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南亚 | 为挑战中国...

  • 南亚研究通讯
  • 2024-11-28 23:18:01
夜读南亚 | 为挑战中国,印度需要向工厂让路

《华尔街日报》11月23日发表题为《为挑战中国,印度需要向工厂让路》的社论认为,劳工法规严苛、用工成本较高、政府贸易政策限制、劳资矛盾等问题导致印长期未能有效推动制造业发展,尤其是成衣出口行业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莫迪政府若想实现印取代中国制造业的梦想,需从根本上转变制造业政策。

制造业对印实现经济强国的梦想至关重要,印制造业发展远未达预期。印未能抓住特朗普第一任期对华加征关税的机遇促进本国制造业发展,尤其是成衣出口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成熟纺织工艺、充足劳动力优势的印成衣业过去十年出口下降逾11%,2023年出口额仅为150亿美元($15 billion)。同期,孟加拉国、越南服装出口却分别增长至380亿美元($38 billion)、300亿美元($30 billion)。分析人士指出,印几乎未解决阻滞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发展的障碍,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是中韩等国实现经济增长的根本驱动力。

对比孟加拉国等国,印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发展有四大障碍:一是印劳工法规及其监管过于严苛。孟简化企业扩张的审批流程,将部分监管职能移交至行业协会,便利工厂扩大规模。反观印度,印服装工厂若雇佣超过100名工人,必须获政府批准才能解雇员工,同时还需满足额外的劳工要求,如设立托儿所、提交加班记录等。这一方面导致工厂需投入时间、人力、金钱完善基建、应对合规问题,另一方面迫使许多印制造商只能做小规模运营,以避免扩大规模进而加大监管负担。

二是印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具体而言,一是印工人工资比孟高约45%。二是企业需在管理人员方面加大投入,进一步推高人力资源成本。三是印部分邦禁止女性在晚上七点后继续工作,限制生产效率。与印相比,孟大型服装工厂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存储运输要求显著提升效率。孟凭借工厂规模优势,在更短时间内以更低成本完成订单,这进一步加强其国际竞争力。数据显示,孟近60%的工厂雇佣3000名以上员工,孟加工厂生产、运输一份订单需两至三周,而印工厂所需时间是孟两倍。

三是莫迪政府贸易政策的限制推高制造业企业成本。印未能与部分国家签署自贸协定大幅拉低印服装在全球市场的价格竞争力。与印相比,孟成衣出口享受免税进入欧美市场的优势。此外,聚焦国内市场的印本土零售商、制造商将生产采购转移至孟,促使印服装进口大幅增长。

四是印工会力量进一步提升工厂主经营难度。一方面,印工会通过游行等手段施压政府,反对政府实施提高工厂生产效率的政策。2024年,印工会组织游行,要求莫迪政府废除“允许300人以下企业在未经政府许可的情况下解雇工人”等劳动法条例。另一方面,印工会积极支持工人罢工以争取改善工资待遇。例如,2023年印南部一家三星工厂因罢工停工超一个月,富士康、纬创等其他外企也曾遭遇罢工问题。

印制造业障碍不仅限于服装行业,家具、鞋类等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也举步维艰。印若希望挑战中国并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据更大份额,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政策态度——大力简化监管、优化劳工政策、创造更友好的营商环境。海外新鲜事 微博新知 南亚
夜读南亚 | 为挑战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