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肯定秦始皇积极的一面...
- Blanche50
- 2025-03-23 18:36:43
毛泽东肯定秦始皇积极的一面,也主张为曹操平反。毛泽东认为,读史不要人家写什么你就信什么,要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毛泽东主张“要把颠倒的历史再重新颠倒过来,让人民群众占据历史的中心位置”指的就是《二十四史》。
秦始皇最受诟病的有两点,一是焚书坑儒,一是专制独裁。对这两点,毛泽东认为"当然是坏事",但也主张做些分析。他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把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给挫折了,但也不是什么书都焚,什么儒都坑,他焚的是"以古非今"的书,坑的是孟子一派的儒。秦始皇有独裁的一面,也有高度集中统一领导的一面,二者有区别又有联系,高度集中统一是统一中国取得成功的积极因素。秦始皇看准全局情况后,善于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到主攻方向上来,有很大的决心和气魄,敢于力排众议,不听那一套动摇军心的话。”关于曹操。毛泽东推动为曹操平反,也是看重他在天下割据大乱之时统一北方、改革时弊、发展生产方面的贡献。西晋陈寿《三国志》推崇曹操,明朝罗贯中《三国演义》贬损曹操。对此毛泽东多次做过分析。1958年11月20日在武汉同陶鲁笳等人谈道:“《三国志》是把曹操看作历史的正面人物来叙述的,而且说曹操是天下大乱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三国演义》把曹操写成奸臣,现在我们要给曹操翻案。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抑制豪强,实行屯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和发展,是有功的。”那么,这个"冤案"是怎样造成的呢?毛泽东认为源于封建正统观念。他在1959年2月同林克谈道:“《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不是继承司马光的传统,而是继承朱熹的传统。南宋时,异族为患,所以朱熹以蜀为正统。明朝时,北部民族经常为患,所以罗贯中也以蜀为正统。”所谓批判分析,是指不是书上写什么就信什么,要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基于这种阅读立场,毛泽东对《二十四史》所写内容,总体上表现出两个方面的强烈不满。第一个不满,是《二十四史》所写内容颠倒了历史的本来面目,把历史写成了帝王将相的历史,而真正创造历史的人民群众却失去了应有的位置。1975年他同芦获谈话时说,在《二十四史》里,人民群众的生产情形、生活情形,大多是只字不提,有的写了些,也是笼统地一笔带过,目的是谈如何加强统治的问题,有的更被歪曲地写了进去,这是最不符合历史的。毛泽东在延安时提出,要把被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让人民群众占据历史的中心位置,所针对的,就是《二十四史》这种帝王将相的历史文化观和历史叙述理念。第二个不满,是认为即使是写帝王将相,《二十四史》的许多描述也很不可靠。在1975年同芦荻的谈话中,毛泽东举了不少例子来表达此意:一部《二十四史》,写符瑞、迷信的文字,就占了不少,各朝各代的史书里都有。像《史记.高祖本纪》和《汉书.高帝纪》里,都写了刘邦斩白蛇的故事,又写了刘邦藏身的地方,上面常有云气,这一切都是骗人的鬼话。而每一部史书,都是由封建的新王朝臣子奉命修撰的,凡关系到本朝统治者不光彩的地方,自然不能写,也不敢写。如宋太祖赵匡胤本是后周的臣子,奉命北征,走到陈桥驿,竟发动兵变,篡夺了周的政权。《旧五代史》却说他黄袍加身,是受将士们"攒甲将刃"、"拥迫南行"的结果,并把这次政变解释成"知其数而顺乎人"的正义行为。同时,封建社会有一条"为尊者讳"的伦理道德标准,必是皇帝或父亲的恶行,或是隐而不书,或是把责任推给臣下或他人。譬如宋高宗和秦桧主和投降,实际上主和的责任不全在秦桧,起决定作用的是幕后的宋高宗赵构,这在《宋史.奸臣传》的《秦桧传》里,是多少有所反映的。不过毛泽东并不因自己的这两个"不满",就反对读《二十四史》。只有熟读精读,且分析批判,才能指出其颠倒历史和虚假描述的情形。
1966年8月28日,毛泽东接见当时的《人民日报》的负责人,谈到红卫兵抄家把古书都烧光了,他说:“我家里也有一部《二十四史》,帝王将相的书。不读《二十四史》,怎么知道帝王将相是坏的呢?”
1975年同芦荻的谈话中,他说得更清楚:"如果因为大半是假的就不读了,那就是形而上学。不读,靠什么来了解历史呢?反过来,一切信以为真,书上的每句话,都被当作证实的信条,那就是历史唯心论了。"《二十四史》体现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发展过程,蕴藏中国历史演变规律,包含丰富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知识、经验和智慧。毛泽东不是职业的历史学家,他读史,除个人兴趣,主要是以古鉴今,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这是他的一个长处和优势。他时常从历史中获得灵感,提出适合今日需要的对策;也从古人的失败中得出教训,以免今日重蹈覆辙。他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论,不光停留在"知其然",还力求"知其所以然",考得失,明事理,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毛泽东喜欢把《二十四史》中一些他觉得有意义的人物传记,送给其他中央领导人阅读,有乐趣共享,有史识共鉴,有经验共取,有教训共勉,也都是为了古为今用。毛泽东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古为今用的立场,撮其荤荤大者,可概括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关注古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经验。比如,他读到《史记》记载萧何曾经实行"耕三余一"的政策,就思考:"那个时候能够做到这一点,可能是因为地多人少,土地肥沃。现在我们的东北,有些地区也还可以种两三年地,多余出一年的粮食来。但是,全国现在很难做到'耕三余一',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一下。"他在《汉书》里读到汉武帝曾经沿汾河乘楼船到闻喜一带,就感慨地说:可见当时汾河水量很大,现在汾河水干了,我们愧对晋民呀!由此他赞成"引黄济汾"的工程计划。二是研究历代战局、战略、战役材料。他对史书上记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尤为感兴趣,批注最多,评论也最多。诸如《史记》所载楚汉成皋之战,《后汉书》所载刘秀指挥的昆阳之战,《三国志》所载袁曹官渡之战、曹孙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晋书》所载谢安、谢玄等人指挥的泥水之战,这些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取胜。毛泽东读之,批注有加,在论著和谈话中经常引用。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战争,也是长期处于弱势地位,这方面的历史经验格外有用。毛泽东读专业兵书并不很多,其军事知识和战略战术,既源自实践,也多从读史得来。
三是看重记叙乱世和反映人才辈出的内容。
毛泽东早年在读《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中,就表达过这种读史兴趣:"吾人览史时,恒赞叹战国之时,刘、项相争之时,汉武与匈奴竞争之时,三国竞争之时,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延安时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派到延安任联络参谋的徐复观,曾向毛泽东请教如何读历史,毛泽东的回答是:"中国史应当特别留心兴亡之际,此时容易看出问题。太平时代反不容易看出。"
新中国成立后,他对《史记》、《三国志》、《南史》、新旧《唐书》、《五代史》等批注较多,也应是这个缘由。比如,他读《旧五代史》卷26《唐书.武皇本纪》,其中说到李克用破解朱全忠合围晋阳城之危的情节,就批注说:"沙陀(少数民族的沙陀部,代指唐朝晋王李克用)最危急之秋,亦即转守为攻之会,世态每每如此,不可不察也。"乱世之际,"事态百变",总有经验可循;乱世之际,"人才辈出",更说明时势造英雄的规律。毛泽东喜欢读此类史书,说明他注重总结历史发展中的治乱规律,注重思考人才培养锻炼规律。
1969年夏夜,他在武汉读《南史.陈庆之传》,兴奋批注,"再读此传,为之神往",表达的就是这种心境旨趣。四是汲取古人积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这方面的内容,最能方便古为今用,用起来也很具体。诸如:读《史记.陈涉世家》,他认为陈胜率先起义却很快失败,原因在背故旧、用小人这"二误";读《汉书.元帝纪》,他提出汉元帝靠儒学治国,是"衰国之君";读《后汉书.陈富传》,认为陈定鼓励小偷重新做人,说明"人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改造的";读《三国志.袁绍传》,结论是袁绍多端寡要,"得计迟";读《北史.王建传》,批注王建是个庸人,"不懂政治";读《旧唐书.高祖本纪》,提出李渊"遇事无断制";读《旧唐书·李百药传》中有关李世民的内容,批注"李世民的工作方法有四";读《新唐书·姚崇传》中有关评论姚崇、宋璟两位名相的治国之策,批注"二人道同,方法有些不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读《南史.韦睿传》,批注达二十四处之多,称道韦睿领兵打仗"善守"、"将在前线"、"敢以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除了赞赏韦睿的军事才能,他更看重的是韦睿"不贪财",遇功不争,遇事敢担当,能够团结干部,善于"躬自调查研究",是一位"劳谦君子",因而"仁者必有勇"等等。结论是:"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
毛泽东说过的五句话,反映他为什么那么酷爱读《二十四史》,以及他读史的收获所在。
第一句是在1920年12月给蔡和森等人的信中说的:"读历史是智慧的事。"
第二句话是1958年1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说的:"读历史的人不等于是守旧的人。"
第三句话是1961年6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的:"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
第四句话是1964年1月会见外宾时说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善于学习历史的。"
第五句话是1964年7月会见外宾时说的:"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这五句话,亮出毛泽东的读史理念,也反映他一生的读史情状。或因太过阅读历史和熟悉传统,毛泽东有时会受到一些负面影响,对此也应当承认,不必回避。但用上面这五句话来揭示毛泽东和《二十四史》的关系,总体上是符合实际的。
在中外大政治家中,像毛泽东那样在惊涛骇浪的征途中行走一生,又在广博无垠的书海里游弋一生的人物,并不多见;像他那样不仅酷爱读书,并且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人物,更属罕见。他试图以有涯之生,尽量包容、囊括那未被掌握的知识空间。对普通读者而言,读书属于一种兴趣,或达到某种追求的一种途径;对学问家来说,读书是一种职业习惯;对毛泽东来说,读书还是一种精神存在和思想升华的必要方式,是一种生活常态,是一种历史责任。在阅读中,同古今中外的人、事、理进行"对话和交流",他觉得是很愉快的体验,能够实现求知的心理期待,得到智慧愉悦和审美满足,然后是如鱼得水,运用所学所读的东西。毛泽东的阅读史,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他的精神成长史、认识发展史、思想升华史、知识愉悦和情感表达史。他的阅读和实践,相互守望,相互印证,相互支持,因此,他的阅读史,也是他的读书生活与人生实践的关联史,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互动史。
在不同时期,因背景不同,任务不同,境遇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关注的重点不同,兴趣和精神状态不同,毛泽东重点阅读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但也不是无规可循。总体上看,其阅读都或隐或显地是为树信仰、求真知、促实践、达情意。从这几个角度来梳理毛泽东的阅读史,可以更真切地了解他在不同时期为什么读书,重点读什么书,怎样读这些书,如何运用书本知识,这样一些饶有意味的话题,进而了解他的思想探索和内心活动,以及他的某些决策的前因后果。
秦始皇最受诟病的有两点,一是焚书坑儒,一是专制独裁。对这两点,毛泽东认为"当然是坏事",但也主张做些分析。他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把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给挫折了,但也不是什么书都焚,什么儒都坑,他焚的是"以古非今"的书,坑的是孟子一派的儒。秦始皇有独裁的一面,也有高度集中统一领导的一面,二者有区别又有联系,高度集中统一是统一中国取得成功的积极因素。秦始皇看准全局情况后,善于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到主攻方向上来,有很大的决心和气魄,敢于力排众议,不听那一套动摇军心的话。”关于曹操。毛泽东推动为曹操平反,也是看重他在天下割据大乱之时统一北方、改革时弊、发展生产方面的贡献。西晋陈寿《三国志》推崇曹操,明朝罗贯中《三国演义》贬损曹操。对此毛泽东多次做过分析。1958年11月20日在武汉同陶鲁笳等人谈道:“《三国志》是把曹操看作历史的正面人物来叙述的,而且说曹操是天下大乱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三国演义》把曹操写成奸臣,现在我们要给曹操翻案。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抑制豪强,实行屯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和发展,是有功的。”那么,这个"冤案"是怎样造成的呢?毛泽东认为源于封建正统观念。他在1959年2月同林克谈道:“《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不是继承司马光的传统,而是继承朱熹的传统。南宋时,异族为患,所以朱熹以蜀为正统。明朝时,北部民族经常为患,所以罗贯中也以蜀为正统。”所谓批判分析,是指不是书上写什么就信什么,要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基于这种阅读立场,毛泽东对《二十四史》所写内容,总体上表现出两个方面的强烈不满。第一个不满,是《二十四史》所写内容颠倒了历史的本来面目,把历史写成了帝王将相的历史,而真正创造历史的人民群众却失去了应有的位置。1975年他同芦获谈话时说,在《二十四史》里,人民群众的生产情形、生活情形,大多是只字不提,有的写了些,也是笼统地一笔带过,目的是谈如何加强统治的问题,有的更被歪曲地写了进去,这是最不符合历史的。毛泽东在延安时提出,要把被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让人民群众占据历史的中心位置,所针对的,就是《二十四史》这种帝王将相的历史文化观和历史叙述理念。第二个不满,是认为即使是写帝王将相,《二十四史》的许多描述也很不可靠。在1975年同芦荻的谈话中,毛泽东举了不少例子来表达此意:一部《二十四史》,写符瑞、迷信的文字,就占了不少,各朝各代的史书里都有。像《史记.高祖本纪》和《汉书.高帝纪》里,都写了刘邦斩白蛇的故事,又写了刘邦藏身的地方,上面常有云气,这一切都是骗人的鬼话。而每一部史书,都是由封建的新王朝臣子奉命修撰的,凡关系到本朝统治者不光彩的地方,自然不能写,也不敢写。如宋太祖赵匡胤本是后周的臣子,奉命北征,走到陈桥驿,竟发动兵变,篡夺了周的政权。《旧五代史》却说他黄袍加身,是受将士们"攒甲将刃"、"拥迫南行"的结果,并把这次政变解释成"知其数而顺乎人"的正义行为。同时,封建社会有一条"为尊者讳"的伦理道德标准,必是皇帝或父亲的恶行,或是隐而不书,或是把责任推给臣下或他人。譬如宋高宗和秦桧主和投降,实际上主和的责任不全在秦桧,起决定作用的是幕后的宋高宗赵构,这在《宋史.奸臣传》的《秦桧传》里,是多少有所反映的。不过毛泽东并不因自己的这两个"不满",就反对读《二十四史》。只有熟读精读,且分析批判,才能指出其颠倒历史和虚假描述的情形。
1966年8月28日,毛泽东接见当时的《人民日报》的负责人,谈到红卫兵抄家把古书都烧光了,他说:“我家里也有一部《二十四史》,帝王将相的书。不读《二十四史》,怎么知道帝王将相是坏的呢?”
1975年同芦荻的谈话中,他说得更清楚:"如果因为大半是假的就不读了,那就是形而上学。不读,靠什么来了解历史呢?反过来,一切信以为真,书上的每句话,都被当作证实的信条,那就是历史唯心论了。"《二十四史》体现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发展过程,蕴藏中国历史演变规律,包含丰富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知识、经验和智慧。毛泽东不是职业的历史学家,他读史,除个人兴趣,主要是以古鉴今,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这是他的一个长处和优势。他时常从历史中获得灵感,提出适合今日需要的对策;也从古人的失败中得出教训,以免今日重蹈覆辙。他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论,不光停留在"知其然",还力求"知其所以然",考得失,明事理,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毛泽东喜欢把《二十四史》中一些他觉得有意义的人物传记,送给其他中央领导人阅读,有乐趣共享,有史识共鉴,有经验共取,有教训共勉,也都是为了古为今用。毛泽东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古为今用的立场,撮其荤荤大者,可概括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关注古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经验。比如,他读到《史记》记载萧何曾经实行"耕三余一"的政策,就思考:"那个时候能够做到这一点,可能是因为地多人少,土地肥沃。现在我们的东北,有些地区也还可以种两三年地,多余出一年的粮食来。但是,全国现在很难做到'耕三余一',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一下。"他在《汉书》里读到汉武帝曾经沿汾河乘楼船到闻喜一带,就感慨地说:可见当时汾河水量很大,现在汾河水干了,我们愧对晋民呀!由此他赞成"引黄济汾"的工程计划。二是研究历代战局、战略、战役材料。他对史书上记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尤为感兴趣,批注最多,评论也最多。诸如《史记》所载楚汉成皋之战,《后汉书》所载刘秀指挥的昆阳之战,《三国志》所载袁曹官渡之战、曹孙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晋书》所载谢安、谢玄等人指挥的泥水之战,这些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取胜。毛泽东读之,批注有加,在论著和谈话中经常引用。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战争,也是长期处于弱势地位,这方面的历史经验格外有用。毛泽东读专业兵书并不很多,其军事知识和战略战术,既源自实践,也多从读史得来。
三是看重记叙乱世和反映人才辈出的内容。
毛泽东早年在读《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中,就表达过这种读史兴趣:"吾人览史时,恒赞叹战国之时,刘、项相争之时,汉武与匈奴竞争之时,三国竞争之时,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延安时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派到延安任联络参谋的徐复观,曾向毛泽东请教如何读历史,毛泽东的回答是:"中国史应当特别留心兴亡之际,此时容易看出问题。太平时代反不容易看出。"
新中国成立后,他对《史记》、《三国志》、《南史》、新旧《唐书》、《五代史》等批注较多,也应是这个缘由。比如,他读《旧五代史》卷26《唐书.武皇本纪》,其中说到李克用破解朱全忠合围晋阳城之危的情节,就批注说:"沙陀(少数民族的沙陀部,代指唐朝晋王李克用)最危急之秋,亦即转守为攻之会,世态每每如此,不可不察也。"乱世之际,"事态百变",总有经验可循;乱世之际,"人才辈出",更说明时势造英雄的规律。毛泽东喜欢读此类史书,说明他注重总结历史发展中的治乱规律,注重思考人才培养锻炼规律。
1969年夏夜,他在武汉读《南史.陈庆之传》,兴奋批注,"再读此传,为之神往",表达的就是这种心境旨趣。四是汲取古人积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这方面的内容,最能方便古为今用,用起来也很具体。诸如:读《史记.陈涉世家》,他认为陈胜率先起义却很快失败,原因在背故旧、用小人这"二误";读《汉书.元帝纪》,他提出汉元帝靠儒学治国,是"衰国之君";读《后汉书.陈富传》,认为陈定鼓励小偷重新做人,说明"人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改造的";读《三国志.袁绍传》,结论是袁绍多端寡要,"得计迟";读《北史.王建传》,批注王建是个庸人,"不懂政治";读《旧唐书.高祖本纪》,提出李渊"遇事无断制";读《旧唐书·李百药传》中有关李世民的内容,批注"李世民的工作方法有四";读《新唐书·姚崇传》中有关评论姚崇、宋璟两位名相的治国之策,批注"二人道同,方法有些不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读《南史.韦睿传》,批注达二十四处之多,称道韦睿领兵打仗"善守"、"将在前线"、"敢以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除了赞赏韦睿的军事才能,他更看重的是韦睿"不贪财",遇功不争,遇事敢担当,能够团结干部,善于"躬自调查研究",是一位"劳谦君子",因而"仁者必有勇"等等。结论是:"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
毛泽东说过的五句话,反映他为什么那么酷爱读《二十四史》,以及他读史的收获所在。
第一句是在1920年12月给蔡和森等人的信中说的:"读历史是智慧的事。"
第二句话是1958年1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说的:"读历史的人不等于是守旧的人。"
第三句话是1961年6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的:"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
第四句话是1964年1月会见外宾时说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善于学习历史的。"
第五句话是1964年7月会见外宾时说的:"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这五句话,亮出毛泽东的读史理念,也反映他一生的读史情状。或因太过阅读历史和熟悉传统,毛泽东有时会受到一些负面影响,对此也应当承认,不必回避。但用上面这五句话来揭示毛泽东和《二十四史》的关系,总体上是符合实际的。
在中外大政治家中,像毛泽东那样在惊涛骇浪的征途中行走一生,又在广博无垠的书海里游弋一生的人物,并不多见;像他那样不仅酷爱读书,并且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人物,更属罕见。他试图以有涯之生,尽量包容、囊括那未被掌握的知识空间。对普通读者而言,读书属于一种兴趣,或达到某种追求的一种途径;对学问家来说,读书是一种职业习惯;对毛泽东来说,读书还是一种精神存在和思想升华的必要方式,是一种生活常态,是一种历史责任。在阅读中,同古今中外的人、事、理进行"对话和交流",他觉得是很愉快的体验,能够实现求知的心理期待,得到智慧愉悦和审美满足,然后是如鱼得水,运用所学所读的东西。毛泽东的阅读史,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他的精神成长史、认识发展史、思想升华史、知识愉悦和情感表达史。他的阅读和实践,相互守望,相互印证,相互支持,因此,他的阅读史,也是他的读书生活与人生实践的关联史,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互动史。
在不同时期,因背景不同,任务不同,境遇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关注的重点不同,兴趣和精神状态不同,毛泽东重点阅读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但也不是无规可循。总体上看,其阅读都或隐或显地是为树信仰、求真知、促实践、达情意。从这几个角度来梳理毛泽东的阅读史,可以更真切地了解他在不同时期为什么读书,重点读什么书,怎样读这些书,如何运用书本知识,这样一些饶有意味的话题,进而了解他的思想探索和内心活动,以及他的某些决策的前因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