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能让中俄领先?美国如梦初醒,一大批“超级导弹”集体上马

马妍  马妍     2021-04-15      0

首页 > 军事

​​根据美国空军官方消息,4月6日,美国空军第419测试联队的1架B-52H型战略轰炸机按照预定计划,携带一枚AGM-183A"空射快速响应武器"飞赴加利福尼亚州沿海实施首枚遥测弹试射任务。但由于"未知因素",AGM-183A的第一枚遥测弹在操纵人员给出发射指令后、并未成功点火离架,而是继续呆在B-52H的导发架上稳如泰山,在连续尝试失败后,B-52H只好带着这枚AGM-183A型高超音速飞行器返回了爱德华兹空军基地。

据事后美军发表的声明宣称,这次发射的结果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将立即对这枚AGM-183A型导弹进行重新测试和检查,争取在一个月内完成检修并实施第二次试射,这也意味着,美国空军对"首型"空射高超音速飞行器实施的"首次"试射任务,已经以失败告终。

当然了,在笔者看来,美军在这型"空射快速响应武器"(ARRW)测试与列装工作中遭遇到的小小挫折,并不足以说明什么问题:毕竟从纵向对比的角度来看,美军在历史上的高超音速飞行器工程验证、研发项目上遭遇挫折,这也不是第一次了,甚至在去年实施的两次技术验证测试中,参与测试的B-52H型战略轰炸机也连续出现了好几次给出发射信号后导弹无法离架的问题,直让人怀疑是不是飞机有问题而不是导弹有问题;而从横向对比的角度来看,其它主要军事强国在测试自己的HGV、HCM的时候,也先后出现过诸如遥测信号丢失、导弹飞行过程中失稳等问题,比如俄国海军的3M22"锆石"型高超音速导弹,也是经历了多次试射失败、试射"部分成功"后才最终完成测试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笔者觉得大家也没有必要对美国空军测试AGM-183A时遭遇到的这一"小小挫折"过于幸灾乐祸,但是,这AGM-183A的试射失败让美军本来时间就已经非常紧张、诸多项目都在超期拖延的高超音速武器研发计划时间表再度推迟、算是让美军再度"雪上加霜",这当然也是事实。

那么,美军目前到底在推进多少高超音速武器研发项目、每一个项目的进展又到底如何、未来可能的部署与运用模式是什么呢?笔者认为,美军的高超音速飞行器项目从总体的技术路线上,与中、俄两国没有本质区别,都是采用了"两个技术路线",但在具体的研发计划上则要具体分析。

先说"两个技术路线"好了,以俄国军队的高超音速飞行器研发计划来看,从一开始就分为"助推-滑翔"式高超音速飞行器(HGV)和"吸气-巡航"式高超音速飞行器(HCM)。前者一般是以一枚火箭发动机的弹道导弹作为助推器,将高超音速滑翔体带到超高空后有一个头体分离、滑翔体"下压"的动作,转入高超音速滑翔阶段,滑翔体本身不具备自主动力性能。主要的代表型号包括由米格-31K型拦截机携带的X-47M"匕首"空射高超音速飞行器(该弹头体不分离)、由UR-100PUM2"三棱刺"洲际导弹携带的"先锋"高超音速飞行器等,我军装备的DF-17也是这种类型的HGV;而后者则同样是以一枚火箭发动机的弹道导弹作为助推器,但是,助推器的作用主要是将弹体加速到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启动速度,将导弹加速到4倍音速左右后头体分离、高超音速滑翔体启动超燃冲压发动机进行临近空间高超音速巡航。由于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技术要求异常复杂,目前真正实用的型号按照俄军的自称、只有俄罗斯海军的3M22"锆石"反舰导弹,但并没有一张能够信服的照片流出。

在技术路线上,美军的高超音速飞行器研发项目当然也不例外,同样采取了这"两个技术路线":在"吸气-巡航"式高超音速飞行器上,目前美军由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和美国空军共同推进HAWC计划,也就是所谓的"高超音速喷气式武器",计划可能充分利用了DARPA先前搞的X-51A"驭波者"高超音速飞行器演示验证项目成果,但该计划从2019年启动至今成果不多,在2020年组织的两次试射也都以失败告终,目前并未进入型号研发阶段,自然也没有真正成为工程研制型号的武器原型机出现。

相比于技术难度极高、工程实现困难、目前各主要军事强国都在全力攻克技术难关的HCM,HGV也就是"助推-滑翔"高超音速飞行器是目前美军的研发重点,也是美军目前在高超音速飞行器领域项目最多、成果最大、最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实际运用的高超音速飞行器类型。目前从总体计划上来看,美军的HGV已经包括了ARRW、C-HGB、op-Fires三个项目,其中ARRW是空军主导的空射武器项目、op-Fires是陆军主导的陆基武器项目、C-HGB则是三军联合火力项目并包括有起码两个子型号。

先说这次刚刚试射失败的ARRW好了,根据目前已经披露的信息,应该是2014年由DAPRA和美国空军联合要求的TBG(战术滑翔)项目的成果之一,该系统当时分别赋予了两个主要承包商,一个是雷神,一个则是洛马,两大厂家分别提出各自的方案。但在2015年左右,美国空军就已经确定由洛马担任系统主承包商,但战斗部的合同则被交给了ATK(轨道科学公司),随后又由诺格公司负责。按照美国空军的想法,一开始准备让洛马在2020年前拿出成品、甚至在2022年前就完成试验并开始IOC,但到了后来似乎脑子清醒了一些,改到了2025年IOC,照目前这个试射出师不利的情况,估计还要拖。

但是,即使ARRW能在2025年按照计划实现IOC,它的战术性能也够一言难尽的:其实ARRW的总体设计还算不错,根据美军的说法该弹发射质量不超过7000磅,可以由F-15EX型战斗机、B-52H和B-1B型战略轰炸机等携带,末端冲刺速度在8到10mach左右,实战射程在1000英里以上。这些数据和俄军的"匕首"相比并不难看,部分性能上甚至还有优势,但是ARRW的战斗部就非常一言难尽了,从公开的设计方案显示,该弹的战斗部采用了一个头体可分离的乘波滑翔体战斗部,必须首先分离整流罩、才能释放战斗部,这一设计浪费了大量的弹体头部可用空间,也直接导致ARRW的战斗部质量仅有22千克。尽管据说负责战斗部的诺格公司在这款"杀伤力增强弹药"(LEO)战斗部上用上了最先进的3D打印装药技术,加上高能猛炸药将战斗部杀伤力做到了和一枚227千克航弹相当的水平(吹牛的面大),但即使如此,ARRW的实际毁伤效果也蛮难看的,基本上是现有高超音速飞行器型号垫底。

其次是美国陆军主导的op-Fires(任务火力)项目,该项目的技术来源目前不清楚,但有一定的概率是ARRW的陆基"复用型"的成果,往前上溯技术来源则还能上溯到TBG上去。该系统由DARPA和洛马公司联合主导,启动的时间估计和ARRW差不多,一开始同样要求在2021年底完成首次试射、并在2025年实现IOC;而从技战术性能上,估计op-Fires的一级火箭发动机和ARRW有所不同,可能直接使用了原先预备给KEI拦截弹使用的34英寸火箭发动机,这也导致了op-Fires起飞重量将比ARRW大上不少;当然了,由于一个是空射、一个是准备放在M977型HEMTT高机动发射车上发射的,故而op-Fires增加的火箭发动机装药量也只能确保它和ARRW达到相同的速度增量、也就是在主要的射程和滑翔速度上基本相同。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有消息似乎指出,op-Fires项目作为一个算是"空改地"的项目,因为同样受制于它那个倒霉的22千克战斗部,已经被美国陆军放弃。在放弃op-Fires之后,美国陆军的研发重点将全部集中到C-HGB的陆军版本LRHW上,关于这一趋势,值得我们继续跟进。

最后则是美国的三军联合火力项目C-HGB( Common-Hypersonic Glide Body),该项目的技术来源比较明确,是2011年美军DARPA主导的"先进高超音速滑翔器"(AHW)的复用成果,该项目同样由洛马主导。值得注意的是,C-HGB尽管一开始只有美国陆军一个"东家",但实际上是一个三军通用项目,目前除了陆军的型号LRHW,还有海军型号CPS,当然空军的型号还没有出现,根据洛马公司的计划,C-HGB的陆军型LRHW在去年3月份进行了滑翔体的测试,但全弹系统测试准备在今年10月份左右完成;海军型CPS的测试还没有时间表,估计将推迟到2023年左右实施,至于空军型就更没准了。在完成测试后,LRHW预定实现IOC的年份同样是在2025年以前,至于CPS可能还要更晚一些,与作为它载艇的"弗吉尼亚"BlockV型SSGN的建造保持一致。

而从性能上来说,C-HGB的两个型号主打的技战术性能可以用四个字来加以形容:成熟可靠。根据目前已经披露的消息,LRHW的助推段直接使用了KEI拦截弹的34英寸弹体,但装药量要远远超过op-Fires,从而能够带来更大的速度增量和射程;而在弹头设计上,LRHW的弹头则使用了性能更为成熟的双锥体滑翔弹头,当然双锥体弹头的升阻比性能和乘波体相比要差一代,但好在成熟可靠能够快速形成战斗力、且弹头体积较大不至于只能塞一个22公斤重的战斗部进去;最后从战术性能上,估计LRHW和CPS的第一阶段射程均可以达到1500英里以上,也就是2500公里以上,末端滑翔速度在8到10mach之间,其陆基型号同样由HEMTT高机动发射车携带,海基型号则准备装在"弗吉尼亚"级里面的那个VPM发射单元里。从目前的情况看,C-HGB是美国高超音速武器项目中成熟度最高、最容易实现、性能也最有威胁的项目,尤其是在它由"弗吉尼亚"级携带、或者可能被部署到东亚岛屿上的情况下,可能会对中国的陆地纵深目标形成巨大的威胁。

总而言之,尽管相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美军的高超音速武器项目进展慢、先进性不足、幺蛾子更是不少,但好在人家钱多底子厚,故而真要下定决心去补高超音速飞行器的课,还是能补回来不少的。这对于咱们来说,也意味着,太平洋两岸的高超音速武器竞赛,已经拉开了帷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