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海生 ▏东西南北一家兵

涛哥talk  涛哥talk     2021-05-07      0

首页 > 军事

军人和亲人
毛海生

军旅文苑


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我看到了宁波晚报上刊登了一则征文:我的亲人是军人。这个征文的名字取得好!引起了我这个曾经的军人及对同样是军人的亲人们的往事回忆和怀念。

我是一名老军人的后代,于1974年参加人民海军。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经父亲老战友介绍,我认识了同样父亲是军人的——海军驻甬部队某医院的女军医——我后来的妻子。

我们虽都是军人,但工作性质完全不一样。我在舰艇部队工作,以舰艇为家、以大海为伴是我生活的主色调和特点。而她在驻军医院工作,抢救伤病员、救死扶伤、下部队巡回医疗是她的生活主旋律。那时,我们见面的机会很少,主要是通过书信往来加深了解、建立感情。

通过一年多的鸿雁传书,我们终于建立了双军人的小家庭。从此,我们的肩膀上同时担起了两副责任:军人和亲人。

在我们建立起军人小家庭的同时,婚姻关系又把我们和另一个同样家人是军人的家庭联在了一起,组合成了一个包含有陆军、海军、海军航空兵的军人大家庭。

我岳父家共有四个子女,这四个子女分别于1969年和1970年参军,光荣地穿上了海军和陆军军装,分撒在保卫祖国东西南北的阵地上,履行着一兵一卒的神圣义务。 

妻姐于1970年在东北黑龙江入伍,后在宁波陆军某医院工作。妻姐于1979年2月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在战场上她奋不顾身抢救伤员,多次冲上正在与敌军交火的一线阵地,将负伤的战友运下来。还多次在前线将牺牲战友遗体背回野战医疗所。妻姐的部队在反击战结束后仍然在西南边陲驻守了好长一段时间。

这是我家亲人中驻守祖国南疆边防线上的一位军人。 

妻姐的爱人是我人民海军第一代导弹快艇的导弹发射长。在长期的实际工作中,他掌握和积累了大量舰对舰导弹发射工作原理经验,为他后来参加新型舰对舰导弹研制开发打下扎实的基础。

妻姐的爱人长期驻守在祖国的东南沿海。 

大舅哥,1969年入伍至南京军区某部,是南京军区水兵训练团的一名通信教官。他的职责就是为身着陆军服的“水兵”培训舰艇通信人才。他在这个军事技能教育岗位上辛勤耕耘了20余年,培养了无数优秀的通信技术专家。为保障陆军舰艇安全航行及各项战备执勤任务顺利完成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舅哥驻守在万里长江的安徽段。 

大舅哥的妻子也是一位身着草绿色军装的医务工作者,在陆军某医院工作。为了支持大舅哥的军事技能教育工作,她也作出许多牺牲和付出。 

小舅哥,1970年入伍至青岛海军北海舰队某部成为一名水兵。小舅哥的舰艇时常担任护航护渔及巡逻警戒任务。小舅哥的航迹遍布祖国的黄海和渤海海域。

小舅哥驻守在祖国海岸线的北部。 

小舅哥的妻子也是一位1970年入伍的身着军装的军队医院医务工作者。小舅哥他们夫妻二人也是一南一北为保卫祖国安全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我的妻子,家里四个子女中的老幺,也是最受父母和哥姐宠爱的小女儿和小妹妹。她也是在1970年与父母强烈“抗争”下才与哥哥姐姐一起参军的。

参军后,她坚决拒绝留在父母身边工作、留在大医院工作、留在大机关工作。坚决要求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战斗部队去。最后,她被分配到驻台州路桥的海军航空兵某师场站卫生所工作。

我的妻子是当年那批兵中年纪最小的一个,还未满14周岁。那时她年纪虽小,但也是战斗部队的一个兵。妻子说过,你只要穿上军装,你就是战士,你就是个兵。有时她在外场值班遇到危重病号,她都会用瘦弱的身躯将飞行员从停机坪背到救护车上,等伤病员走了,她却累倒在岗位上。

我的妻子驻守在祖国大陆海岸线的最东端。 

这就是我的家庭。他们既是我的亲人,又是战友,穿着不同颜色的军装,分布在祖国的东南西北,战斗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履行着军人神圣职责,为保卫祖国和平安全贡献着自己的热血和力量。

从我们的父辈到我们这一辈,我们的青春芳华绽放得无比绚丽多彩。

在我十三位亲人中,十一位是军人,其中父亲,岳父,岳母服役时间都超过40年,都是职业军人。而另外两位亲人也在军队系统工作,他们是不穿军装的军人,为部队建设辛勤服务着。在我们这一辈的军人之中,我们的青春都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我们在部队的服役时间都在二三十年。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时青春吐芳华。世上有朵英雄的花,那是青春放光华。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