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隔离、信任与未来》18:核武器为何会终结大国间战争?

新窑湾1  新窑湾1     2021-05-04      0

首页 > 军事

​​

profile-avatarprofile-avatar


常思勇 (公众号:感悟常识 ) 今天

核武器对战争的重新定义


核武器诞生于“二战”末期,这是人类武器史上一次质的变化,它是一种终结了核大国间的战争的武器。


这背后的逻辑在于,核大国间的战争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不追求彻底灭掉对方,只追求有限目标,而追求有限目标所使用的必须是破坏力可控的有限武力,以便为政治谈判留下空间。要使战争作为政治谈判的筹码,其前提是,我拥有强大的力量,你也清楚地知道我有这种强大的力量,而我究竟会如何使用这种力量,取决于你会在谈判桌上如何让步。


然而,核武器的破坏力是不可控的,这就意味着无法根据谈判桌上较量的情况,来成比例地使用武力。在这种情况下,战争也就变得没有意义。


另一种可能性是追求彻底灭掉对方。这就要求一方必须能够通过一次闪电攻击彻底歼灭对方,否则只要对方还有能力进行核报复,自己便无法承受。各个核大国都迅速发现了这个逻辑,于是就形成了核武器上的军备竞赛,核大国都要确保自己在遭受攻击后仍然有毁灭性的二次打击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战争已经是彻底取消生存,战争也就变得更加没有意义。


既然核大战取消了战争的意义,那如果核大国之间只进行常规战争又会如何呢?也不行。常规战争中会有吃亏的一方,谁也无法担保吃亏的一方不会在各种内外压力之下杀红了眼,把常规战争上升到核战争。一旦上升到核战争,那之前的常规战争所追求的各种政治目标也就都泡汤了,常规战争也就变得没有意义了。


所以,核武器因其超强的破坏力,反而终结了核大国间的战争。


此外,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印两国在边界地带发生冲突时,居然是使用冷兵器进行的。初看上去这种打法很匪夷所思,细想一下就知道,这是两个核大国之间的一种默契。


事实上,在核武器出现之后,基本上都是没有核武器的小国之间发生常规战争。那大国都在干什么呢?很简单,操纵小国作为其代理人,替自己在某些热点地区打仗。最起码就冷战期间而言,我们看到的结果是如此。


基辛格关于核威慑的经典结论


对核大国来说,核武器不是拿来用的,是拿来看的,有了它就有了谈判筹码。但是使用这个谈判筹码的关键就在于,核大国只能威胁说要使用它,但不应该真的使用它。一旦真的使用,筹码反倒没有价值了。


基辛格对核威慑战略的研究堪称经典。他提出了(核)威慑所必备的三要素:实力、使用实力的决心,以及对手能够意识到你的实力和决心。这三点缺一不可。


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在于,在核武器时代,大国间不应有核战争,只应有核战略。战略的基本逻辑是,威胁说要使用核武器,并且要确保大规模报复的有效性,同时让对方明确认知到这一点,这样威慑的有效性就达成了,剩下的就是外交谈判的事情。在这个意义上,核武器的储备只要“够用”就行了。“够用”的标准是,确保自己在遭受对手的一次核攻击之后,仍然拥有做出大规模报复的能力。


基辛格对此也提出过两个基本原则,以遏制对手先发制人的攻击:(1)避免采取易于被别人误解为突然袭击的前奏的措施,不管这些措施的原本意图为何;(2)自己一方的报复力量必须得到周密的保护,对方即使感觉到被威胁,也不能通过先下手攻击使自己的地位得到很大的改善。


超出“够用”的量的核武器,则没有太多拥有的必要,因为核武器的保养费用是非常高的,完全没必要在足够让对方死一次的情况下,持续花大钱以确保对方能死十次。


那么反问一下,是不是索性废除所有核武器,人类就会更好、更太平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只要废除了核武器,大国之间的常规战争就会重新成为可能,人类并不会更太平,反倒会有更多的硝烟。而即便真的废除了核武器,也无法废除人类生产核武器的知识,常规战争中随时可能会有一方重新生产核武器,人类就会重新进入核时代。​​​​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