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英才制的核心都不是关于如何选拔人才...

  • 达达子007
  • 2025-05-04 18:00:15
任何英才制的核心都不是关于如何选拔人才,而是关于如何定义人才的。

比如科举制就相对公平,英国人19世纪还专门偷学过科举制来改造当时的公务员系统(Northcote–Trevelyan Report)。这是种相当有效且彻底的英才制度。看了一个做统计方向的历史研究,清朝57.2%的官儿都是通过考试上去的,买官儿(捐纳)的也就13%。说明什么?你不是旗人,也没啥元子,努努力,骑在别人头顶的概率还是相当大的。这个机制在封建时代相对公平,唯才是举。你不能光瞅见儒生在那里摧残自己,很倒霉的样子。还得想想他折腾自己到那个地步,说明是真的有机会上去呗。但是这个选拔出来的到底是啥人才?

科举是为了选拔官僚来管理大家的。但它不考你会不会算账、知不知道怎么治水防灾,而是考你会不会写诗、背没背熟儒家经典。看上去其实很奇怪,为啥需要这样的才能?你稍微寻思一下会发现,这个考试制度是在进行一种深层的主体性塑造。它这个机制本质上就不是用来“选拔”人的,而是用来人为制造一种人类形态的。

古代读书人,从4、5岁开始,学习古典汉语,文言文。这种语言跟一般老百姓的日常说话完全不同。接下来的十年,二十年,你的生活只有一个目标:背诵经典,学习儒家,准备考试。最后当你终于通过考试进入官场,你的整个世界观、价值观,甚至思考方式,实际上已经被这个过程彻底改造了。一种技术技能可以速成,但这种价值观要花费十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塑造。

之后这群人走到哪里都带着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语言(文言文)、共同的思维方式。即使在边远地区,即使面对全新的问题,他们都会用同样的儒家框架来思考。这东西是非常有效的,所以几千年来都没断过,这套机制就直接替代了议会和贵族政治。有点那种咨询公司的意思。招聘不光看能力,更在乎是否"fit"公司文化。

这个过程都不是简单的价值观灌输,而是建构出一种特定的真理系谱。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主体性被解构又重构,原有的地域性、多元性认知被逐渐同化为一种标准化的“帝国理性”。比如在前孔子时代,"孝"主要指祭祀祖先的仪式实践。然而,之后随着释经学的不断发展,”孝”逐渐转变为了一个综合概念。"夫孝,德之本也”,这话是种政治宣言。通过科举考试,这种被重新定义的”孝”,就成为评判官僚品德的核心标准,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社会存在方式——其中家庭等级制镜像般地复制于国家治理结构。

这东西的原本的内涵可能不复杂,教你在家听老大的。一般人看了这种大道理,其实都没啥触动。

但是变成一种治理治理技术之后。你一看,我擦,这玩意考试居然也要考啊?孝顺还能升官发财?那必须得苦练啊!练着练着,就真信了。全社会都成了这套等级制度的复制粘贴。在家里对老子毕恭毕敬,到了衙门就学着对老太爷毕恭毕敬。最后都是一个人的儿子,彻底被凝练成了一个大集体。为啥推孝廉?你越孝顺,就表示你越值得信任,越值得给官位呗。

所以这个机制必然得是很公平的,它必须让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来吸收这种“真理系谱”,这样才能筛选出,或者是生成出那个需要的人格形态。

这样一来,最后每个城市、每个村庄就都有了一群使徒一样的儒生。哪怕名落孙山,他们回到家乡,建学堂、办书院,也能继续把这套世界的解释学传播开去,一种知识就这样从顶持续不断地辐射到了毛细血管上去。
任何英才制的核心都不是关于如何选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