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教书

  • 以图说史
  • 2025-05-22 19:24:13
“我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教书。”
一代宗师陈岱孙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1900年10月20日(农历9月28日)出生在福建闽侯螺洲的一个书香门第,与至圣先师孔子同月同日。或许,从出生,就注定这位大师也将在三尺讲台奉献一生。
在陈岱孙临终前,他曾说:“我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教书。”
陈岱孙十七岁考入清华,二十六岁哈佛博士,二十八岁就成为清华大学经济学主任,一直担任到八十四岁,他九十五岁时还在主持论文答辩。
1918年6月,陈岱孙参加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上海的插班生考试,考入高等科三年级。其间在上海租借看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感受到巨大的屈辱,认为是由于国家的积贫积弱才产生了这种情况,于是萌生了富国强民的思想。这也是他作为留美高材生,却一生耻于讲英文的缘起吧。据说他是民国大学教授中,少数几位上课不讲英语,甚至也不夹杂英文的。
陈岱孙哈佛博士毕业之后,考虑就业时,国民党财政部部长宋子文抛来橄榄枝,而梅贻琦也在广纳贤才,欲建百年学府。面对从政与教书的选项,陈岱孙最后接受了清华大学的聘书,也从此当了一辈子的老师。
在教书时,陈岱孙讲授的课程,有些课程都讲过几十遍,但每次重讲他都认真备课,讲义越改越厚,课前默念成熟,讲授慢条斯理,言简意赅,笔记便是一本很好的教材。
陈岱孙说自己是“骆驼”,课前喝足水,讲课从不带茶杯,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他上课从不迟到,下课则做到下课声与下课铃同响,一时传为美谈。
陈岱孙说起话来更是抑扬顿挫,他的课堂上总是挤满了学生。学生们都说,听陈岱孙先生说话,只有四个字的感受,如沐春风。
陈岱孙上课从来没有一句废话,每次讲完最后一句话,下课铃便刚好想起。如果课讲完铃未响,那一定是铃出了问题。陈岱孙对时间把控的精确成为清华的一大特色。
陈岱孙的教书生涯极有规律:每天清晨6点30分起床,梳洗完毕,整好服装,方出卧室,7点30分早点,8点开始工作,10点午餐,下午6点晚餐,夜里10点睡觉,像钟表一样准。历史人物
“我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教书“我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