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历史学家索科洛夫是《拿破仑的军队》...
- 古斯塔夫_real
- 2025-05-16 23:25:23
俄国历史学家索科洛夫是《拿破仑的军队》作者,荣誉军团骑士勋章获得者,俄国重演运动创始人之一。
2019年因为激情杀人入狱后,索科洛夫在牢里负责管理图书室并领导历史俱乐部,向狱友讲述俄国和法国的历史,甚至在描述拿破仑决战卡尔大公时辗转联系上了德国历史学者奥利弗·施密特(Oliver Schmidt)请教史料问题。
此外,他还抽空写了本回忆录《关于生命、爱情、背叛与死亡的自白》(Исповедь о жизни, любви, предательстве и смерти),按照重演运动圈内评价,这部回忆录大概不能算是一部很好的历史(история),但的确是一份很有意思的史料(исторические материалы)。
本文自然无意为索科洛夫的罪行辩护,但至少他前半生从工程物理专业华丽转身历史专业的过程还是很值得一说的。
以下内容系根据回忆录总结,部分时间线参考他人著述。
1956年,奥列格·瓦列里耶维奇·索科洛夫生于列宁格勒的一个军官家庭,其父瓦列里系长期在新地岛参与核试验的海航军官。
1961年,奥列格·索科洛夫开始大量阅读童书以外的书籍。
1963年,7岁的奥列格从老爹瓦列里那里“缴获”了斯特罗科夫上校编写的军官教材《战争艺术史》(История военного искусства)第1卷《奴隶与封建社会》(Рабовладельческое и феодальное общество),住院期间加以研读,而后不出意料地被瓦列里狠狠骂了一通。
1964年,小索科洛夫开始阅读司各特、大仲马等人的小说,观看法国电影,渐渐发现《三个火枪手》中的人物与其说是路易十三时代写照,不如说是在无意识间反映了老仲马战友事迹,因而对近代法国史产生了兴趣。
不过,他当时仍是在列宁格勒沿着按部就班的数学-物理方向读书升学:377中学、加里宁工学院(今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
1979年,23岁的索科洛夫毕业于加里宁工学院“工程物理”(инженер-физик)专业,而后原本要被分配到一家科研院所,从此成为一颗科研螺丝钉。
但命运的齿轮就此转动,索科洛夫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旨在复原彼得大帝时代舰队风貌的历史俱乐部找到了工作,而后以工作进修为由,得以前往列宁格勒国立大学(今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夜校学习历史。
1981年,索科洛夫开始准备课程论文,成稿后请了他好友的未婚妻帮忙看看行文是否合适,而后就是整部回忆录里最鲜活、最具生活气息的段落之一:
我最好的朋友尼古拉(就是和我一起在中学和工学院上学的那个)当时有位未婚妻,她那会儿在历史系读四年级。我邀请尼古拉和他的姑娘来我家做客。我朋友的未婚妻是某位苏维埃“女机关干部”(аппаратчика)的女儿,典型的讲究打扮的轻浮女人(фифа),种种迹象表明,他俩来我这里只是出于礼貌,而且肯定不会待很久。
我满怀敬意地把我的作品递给她,请求她对此发表意见。她比我年轻,但我是夜校部的二年级学生,而她是日校部四年级的优等生!她脸上带着些许不屑,匆匆浏览了几页,然后带着轻蔑的神情把我的论文扔在桌子上,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法官那样,冷淡而坚决地说道:
“课程论文不能这么写。如果你不想马上得个‘两分’,就坐下来,把它全部重写。别忘了首先得引用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的话和苏共最近几次代表大会的内容,否则你就完了!”
她带着傲慢的神情宣判完后,就高傲地挽着她未婚夫的胳膊离开了。
我不会像她建议的那样写作,但显然也没有别的办法。有过那么几天,我痛苦地企图把列宁和勃列日涅夫的内容拼凑进去,但写出来的东西简直是一团糟,不伦不类,不仅枯燥乏味,而且愚蠢至极!
说真的,虽然时间相差几十年,地理相隔数万里,但我总感觉在哪里见过这种学姐。
索科洛夫索性破罐子破摔,任凭自己胸中的拿破仑式激情洋溢,写完了这篇《拿破仑军队的精神》(Дух армии Наполеона),做好了吃个两分大餐的准备。
此文风格大体如下:
1805~1814年,成千上万的人穿行在欧洲的道路上。他们有的穿着磨损的军大衣、破旧的皮靴,常常穿戴着破损的胸甲或筒帽,仿佛是从17世纪卡洛(Callot)作品中那些讽刺性的怪诞版画里走出来一般,并不像是格罗(Gros)、德布雷(Debret)、热拉尔(Gérard)、泰弗南(Thévenin)那些宏伟战争画作中出现的人物。然而,他们途经的村庄和小城镇,有时却比头等大国的首都还要闻名。奥斯特利茨、耶拿、弗里德兰、瓦格拉姆——这些名字让充满勇气与荣誉的心脏剧烈跳动……
然而,与那些狐假虎威的机关干部子女相比,他的恩师列武年科夫(Владимир Георгиевич Ревуненков)对此反应却截然不同。回忆录对此是这么描述的:
我好不容易才找到不常来系里的系主任弗拉基米尔·格奥尔基耶维奇·列武年科夫教授。我费了好大劲才向他解释清楚,我不像其他人那样按时交课程论文,是因为我有特殊的学习计划。他漫不经心地接过我的作品,冷淡地说:“一周后再来吧。”
一周过去了,我找到了教授,刚开口说:“弗拉基米尔·格奥尔基耶维奇,我就是那个学生,我……”
列武年科夫没让我说完,就叫道:“是您!(Это Вы!)”
然后他几乎是把我拉到系里,关上门,让我坐在桌前,用他那低沉而非常睿智的声音说:“您知道吗,我得向您承认,我通常不读学生的课程论文。我没有那么多时间,所以只是大致浏览一下……我晚上11点准备睡觉时翻开了您的论文,直到凌晨1点读完又重读了一遍才放下!我还从没见过这样的论文!这不是学生的作业,这是大师的作品!我能教给您的东西不多,当然能教的我会教,但首先得遵从您的灵感,继续写作!如果您愿意,您可以成为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我从心底里希望您能做到。祝您好运!”
他说完后紧紧地握了握我的手,又补充道:“当然,成绩是5+。”
听到这些话我深受鼓舞,开始努力学习,并且坚信自己能够写出有趣且优秀的书籍。
转行就此水到渠成。
历史人物历史知识
2019年因为激情杀人入狱后,索科洛夫在牢里负责管理图书室并领导历史俱乐部,向狱友讲述俄国和法国的历史,甚至在描述拿破仑决战卡尔大公时辗转联系上了德国历史学者奥利弗·施密特(Oliver Schmidt)请教史料问题。
此外,他还抽空写了本回忆录《关于生命、爱情、背叛与死亡的自白》(Исповедь о жизни, любви, предательстве и смерти),按照重演运动圈内评价,这部回忆录大概不能算是一部很好的历史(история),但的确是一份很有意思的史料(исторические материалы)。
本文自然无意为索科洛夫的罪行辩护,但至少他前半生从工程物理专业华丽转身历史专业的过程还是很值得一说的。
以下内容系根据回忆录总结,部分时间线参考他人著述。
1956年,奥列格·瓦列里耶维奇·索科洛夫生于列宁格勒的一个军官家庭,其父瓦列里系长期在新地岛参与核试验的海航军官。
1961年,奥列格·索科洛夫开始大量阅读童书以外的书籍。
1963年,7岁的奥列格从老爹瓦列里那里“缴获”了斯特罗科夫上校编写的军官教材《战争艺术史》(История военного искусства)第1卷《奴隶与封建社会》(Рабовладельческое и феодальное общество),住院期间加以研读,而后不出意料地被瓦列里狠狠骂了一通。
1964年,小索科洛夫开始阅读司各特、大仲马等人的小说,观看法国电影,渐渐发现《三个火枪手》中的人物与其说是路易十三时代写照,不如说是在无意识间反映了老仲马战友事迹,因而对近代法国史产生了兴趣。
不过,他当时仍是在列宁格勒沿着按部就班的数学-物理方向读书升学:377中学、加里宁工学院(今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
1979年,23岁的索科洛夫毕业于加里宁工学院“工程物理”(инженер-физик)专业,而后原本要被分配到一家科研院所,从此成为一颗科研螺丝钉。
但命运的齿轮就此转动,索科洛夫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旨在复原彼得大帝时代舰队风貌的历史俱乐部找到了工作,而后以工作进修为由,得以前往列宁格勒国立大学(今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夜校学习历史。
1981年,索科洛夫开始准备课程论文,成稿后请了他好友的未婚妻帮忙看看行文是否合适,而后就是整部回忆录里最鲜活、最具生活气息的段落之一:
我最好的朋友尼古拉(就是和我一起在中学和工学院上学的那个)当时有位未婚妻,她那会儿在历史系读四年级。我邀请尼古拉和他的姑娘来我家做客。我朋友的未婚妻是某位苏维埃“女机关干部”(аппаратчика)的女儿,典型的讲究打扮的轻浮女人(фифа),种种迹象表明,他俩来我这里只是出于礼貌,而且肯定不会待很久。
我满怀敬意地把我的作品递给她,请求她对此发表意见。她比我年轻,但我是夜校部的二年级学生,而她是日校部四年级的优等生!她脸上带着些许不屑,匆匆浏览了几页,然后带着轻蔑的神情把我的论文扔在桌子上,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法官那样,冷淡而坚决地说道:
“课程论文不能这么写。如果你不想马上得个‘两分’,就坐下来,把它全部重写。别忘了首先得引用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的话和苏共最近几次代表大会的内容,否则你就完了!”
她带着傲慢的神情宣判完后,就高傲地挽着她未婚夫的胳膊离开了。
我不会像她建议的那样写作,但显然也没有别的办法。有过那么几天,我痛苦地企图把列宁和勃列日涅夫的内容拼凑进去,但写出来的东西简直是一团糟,不伦不类,不仅枯燥乏味,而且愚蠢至极!
说真的,虽然时间相差几十年,地理相隔数万里,但我总感觉在哪里见过这种学姐。
索科洛夫索性破罐子破摔,任凭自己胸中的拿破仑式激情洋溢,写完了这篇《拿破仑军队的精神》(Дух армии Наполеона),做好了吃个两分大餐的准备。
此文风格大体如下:
1805~1814年,成千上万的人穿行在欧洲的道路上。他们有的穿着磨损的军大衣、破旧的皮靴,常常穿戴着破损的胸甲或筒帽,仿佛是从17世纪卡洛(Callot)作品中那些讽刺性的怪诞版画里走出来一般,并不像是格罗(Gros)、德布雷(Debret)、热拉尔(Gérard)、泰弗南(Thévenin)那些宏伟战争画作中出现的人物。然而,他们途经的村庄和小城镇,有时却比头等大国的首都还要闻名。奥斯特利茨、耶拿、弗里德兰、瓦格拉姆——这些名字让充满勇气与荣誉的心脏剧烈跳动……
然而,与那些狐假虎威的机关干部子女相比,他的恩师列武年科夫(Владимир Георгиевич Ревуненков)对此反应却截然不同。回忆录对此是这么描述的:
我好不容易才找到不常来系里的系主任弗拉基米尔·格奥尔基耶维奇·列武年科夫教授。我费了好大劲才向他解释清楚,我不像其他人那样按时交课程论文,是因为我有特殊的学习计划。他漫不经心地接过我的作品,冷淡地说:“一周后再来吧。”
一周过去了,我找到了教授,刚开口说:“弗拉基米尔·格奥尔基耶维奇,我就是那个学生,我……”
列武年科夫没让我说完,就叫道:“是您!(Это Вы!)”
然后他几乎是把我拉到系里,关上门,让我坐在桌前,用他那低沉而非常睿智的声音说:“您知道吗,我得向您承认,我通常不读学生的课程论文。我没有那么多时间,所以只是大致浏览一下……我晚上11点准备睡觉时翻开了您的论文,直到凌晨1点读完又重读了一遍才放下!我还从没见过这样的论文!这不是学生的作业,这是大师的作品!我能教给您的东西不多,当然能教的我会教,但首先得遵从您的灵感,继续写作!如果您愿意,您可以成为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我从心底里希望您能做到。祝您好运!”
他说完后紧紧地握了握我的手,又补充道:“当然,成绩是5+。”
听到这些话我深受鼓舞,开始努力学习,并且坚信自己能够写出有趣且优秀的书籍。
转行就此水到渠成。
历史人物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