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76岁的丁玲,发文痛骂78岁的沈从文...
- 寰球探索君
- 2025-05-12 03:50:22
1980年,76岁的丁玲,发文痛骂78岁的沈从文:“贪生怕死的胆小鬼,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市侩!”沈从文听闻此事,无限悲戚地说:“丁玲冷不防从背后杀来一刀,狠得可怕!我对他们夫妇已够朋友了,在他们困难中,总算尽了我能尽的力……料想不到,为了恢复她的‘天下第一’地位,却别出心裁,用老朋友来开刀祭旗!”
1925年的北京,寒冬凛冽。一座破旧的小公寓里,挤着三个怀揣文学梦想的年轻人。他们是湖南老乡沈从文、丁玲,以及丁玲的恋人胡也频。生活的艰辛难以想象,三人为了省钱,只能挤在一间破败的小屋里,同吃同住。但他们志同道合,情投意合,经常整夜长谈,聊文学聊人生。
1927年,三人一起来到上海。当时,革命文学蓬勃发展,他们三人合伙创立了"红黑社",创刊了《红黑》和《人间杂志》。1929年出版社倒闭后,三人不得不暂时分开谋生。
命运无常,1931年,胡也频因革命活动被捕。沈从文闻讯后,立即挺身而出。他写信给当时已经是文坛巨匠的胡适、蔡元培等好友,恳请他们伸出援手,营救胡也频。然而,天不遂人愿,胡也频最终还是遇难了。沈从文和丁玲悲痛万分。
在胡也频遇难前,丁玲刚刚生下了他们的孩子。危难时刻,她不得不把襁褓中的婴儿送回湖南老家,由母亲抚养。沈从文得知此事后,二话不说,辞去了工作,陪同丁玲母子踏上了回家的旅途。一路上,沈从文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丁玲和孩子,让丁玲感动不已。
1933年,丁玲也因革命活动被捕入狱。消息传来,沈从文心急如焚。他再次四处奔走,费尽心力,试图营救这位挚友。然而,沈从文只是一介文人,他的努力最终还是无济于事。他泣不成声,写下了《记丁玲》、《记胡也频》,以诗文的方式哀悼挚友。谁能料到,这竟是沈从文与丁玲友谊的最后一个高潮,之后便是渐行渐远,直至反目。
到1980年,丁玲刚刚被平反,重新获得了"革命作家"的称号。但当她读到《记丁玲》时,一腔怒火再也压抑不住。
愤怒之下,丁玲提笔写下了那篇著名的檄文,将78岁的沈从文斥为"贪生怕死的胆小鬼"、"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市侩"。沈从文读到这些刻薄的字眼,悲从中来。他无奈地感叹:"丁玲冷不防从背后杀来一刀,狠得可怕!"
1983年,丁玲在巴黎接受采访时,毫不掩饰地对沈从文发出指责,称他笔下的内容“全是谎言,是小说,着重在趣味性”。丁玲认为,沈从文对她爱情观念的展现与个人形象的塑造充满冒犯,甚至带有侮辱性质。她曾对第三任丈夫陈明曾坦言:“我最讨厌他,拿他的眼光和趣味看生活。”这种“趣味”,在丁玲看来是低级的、不符合革命精神的。
历史学者陈漱渝曾在文章《干涸的清泉——丁玲与沈从文的分歧所在》中进一步揭示了矛盾的核心。他指出,丁玲认为沈从文将她描绘成一个过分追求情感与肉体的人物,甚至将她和胡也频的爱情简化为“单纯的肉体结合”,并在文字中渲染出一种“粉红色调”,让她仿佛与湘西的普通土娼别无二致。在那个追求个人解放与革命理想的年代,这种描述不仅有损丁玲的革命作家形象,更与她所追求的文学使命格格不入。
然而,沈从文的动机未必恶意。他或许只是试图以文学的方式表达他对丁玲作为新女性的独特理解。丁玲的爱情观念与个人解放思想,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旧思潮交替中确实显得先锋而大胆。沈从文笔下的丁玲,正是一个新女性争取个性独立与爱情自由的典型代表。但到了七八十年代,这种先锋的表现却显得格格不入。当时的中国社会经历了长期的政治动荡,爱情与性别关系已变得更加敏感和保守。丁玲刚刚经历平反,对过去的私生活尤为忌讳。当她看到沈从文揭露自己的“旧账”时,不满与愤怒自然在所难免。
两人的矛盾不仅停留在个人层面,更深植于政治与文学的分歧中。丁玲早年加入左翼作家联盟,以革命文学为创作核心,她的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充满浓烈的政治色彩;而沈从文则选择远离政治风浪,专注于描写湘西的风土人情与人性之美,他的《边城》被认为几乎不含任何革命意味。这种选择让丁玲对沈从文产生轻视,她曾公开批评他“不革命,是个怕死鬼”。
不仅如此,沈从文还曾遭遇文坛巨擘郭沫若的批评,进一步凸显了他在革命文学领域的孤立地位。而丁玲,作为左联的代表人物,始终站在革命文艺的前沿。政治立场的对立、文学追求的分野,加之沈从文对丁玲“私生活”的直白描写,最终成为两人关系破裂的多重导火索。
多少人曾引以为知己的人,到头来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丁玲和沈从文的故事,或许是那个时代无数悲欢离合的缩影。在动荡的年代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经不起考验。昔日的莫逆之交,转眼便可以反目成仇。这不禁让人感到唏嘘。
历史历史人物
1925年的北京,寒冬凛冽。一座破旧的小公寓里,挤着三个怀揣文学梦想的年轻人。他们是湖南老乡沈从文、丁玲,以及丁玲的恋人胡也频。生活的艰辛难以想象,三人为了省钱,只能挤在一间破败的小屋里,同吃同住。但他们志同道合,情投意合,经常整夜长谈,聊文学聊人生。
1927年,三人一起来到上海。当时,革命文学蓬勃发展,他们三人合伙创立了"红黑社",创刊了《红黑》和《人间杂志》。1929年出版社倒闭后,三人不得不暂时分开谋生。
命运无常,1931年,胡也频因革命活动被捕。沈从文闻讯后,立即挺身而出。他写信给当时已经是文坛巨匠的胡适、蔡元培等好友,恳请他们伸出援手,营救胡也频。然而,天不遂人愿,胡也频最终还是遇难了。沈从文和丁玲悲痛万分。
在胡也频遇难前,丁玲刚刚生下了他们的孩子。危难时刻,她不得不把襁褓中的婴儿送回湖南老家,由母亲抚养。沈从文得知此事后,二话不说,辞去了工作,陪同丁玲母子踏上了回家的旅途。一路上,沈从文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丁玲和孩子,让丁玲感动不已。
1933年,丁玲也因革命活动被捕入狱。消息传来,沈从文心急如焚。他再次四处奔走,费尽心力,试图营救这位挚友。然而,沈从文只是一介文人,他的努力最终还是无济于事。他泣不成声,写下了《记丁玲》、《记胡也频》,以诗文的方式哀悼挚友。谁能料到,这竟是沈从文与丁玲友谊的最后一个高潮,之后便是渐行渐远,直至反目。
到1980年,丁玲刚刚被平反,重新获得了"革命作家"的称号。但当她读到《记丁玲》时,一腔怒火再也压抑不住。
愤怒之下,丁玲提笔写下了那篇著名的檄文,将78岁的沈从文斥为"贪生怕死的胆小鬼"、"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市侩"。沈从文读到这些刻薄的字眼,悲从中来。他无奈地感叹:"丁玲冷不防从背后杀来一刀,狠得可怕!"
1983年,丁玲在巴黎接受采访时,毫不掩饰地对沈从文发出指责,称他笔下的内容“全是谎言,是小说,着重在趣味性”。丁玲认为,沈从文对她爱情观念的展现与个人形象的塑造充满冒犯,甚至带有侮辱性质。她曾对第三任丈夫陈明曾坦言:“我最讨厌他,拿他的眼光和趣味看生活。”这种“趣味”,在丁玲看来是低级的、不符合革命精神的。
历史学者陈漱渝曾在文章《干涸的清泉——丁玲与沈从文的分歧所在》中进一步揭示了矛盾的核心。他指出,丁玲认为沈从文将她描绘成一个过分追求情感与肉体的人物,甚至将她和胡也频的爱情简化为“单纯的肉体结合”,并在文字中渲染出一种“粉红色调”,让她仿佛与湘西的普通土娼别无二致。在那个追求个人解放与革命理想的年代,这种描述不仅有损丁玲的革命作家形象,更与她所追求的文学使命格格不入。
然而,沈从文的动机未必恶意。他或许只是试图以文学的方式表达他对丁玲作为新女性的独特理解。丁玲的爱情观念与个人解放思想,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旧思潮交替中确实显得先锋而大胆。沈从文笔下的丁玲,正是一个新女性争取个性独立与爱情自由的典型代表。但到了七八十年代,这种先锋的表现却显得格格不入。当时的中国社会经历了长期的政治动荡,爱情与性别关系已变得更加敏感和保守。丁玲刚刚经历平反,对过去的私生活尤为忌讳。当她看到沈从文揭露自己的“旧账”时,不满与愤怒自然在所难免。
两人的矛盾不仅停留在个人层面,更深植于政治与文学的分歧中。丁玲早年加入左翼作家联盟,以革命文学为创作核心,她的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充满浓烈的政治色彩;而沈从文则选择远离政治风浪,专注于描写湘西的风土人情与人性之美,他的《边城》被认为几乎不含任何革命意味。这种选择让丁玲对沈从文产生轻视,她曾公开批评他“不革命,是个怕死鬼”。
不仅如此,沈从文还曾遭遇文坛巨擘郭沫若的批评,进一步凸显了他在革命文学领域的孤立地位。而丁玲,作为左联的代表人物,始终站在革命文艺的前沿。政治立场的对立、文学追求的分野,加之沈从文对丁玲“私生活”的直白描写,最终成为两人关系破裂的多重导火索。
多少人曾引以为知己的人,到头来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丁玲和沈从文的故事,或许是那个时代无数悲欢离合的缩影。在动荡的年代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经不起考验。昔日的莫逆之交,转眼便可以反目成仇。这不禁让人感到唏嘘。
历史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