎族的(图5、6)。博物馆陈列的文字记载:明代,岛上黎民因官府暴政而进行反抗斗争,明朝统治者为加强镇压,从岛外“调广西苗民防守,号为弩手,剿平叛黎。”明末,苗兵后裔留住在海南,与黎人杂居,“不耕平土,仅伐岭为园,以种山稻”。由此可见庙堂“以夷制夷”策略之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