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gs御泽 《缝缝补补又一年》...
- Kings御泽
- 2025-04-12 07:32:22

《缝缝补补又一年》——物价背景科普
这个参考背景是80年代初期,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但是文中还是按照我的观点在描写,可能有的地方和他地区不同,我就希望大家理解我的是川渝地区。)
关于当时的物价情况:
与现代相比,1980年代的物价水平显著低于当前。例如,大米当时约为0.18元/斤,而现在一般是3-4元/斤;猪肉当时约为0.77元/斤,现在则是20元左右。整体来看,1980年代的100元购买力大致相当于现在的3000元左右。
煤矿厂收入:对比参考同期城市普通工人月薪约 30-50元,煤矿工人因高危性质,整体收入略高于平均水平。
彩礼:80年代穷人的礼钱数额较低,一般在20-40元之间。根据当时的物价水平和生活开支情况,礼金的数额相对较低,通常在20-40元之间1。此外,80年代普通工人的月收入平均只有40元,这也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状况。
————————————
然后就是肖家的情况:有小伙伴反馈60块彩礼有点夸张,肖家明明说20块都要把他们家掏空了,为什么最后又给是60。
那么我来解释一下,他们家就算弟弟妹妹也是我是帮忙能力的,这点大家知道的。而且肖作为老大,又是中庸,双亲肯定会给他准备结婚的钱(结婚的费用就包括:酒席钱,置办新房,彩礼,之类的),即便是穷,结婚也是大事。
彩礼之前说20块,是因为其他费用算在酒席和置办新房(新房至少换个衣柜和床,而且当时物资匮乏,他们所用的通常都是木匠打的那种很简单的。这种简单的衣柜大概是20块一个。)至少买个衣柜和床,就差不多40块,对不对?
然后小博自己做,木料是大家帮着砍的,那么这个置办新房的钱,是不是就节省下来了?(肖的两个爸爸,把这个是拿来当彩礼,是不是合情合理?)
再来说:结婚不仅仅只有彩礼钱这一项,对不对?
还有在那个年代,你首先得保证自家基本开支,对不对?所以这不是实诚与否的问题,毕竟在一开始,不可能就什么都不考虑,至少站在两个爸爸的立场,肯定是先考虑酒席钱和儿子的置办,这是找对象的硬条件。
然后这样一来也的确掏空了家里不多的存款。
所以60块的彩礼,并非夸张不合理。
————————————
再来一个物品价格表,参考搜的资料,和我父母的感知,这个是根据各个地区不同,我这个是川渝地区的山区。
黄胶鞋:4块一双,百雀羚三毛一盒,散装白酒五毛一斤,蛤蜊油一毛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