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前家谱见证清初“湖广填四川”

  • 书肆巡阅使
  • 2025-02-18 10:14:44
家谱知识
【三百年前家谱见证清初“湖广填四川”】

清初的“湖广填四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运动,主要发生于顺治至乾隆年间。明末清初,四川因长期战乱遭受重创:张献忠农民起义、清军入川镇压、南明与清军拉锯、吴三桂叛乱等事件接连爆发,加之瘟疫与饥荒,导致人口锐减,史载“千里无人烟”“城内杂草深丈余”。至康熙初年,四川全省登记人口仅余约五十万,大量土地荒芜,经济濒临崩溃。

为恢复四川民生与赋税,清廷推行“移民垦荒”政策。康熙七年颁布《垦荒令》,鼓励外省移民入川,承诺“准其五年起科”(免税五年),并允许“插占为业”(自由圈占无主荒地)。移民主要来自湖广(今湖北、湖南),其次为广东、江西、福建等地,形成“湖广填四川”的主体。迁徙持续百余年,移民总数逾百万,至乾隆后期四川人口已突破千万。

此次移民深刻重塑了四川社会。经济上,耕地面积大幅增加,稻作、井盐、丝绸等产业复兴。文化上,各省移民带来方言、习俗、戏曲(如楚腔、弋阳腔融入川剧)、建筑(如客家土楼)的多元融合,形成“五方杂处”的移民社会特征。宗族结构上,移民通过“同乡会馆”和虚构“麻城孝感乡”祖籍强化身份认同。尽管移民与土著初期存在资源争夺,但长期交融催生了独特的巴蜀文化,奠定了近代四川的人口与文化基础。这一迁徙不仅是人口地理的重构,更成为清代边疆开发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典型案例。

思绥草堂新藏一部《汝南周氏族谱》四卷,谱籍湖南邵阳,雍正二年木活字本,很厚大的一册。雍正二年,为一七二四年,距今刚好三百年。正是这部家谱,见证了这次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运动,即清初的“湖广填四川”。

图片
谱“凡例”载:“徙蜀各房,不乏其立业成家于蜀者,则附载于其之下,曰‘某某上川’,以为楚蜀后来稽考,得有所据,亲亲也。”

谱中世系“徙川”“在川”“迁川”等记载颇多,仅举一例:

用武,字阶舞,生于大明万历四十八年,卒于康熙三十一年,葬云龙山。取刘氏,生于天启元年,卒于康熙三十七年。于康熙四十二年改葬四川什邡县介中地名马脚井,三男子孙在彼祭扫。生四子,邦建、邦起、邦超、邦越。继娶刘氏,生崇祯四年,卒于康熙元年,葬屋边塘下,生二子,次邦钦,娶李氏,俱在川。三娶张氏,生殁未详。

三子邦起,字天柱,娶黄氏,生三子,在川。

四子邦超,字天弼,娶欧氏,生五子,自康熙三十六年兄弟同迁四川阳县,卜居地名金带桥,立业成家。

五子邦越,字超儒,娶刘氏,继娶陈氏,生二子,在川。

图片
周用武有三任妻子,元配刘氏,生了四个儿子,除了长子邦建留守故居为先人祭扫外,余下三人都去了四川,并把母亲刘氏的坟也迁到四川什邡县介中马脚井,由第三子邦起的子孙负责祭扫。四子邦超,迁四川阳县金带桥。而邦越、邦钦只知道迁到四川,并不知具体地名。

家谱世系中,有一位叫“用宣”的,字子恒,生于康熙五年,在家谱中担任“协修”之职,“邑庠生侄裔”有赞:“叔性放达,不拘俗情。心存耿直,语必惊人。遨遊楚蜀,广览人伦。卓哉此翁,奕世留名。”这“遨遊楚蜀,广览人伦”八字,完美地诠释了从湖南、湖北到四川调查族裔的艰辛历程。

————————————
原创 思绥草堂 思绥草堂
三百年前家谱见证清初“湖广填四川”三百年前家谱见证清初“湖广填四川”三百年前家谱见证清初“湖广填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