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应该是最深谙权力文化的一个人
- 晏凌羊
- 2025-05-10 17:56:34
郭子仪应该是最深谙权力文化的一个人。
这一切可能跟他早年不得志有关系。
他出生在武将世家,父亲郭敬之就是唐代著名的将军(当然,他的名气、功绩都不如郭子仪大),很重视对他的教育,亲自教他文化、武学。郭子仪也很聪颖、勤奋,经常天不亮就起来练武,可谓是文武双全。
但是,早期,他一直没得到什么机会,直到武则天当政,创设武举,他夺得了武状元的头衔,得了一个九品芝麻官的职位。然后,在军队里,一直慢腾腾地升职,到了五十岁才有高一点的官衔。
基本上,他没有依靠家族势力,完全是靠战绩获得升职的。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时期,没什么战役可打,郭子仪闲了下来,但他闲不住,还是严格操练兵马,惹得唐玄宗怀疑,认为他想拥兵自重。然后,在官场上,受到打压。
57岁时,郭子仪母亲病故,他回家守丧,守丧还没结束就遇到了安史之乱,唐玄宗让郭子仪讨伐叛军。郭子仪和李光弼一路打胜仗,中间听闻马嵬驿兵变,太子李亨与唐玄宗分道扬镳,自立为皇帝,是为唐肃宗。郭子仪和李光弼闻讯,拥戴唐肃宗即位。
可是,唐肃宗用的是特殊手段即位,本就有点心虚,加之郭子仪的征战才能突出,让他对郭子仪有点忌惮,他急于收复长安、建立自己的威信,却有意识地弃用郭子仪,让宰相带领朝廷军讨伐叛军,结果宰相战败,唐肃宗不得不再启用郭子仪。
在后续收复长安的战役中,唐肃宗亲自指挥战役,但可能是战术有问题,哪怕启用郭子仪也老是败,唐肃宗等不及唐军恢复战斗力,就转头向回纥军队求援,并让自己的儿子也是后来的唐代宗当主帅、郭子仪当副帅,带领唐军和回纥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
之后,唐肃宗让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继续平叛,但给他们找了一个名叫鱼朝恩的宦官监督。他们把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围困住,但史思明前来救援,并杀死安庆绪,成为了叛军新的领导人物。
唐军战败,鱼朝恩嫉妒郭子仪的军功,找唐肃宗进献谗言,唐肃宗也觉得郭子仪太功高盖主,剥夺了郭子仪的军权,让李光弼来指挥。此时的郭子仪应该六十几岁了,对这些事情看得很淡,干脆回家闲居。后来,河东河东军乱,苦于没合适人选,又启用郭子仪。郭子仪一出马,消灭了叛军。
没过多久,唐肃宗离世,唐代宗即位,对功高盖主的郭子仪更是忌惮。郭子仪也知道皇帝在想什么,干脆交出兵权,而且还一改常态,表现得花天酒地、沉迷美色。
结果呢?吐蕃和回纥又打到长安来了,郭子仪当时已经过了七十岁,也不忌讳朝廷卸磨杀驴,直接上马奔赴沙场。回纥人知道他活着,居然马上撤兵,而郭子仪则要求他们跟自己站一起对抗吐蕃, 而吐蕃听说常胜将军郭子仪带兵来打,连夜跑 了。
这时候,唐代宗身边也出现了一个叫程元振的宦官,多次找皇帝进献谗言。郭子仪再一次被剥夺军权,派去督建皇陵。
郭子仪也深知皇帝对自己的忌惮,更加谦虚谨慎。有一年,他的父亲的墓地被人破坏,他大抵知道是鱼朝恩干的,也知道这人可能有皇帝撑腰,都没有要求严查,只说是自己带兵打仗太多,杀了太多人,遭到了天谴,依旧和鱼朝恩维持表面和平的关系。
为了避免被皇帝猜疑,他还把自己的住处大门四开,任由任何人进出。而且,日常生活用度特别奢华,八十岁还沉迷于美色,想给皇帝留下他很贪财色的形象。
郭子仪的儿子娶了自家公主,两人拌嘴时郭子仪儿子说出“我爹是不愿意当天子”之类的话来,郭子仪绑着儿子去跟公主道歉,唐代宗说“不痴不聋,不作家翁”。
再后来,唐代宗驾崩,唐德宗继位。郭子仪被唐德宗调回朝廷,封他尚书令。尚书令是李世民曾经做过的职位,之后能做到这个职位的就是郭子仪。郭子仪也知道这是明尊暗贬,几次推辞,后来还是被赐号“尚父”。
郭子仪在军中威望大,唐德宗始终是忌惮的,他想要削藩,第一个就找郭子仪下手,明面上给他很高的虚职和钱财,实际上把他的军权化整为零。
后来郭子仪在唐德宗任期去世,享年85岁,唐德宗特意为他废朝五日,以示纪念。
从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再到唐德宗,郭子仪算是七朝元老,但他每次被夺兵权就闭门读书、写书,需要平叛就随时上沙场。他自称自己如耕牛,“用时拉犁,闲时食草”。
这一切可能跟他早年不得志有关系。
他出生在武将世家,父亲郭敬之就是唐代著名的将军(当然,他的名气、功绩都不如郭子仪大),很重视对他的教育,亲自教他文化、武学。郭子仪也很聪颖、勤奋,经常天不亮就起来练武,可谓是文武双全。
但是,早期,他一直没得到什么机会,直到武则天当政,创设武举,他夺得了武状元的头衔,得了一个九品芝麻官的职位。然后,在军队里,一直慢腾腾地升职,到了五十岁才有高一点的官衔。
基本上,他没有依靠家族势力,完全是靠战绩获得升职的。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时期,没什么战役可打,郭子仪闲了下来,但他闲不住,还是严格操练兵马,惹得唐玄宗怀疑,认为他想拥兵自重。然后,在官场上,受到打压。
57岁时,郭子仪母亲病故,他回家守丧,守丧还没结束就遇到了安史之乱,唐玄宗让郭子仪讨伐叛军。郭子仪和李光弼一路打胜仗,中间听闻马嵬驿兵变,太子李亨与唐玄宗分道扬镳,自立为皇帝,是为唐肃宗。郭子仪和李光弼闻讯,拥戴唐肃宗即位。
可是,唐肃宗用的是特殊手段即位,本就有点心虚,加之郭子仪的征战才能突出,让他对郭子仪有点忌惮,他急于收复长安、建立自己的威信,却有意识地弃用郭子仪,让宰相带领朝廷军讨伐叛军,结果宰相战败,唐肃宗不得不再启用郭子仪。
在后续收复长安的战役中,唐肃宗亲自指挥战役,但可能是战术有问题,哪怕启用郭子仪也老是败,唐肃宗等不及唐军恢复战斗力,就转头向回纥军队求援,并让自己的儿子也是后来的唐代宗当主帅、郭子仪当副帅,带领唐军和回纥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
之后,唐肃宗让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继续平叛,但给他们找了一个名叫鱼朝恩的宦官监督。他们把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围困住,但史思明前来救援,并杀死安庆绪,成为了叛军新的领导人物。
唐军战败,鱼朝恩嫉妒郭子仪的军功,找唐肃宗进献谗言,唐肃宗也觉得郭子仪太功高盖主,剥夺了郭子仪的军权,让李光弼来指挥。此时的郭子仪应该六十几岁了,对这些事情看得很淡,干脆回家闲居。后来,河东河东军乱,苦于没合适人选,又启用郭子仪。郭子仪一出马,消灭了叛军。
没过多久,唐肃宗离世,唐代宗即位,对功高盖主的郭子仪更是忌惮。郭子仪也知道皇帝在想什么,干脆交出兵权,而且还一改常态,表现得花天酒地、沉迷美色。
结果呢?吐蕃和回纥又打到长安来了,郭子仪当时已经过了七十岁,也不忌讳朝廷卸磨杀驴,直接上马奔赴沙场。回纥人知道他活着,居然马上撤兵,而郭子仪则要求他们跟自己站一起对抗吐蕃, 而吐蕃听说常胜将军郭子仪带兵来打,连夜跑 了。
这时候,唐代宗身边也出现了一个叫程元振的宦官,多次找皇帝进献谗言。郭子仪再一次被剥夺军权,派去督建皇陵。
郭子仪也深知皇帝对自己的忌惮,更加谦虚谨慎。有一年,他的父亲的墓地被人破坏,他大抵知道是鱼朝恩干的,也知道这人可能有皇帝撑腰,都没有要求严查,只说是自己带兵打仗太多,杀了太多人,遭到了天谴,依旧和鱼朝恩维持表面和平的关系。
为了避免被皇帝猜疑,他还把自己的住处大门四开,任由任何人进出。而且,日常生活用度特别奢华,八十岁还沉迷于美色,想给皇帝留下他很贪财色的形象。
郭子仪的儿子娶了自家公主,两人拌嘴时郭子仪儿子说出“我爹是不愿意当天子”之类的话来,郭子仪绑着儿子去跟公主道歉,唐代宗说“不痴不聋,不作家翁”。
再后来,唐代宗驾崩,唐德宗继位。郭子仪被唐德宗调回朝廷,封他尚书令。尚书令是李世民曾经做过的职位,之后能做到这个职位的就是郭子仪。郭子仪也知道这是明尊暗贬,几次推辞,后来还是被赐号“尚父”。
郭子仪在军中威望大,唐德宗始终是忌惮的,他想要削藩,第一个就找郭子仪下手,明面上给他很高的虚职和钱财,实际上把他的军权化整为零。
后来郭子仪在唐德宗任期去世,享年85岁,唐德宗特意为他废朝五日,以示纪念。
从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再到唐德宗,郭子仪算是七朝元老,但他每次被夺兵权就闭门读书、写书,需要平叛就随时上沙场。他自称自己如耕牛,“用时拉犁,闲时食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