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与美苏比肩的中国战略轰炸机?性能卓越,可深入苏联腹地轰炸

毅品文  毅品文     2021-05-04      0

首页 > 军事

​​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文团队阿喀琉斯,无授权禁转

  


  上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因为1969年末爆发了珍宝岛事件转为了敌对关系。从此苏联在远东边境屯兵百万,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国防压力,其中为抵御苏联庞大的装甲集群,我国急需一款可以深入的苏联腹地,对部队集结地进行打击的战略轰炸机。从而赢得国内的战略缓冲时间。

  


  ▲轰-6甲在1967年6月17日执行了中国第一次空投氢弹试爆

  但此时此刻手上仅有的轰-6因为航程问题显然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对轰-6的一系列改进方案也在这个时候被提上了日程。

  在1970年末,西飞工业集团的研究团队提出了改进的第一种原始方案-轰-6I

  


  ▲上图为西飞的轰-6I方案,这个设计方案主要是将轰6的机体在原基础上进行放大,然后使用4台购买英国“三叉戟”2E型民用航空机顺带引进的“斯贝”512-5W涡扇发动机作为动力。

  由于发动机是现成的,加上改进幅度并不大,轰-6I在1978年首飞成功,在测试中各项数据相比老版的轰-6有了巨大的提高,其中作战半径提升到40%,作战半径从3600公里提升到5000公里,航程也由5760公里增加到8060公里。性能上本质的提高使轰-6I完全可以胜任深入苏联进行攻击的任务。

  


  ▲正在进行试飞的轰-6I,由于英国发动机的来源难以保证,轰6I在改装1架后,便停止了后续的研发

  由于轰-6I的研制成功,研制团队决定在轰-6I 的基础上对航电和机身进行进一步优化,开发出新机型轰-8。

  


  ▲上图为轰-8两种的方案,第一种方案仍然是4台发动机。第二种方案备用方案,为6台发动机。假如研制成功的话,备用方案从性能上讲其实是可以比肩美军的B-52战略轰炸机的。

  在提出轰-8的研制方案后,航空部向研发团队下达命令,争取在1973年出现样机,1974年开始批量生产装备部队。

  但是此时研发团队不光要兼顾运-8还要对轰-6I进行改进,这导致轰-8项目进展极度缓慢。

  


  ▲轰-8轰炸机的CG模型模拟,轰-8在后期研制因为中美蜜月期的到来,改用了美国的JT-3D 涡扇发动机

  1974年受政治影响的原因,军委领导团体被大幅度的换血,新的领导层决定终止轰-8的研制任务。即“缓办运轰,集中力量先搞708“(708即我国国产大型客机项目运-10)。

  因为这道指示,轰- 8的研制任务被永远画上了句号。在1978年首飞成功的轰-6I也仅经历了在第一阶段的25小时试飞时间后,被彻底停止飞行。

  但最为遗憾的则是,放弃轰-8倾尽全部资源研制的运-10也因为外国对我国的长期技术封锁,导致我国的航空技术长期处于闭门造车的阶段。

  制造出来的运-10首先因为国产涡轮-8发动机的技术难关难以攻克,加上飞机整体技术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仅制造两架原型机便匆匆放弃,非常可惜。

  


  ▲运-10的研制虽然失败了,但是为我国研制大飞机打下了基础

  但其实细看轰-8和运-10这两款大飞机的失败,若抛开政策调整上的失误,细看其都是航空基础技术落后导致的,拿轰-8来讲无论是最开始使用的英国512-5W涡扇发动机还是后来改用美国的JT-3D 涡扇发动机都是从国外进口的。

  后来都知道,我国和西方国家关系的蜜月期结束之后。这些发动机的零配件供应以及继续引进都是一个问题。 而运-10被放弃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涡轮-8发动机进展缓慢。

  不过在80年代以后,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总体平和。苏联也不再是我国的威胁,研制远程战略轰炸机并非是急切需要。

  


  同时轰-8项目虽然中途停止,但也积累了足够的涡扇改装经验,这些经验被迅速使用到了现役的轰-6K上,现阶段的轰-6K装备了俄制的D30-KP-2涡扇发动机改进的国产涡扇18发动机。使得轰-6K的航程超过8000公里,其主要数据也都已超过当年轰-8的六发方案。

  轰-8战略轰炸机研制的失败虽然很遗憾,但要联系到我国所处的特定年代以及固有的工业基础落后的事实。这些原因都是无法回避的。大家有什么有趣见解,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