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一次看到这么吹大清的
- 装甲省油灯
- 2025-05-18 06:22:40
头一次看到这么吹大清的。
在17-18世纪,满清贵族完全没有主动出国游历的记录,因战争带兵打出国门和作为册封藩属国的使节出访国外的除外,不过充当使节这个工作很少由满洲贵族担任,即便出访也是在周边关系紧密的藩属国家,去欧洲非洲那简直是没影儿的事儿。
有记载的清代第一个游历欧洲的人,是福建莆田人黄嘉略(1679-1716),他因早年接触传教士,于1702年随法国传教士梁宏仁赴欧,后定居巴黎,成为路易十四的皇家翻译官。他参与编写《汉语语法》和《汉语字典》,并与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交往,影响了后者对东方文化的理解。但他是汉族人,也不是什么贵族,去欧洲更非官方出访,同时期的中国商人有可能有去西方或者非洲的,但他们中肯定不会有满清的贵族。
究其原因,其实是因为当时的人对于出国的看法与现在完全不同。
当时的满清贵族将国外视为化外之地,认为出国是一件有损尊严的事情,即便是汉人的观念也差不多,那些旅居海外的华人,甚至被视为“莠民”,除了部分商业氛围浓厚的地区,大部分人都对出国视为畏途。
直到清末被欧洲列强连番吊打,不得不开始学习西方后,满清贵族也很少主动走出国门的,担任对外使节的更是多以汉族官僚为主,早期留美幼童中甚至很少有富裕家庭的孩子,来自广东的底层家庭孩子占据了大多数,因为当时社会普遍认为科举才是学习的正途,出国留学被认为有辱门楣,但凡有出路的根本不愿意去,以至于容闳在首批留美幼童的招募时,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最后还是老乡给面子,容闳在家乡广东招募才总算招到了一批孩童。
清朝延续了传统的“华夷秩序”,将外国视为“藩属”,要求使节来华时必须行三跪九叩礼以示臣服。例如,康熙年间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使团均被迫遵循这一礼仪,其活动范围也被严格限制在指定区域。这种单向的外交模式使得清朝贵族无需也不愿主动出访“蛮夷之地”。
清朝官方与西方的接触渠道,基本来自外国传教士(如汤若望、南怀仁),但他们的活动局限于科技和文化交流,并非贵族主动出洋。
民间层面,普通商人和渔民偶有因贸易或海难流落海外,但满清贵族因身份特殊,极少参与此类活动。例如,康熙年间曾有中国船员漂流至美洲的记录,但无官员贵族参与。
有记录的最早的满清贵族出国记录,是1866年斌椿的欧洲之行(1866年),满族官员斌椿(旗人)随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游历欧洲,但此行仍被定义为“非正式考察”,且斌椿身份仅为卸任知县,并非有在任的官方身份。
而直到清末大清快要嘎了的时候,满清贵族出国留学,游历,搞外交的情况才多了起来,但那时候也没啥卵用了。
郑州
在17-18世纪,满清贵族完全没有主动出国游历的记录,因战争带兵打出国门和作为册封藩属国的使节出访国外的除外,不过充当使节这个工作很少由满洲贵族担任,即便出访也是在周边关系紧密的藩属国家,去欧洲非洲那简直是没影儿的事儿。
有记载的清代第一个游历欧洲的人,是福建莆田人黄嘉略(1679-1716),他因早年接触传教士,于1702年随法国传教士梁宏仁赴欧,后定居巴黎,成为路易十四的皇家翻译官。他参与编写《汉语语法》和《汉语字典》,并与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交往,影响了后者对东方文化的理解。但他是汉族人,也不是什么贵族,去欧洲更非官方出访,同时期的中国商人有可能有去西方或者非洲的,但他们中肯定不会有满清的贵族。
究其原因,其实是因为当时的人对于出国的看法与现在完全不同。
当时的满清贵族将国外视为化外之地,认为出国是一件有损尊严的事情,即便是汉人的观念也差不多,那些旅居海外的华人,甚至被视为“莠民”,除了部分商业氛围浓厚的地区,大部分人都对出国视为畏途。
直到清末被欧洲列强连番吊打,不得不开始学习西方后,满清贵族也很少主动走出国门的,担任对外使节的更是多以汉族官僚为主,早期留美幼童中甚至很少有富裕家庭的孩子,来自广东的底层家庭孩子占据了大多数,因为当时社会普遍认为科举才是学习的正途,出国留学被认为有辱门楣,但凡有出路的根本不愿意去,以至于容闳在首批留美幼童的招募时,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最后还是老乡给面子,容闳在家乡广东招募才总算招到了一批孩童。
清朝延续了传统的“华夷秩序”,将外国视为“藩属”,要求使节来华时必须行三跪九叩礼以示臣服。例如,康熙年间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使团均被迫遵循这一礼仪,其活动范围也被严格限制在指定区域。这种单向的外交模式使得清朝贵族无需也不愿主动出访“蛮夷之地”。
清朝官方与西方的接触渠道,基本来自外国传教士(如汤若望、南怀仁),但他们的活动局限于科技和文化交流,并非贵族主动出洋。
民间层面,普通商人和渔民偶有因贸易或海难流落海外,但满清贵族因身份特殊,极少参与此类活动。例如,康熙年间曾有中国船员漂流至美洲的记录,但无官员贵族参与。
有记录的最早的满清贵族出国记录,是1866年斌椿的欧洲之行(1866年),满族官员斌椿(旗人)随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游历欧洲,但此行仍被定义为“非正式考察”,且斌椿身份仅为卸任知县,并非有在任的官方身份。
而直到清末大清快要嘎了的时候,满清贵族出国留学,游历,搞外交的情况才多了起来,但那时候也没啥卵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