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24与前线轰炸(歼击轰炸)航空兵战术

Miscella  Miscella     2021-12-09      0

首页 > 军事

​​歼击轰炸航空兵概况

冷战期间歼击轰炸航空兵是前线航空兵的主要多用途手段,用于摧毁战术和战役纵深内的地面(海上)目标以及敌人的航空兵器,包括固定翼飞机、直升机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也可以执行空中侦察和空中布雷任务。歼击轰炸航空兵的首要目标有:导弹核兵器分队、战术航空兵机场、地面指挥中心。这些目标分布在前线炮兵火力无法覆盖的后方区域,如以常规兵器予以杀伤歼击轰炸航空兵突击将是主要的作战手段。对空作战中歼击轰炸航空兵可以抗击敌战术航空兵的密集空袭,或在敌战斗机对歼击轰炸航空兵编队攻击时,必要时与之展开空战。歼击轰炸航空兵执行战斗任务时根据需要顺带进行空中侦察,或单独进行侦察任务飞行,相比地面侦察部队、卫星侦察等手段,歼击轰炸航空兵具有获得敌情快、时效性强、准确程度高的优点。前线轰炸航空兵任务类型、基本战术与歼击轰炸航空兵类似,但轻型轰炸机(SU-24在国内也被称为战斗轰炸机,俄文资料一般定义为前线轻型轰炸机)航电系统更加完善、航程更远、载弹量更大,全天候活动范围覆盖战役纵深,这是歼击轰炸航空、强击航空兵做不到的。

苏联歼击轰炸航空兵建立于1957年,以原来的强击航空兵为基础(同时取消被认为“不合时宜”的强击航空兵,70年代又重建),遂行原来属于强击航空兵的作战任务。二战期间以伊尔-2为代表的强击航空兵取得了丰硕的战果,战后导弹技术和无线电电子技术快速发展,高科技作战手段日新月异,战术和战役纵深内出现大量重要的小型活动目标:战役战术导弹分队、机动雷达站、机动指挥所、机动防空导弹兵、陆军航空兵直升机分队。五六十年代前线地面部队火器对这些目标杀伤效果很差,原因有:活动目标坐标无法准确快速的予以确定,炮兵系统射程近往往无法覆盖目标,战役战术导弹偏差大射击小型活动目标需消耗大量的导弹效费比欠佳。实践表明,为了消灭这些小型活动目标和克服敌人强有力的防空体系,装备多种空-地、空-空武器的歼击轰炸航空兵是不可替代的。苏联战后第1代歼击轰炸机由前线航空兵的MIG-15、MIG-17歼击机兼任,用来摧毁地面目标。虽然这两种机型并非专门的歼击轰炸机,但相比二战时期的强击机,仍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在昼间简单和复杂以及夜间简单气候条件下距离前线120-150公里打击敌战役战术导弹,破坏战术航空兵机场,摧毁地面核轰炸机。而二战强击机主要在昼间简单气候条件下距前线10-15公里纵深内活动。1962年第2代歼击轰炸机SU-7B服役,它装备上仰轰炸瞄准具、雷达测距器、射击瞄准具,能利用上仰投弹方式投掷核炸弹,500KG级常规炸弹挂载量达到4枚,是苏联第一种具备较强作战能力的超音速歼击轰炸机。第3代歼击轰炸机SU-17、MIG-27于70年代服役,可制导航空兵器的的装备使歼击机轰炸机攻击范围扩大,投弹精度大幅度提高,降低了对保障编队的依赖。这一时期的歼击轰炸机机载设备与西方同类飞机仍有不小的差距,具体表现为:导航精度不高,SU-17综合导航系统没有信标台校正的情况下飞行200公里导航误差近30公里,领航仍依赖目视检查预先确认的地标;没有机载雷达火控系统,多数情况下仍然靠目视搜索攻击,能见度低的情况下发现小型目标较为困难;缺乏完善的机载电子战设备,突破敌防空网时对电子保障飞机依赖性高,飞机自卫能力较差;没有地形回避/地形跟踪设备,低空突防能力弱,仅靠雷达高度表无法在夜间安全的低空飞行。这些因素导致歼击轰炸机只能在歼击航空兵、前线电子战飞行大队的掩护下距前线200公里左右的纵深内作战,无法对更大纵深的重要目标如潘兴-2导弹分队、预备队集结地、大型地面雷达站实施有效突击。

研发历程

在SU-7B服役之前,前线航空兵主要战役纵深突击力量仍然是轰炸航空兵,方面军空军集团军一般编有1个轰炸航空兵师,下辖1-2个轰炸航空兵团。50年代前线轰炸航空兵主要技术兵器是IL-28亚音速轻型轰炸机,它可以遂行核轰炸任务,载弹量相对较大,尤其是作战半径延伸到距前线450-500公里的战役纵深,几乎是当时歼击轰炸机的两倍。它还是前线轰炸航空兵里第一个装备轰炸雷达的轻型轰炸机,可以全天候进行仪表飞行和盲目轰炸。1953年3月9日阴云低垂、雨雪纷飞,只有IL-28允许起飞并低空通过红场,1956年后借助轰炸雷达开始进行低空和超低空突击训练。当然IL-28并不是一种跟得上时代步伐的轻型轰炸机,前线轰炸航空兵主要装备已经落后于世界潮流。苏联高层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很多人对是否继续发展超音速前线轰炸机抱有疑虑,再加上富有经验的图波列夫设计局、伊留申设计局退出设计工作,前线航空兵只能把希望寄托于雅克设计局的YAK-28轻型轰炸机。尽管YAK-28在试飞中暴露出种种问题,方方面面都不能令人满意,前线航空兵仍不得不接受现实,因为当时没有别的选择(雅克设计局的前线航空兵之路也就此结束)。批生产飞机YAK-28B内油航程接近2000KM,极限载弹量达到3吨并可挂载核武器,籍由双人机组、较完善的导航设备和轰炸雷达修正飞机坐标,复杂气象条件下能对纵深数百公里的工业中心、港口等面状目标实施常规或核轰炸。但是武器挂载单一、轰炸精度低、搜索打击点目标乏力,飞行高度速度范围不足、机动过载偏低,需要条件较好的混凝土跑道机场满足起降要求,这一系列缺点决定YAK-28只是一种核战争背景下的轻型超音速轰炸机。

六十年代初美国提出TFX计划,战术轰炸机低空高速突防的概念正式登上舞台,苏联立即跟进于1965年决定由苏霍伊设计局研制一种具备高载弹量、大航程、超音速前线轻型轰炸机,采用基于数字计算机的综合导航瞄准系统全天候摧毁各种类型的地面目标,电子防御系统干扰敌人的雷达、通信系统帮助飞机顺利突防,综合自动化飞行控制系统保证飞机24小时进行超低空地形跟踪飞行,气动布局应该具有良好的低空飞行稳定性,起降特性应适应跑道长度有限的前线机场。此前苏霍伊设计局将一架SU-15截击机改装成T-58VD短距起降验证机,中机身沿飞机中线倾斜安装3台R-35-36升力发动机,将起飞速度、滑跑距离降到290KM/H、500m,着陆速度和滑跑距离降到240KM/H、600m,当然这是以内油量大幅度减少、起降阶段耗油率大大增加为代价的。1965年苏霍伊设计局决定将验证成果应用到全新设计的T6-1原型机上,利用升力发动机技术改善起降性能,大后掠双三角翼提供长距离低空飞行必须的抗突风性能和中高空超音速飞行要求的低阻力。但是T6-1原型机试飞结果并不乐观:飞机作战状态起飞重量近40吨,而机翼面积仅51平米而且是小展弦比三角翼设计,致使低速操控性糟糕;升力发动机设计导致飞机设计异常复杂,显然不符合前线歼击轰炸机容易维护、可靠性高的定位;内油量不够、起降油耗大,加上堪比SU-15等超音速截击机的亚音速巡航升阻比,航程无法满足大纵深突击的需要。

苏霍伊设计局即时转变思路,摒弃不成熟的升力发动机转而采用与F-111相似的变后掠翼技术,解决起飞、巡航、冲刺、降落四个阶段的飞行特性矛盾。鉴于美国TFX采用变后掠翼这一新事物,1963开始中央空气流体动力研究院对变后掠翼技术进行了广泛的模型风洞测试,全尺寸机翼测试阶段通过一架由SU-7BM改装的S-22I验证机完成,研究成果最终转化成SU-17歼击轰炸机。但是为了简化设计,尽量减小机翼后掠角改变带来的压心和重心变化使飞机容易操纵,降低变后掠翼转轴结构带来的飞机空重增大,SU-17只改变4.5m的外翼段后掠角 ,相对13.68m的30°后掠角翼展这一数值是非常保守的,起降阶段带来的升力线斜率改善相对有限。因为SU-17空机翼载仅有两百多公斤,简化的后掠翼设计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并不会对飞机技战术特性造成不利影响。而T6-1空机翼载近500公斤,出于降低结构重量和低空突防的需要,即使将双三角翼改成变后掠翼机翼面积也不能再予增加,必须具有高的小后掠状态升阻比才能满足前线机场起降要求。对苏霍伊设计局来说第一次设计高性能变后掠翼并不轻松,T6-1不尽如人意的双三角翼升力发动机布局耽误了3-4年时间,尽快拿出完善的设计是当务之急。当时已经公开的F-111无疑是最好的设计样板,据后来的苏霍伊设计局副总设计师奥列格.萨莫伊洛维奇回忆,1967年巴黎航展近距离拍摄的大量F-111细节照片在SU-24设计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达索公司的“幻影”G2飞机主起落架结构也给设计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之相近的设计在变后掠翼原型机T6-2I中获得了应用。值得一提的是T6-1升力发动机取消后留下的空间曾考虑用作内置武器舱,但考虑到此举将限制挂载武器种类,又减少内油量降低飞机的航程,正式设计中没有被采纳。

T6-2I保留了T6-1的基本布局,最主要的改变是将双三角翼修改成变后掠翼,升力发动机占用的空间改成燃油箱大幅度增加内油量。其他改变有加大脊背容纳电子设备,修改进气口适应更大的空气流量,升力发动机位置安装整体桁条梁加强中机身结构强度,主起落架舱整形使内部空间更加规则。为了适应更重的武器挂载起落架被大幅度加强,采用“幻影”G2的起落架旋转设计使轮胎平躺进起落架舱,此举大幅度增加了机身内部空间,起落架舱门又作为减速板可谓一举两得(SU-24的得意设计之一,T-10也加以效仿,结果舱门尾迹冲击平尾导致起降阶段飞机激烈抖动)。新机外挂武器重量7000公斤,机身、固定翼和旋转翼上各布置两个挂架,机身右侧整流罩内安装一门2°固定向下发射角的GSH-6-23航炮,备弹500发。1970年1月17日苏联著名试飞员伊留申驾驶T6-2I完成首飞,之后的试飞岁月里起初用来检查机翼在不同后掠角的气动性能和操稳特性,随后加入自动飞行控制系统、地形跟踪雷达测试低空自动飞行性能,到1976年停止飞行共完成300次试飞工作,在事故频发的SU-24试飞阶段能全身而退实属不易。1970年至1974共有4架原型机和13架预生产参与国家试验,因早期型AL-21F发动机非常不可靠和飞机设计制造上一些缺陷,随着试验的深入和试飞架次的增多,自1973年8月起到1974年7月一年时间内连续坠毁5架飞机损失数名最优秀的试飞员,研发期间如此频繁的飞行事故在世界航空史上是罕见的,暴露出苏联航空工业方方面面的不足,以及苏霍伊设计局经验上的欠缺(比如04-04批之前的飞机因2元3波系可调进气道不可靠,高空飞行最大M数仅M1.35,之后的飞机索性关系调节功能反而提升到M1.6,后期生产的SU-24和SU-24M直接取消了可调机构。经验欠缺的问题在T-10原型机项目上再次显现,如不是西蒙诺夫及时发现问题并联系多个部门坚决要求修改设计,SU-27的诞生恐怕要更加曲折)。1975年2月SU-24投入现役,后面的深入试飞、试用过程中又有数架飞机坠毁,直到1983年SU-24M服役后飞行事故发生率才降低到正常水平。1993年停产前远东共青城加加林飞机制造厂和新西伯利亚飞机制造厂共生产约1400架SU-24,主要装备于方面军空军集团军轰炸航空兵师,也有相当一部分用于出口,从阿富汗战争到如今的叙利亚反恐战争处处可见它的身影。限于篇幅,本文主要介绍SU-24飞机的航电和武器系统,并简述前线轰炸(歼击轰炸)航空兵基本战术。

基本特性

双座前线轻型轰炸机SU-24用来在战役战术纵深内精确杀伤敌地面(海面)移动目标和固定目标:

* 导弹核兵器,包括战役战术弹道导弹发射器和巡航导弹发射器;

* 机场和机场上的目标,包括各种类型的固定翼飞机、直升机、机场地面设施;

* 地面雷达站,包括远程警戒雷达、三坐标目标指示雷达、防空导弹系统火控雷达等;

* 坦克装甲车辆,火炮和行军或集结状态的敌有生力量;

* 军事工业设施和铁路节点;

* 港口设施和其他类型的地面目标;

* 辅助前线歼击航空兵消灭敌空中目标,包括运输机、通信联络机、校射机和直升机。

飞机战技术指标包括飞行性能、瞄准和导航系统、机载武器等几个方面,不同于前线航空兵以往的轻型轰炸机。作战半径和载弹量达到YAK-28的2倍,多类型外挂武器满足高精度打击的需要,综合导航系统保证航弹轰炸的有效性,SU-24轰炸效能比YAK-28高2-3倍。X-23导弹能高精度杀伤敌各种类型的小目标,如机动式战役战术导弹发射器、掩体内的飞机、自行火炮等地面车辆,X-28导弹提供了远距离精确摧毁敌雷达站的手段。综合电子对抗系统结合准确的反导机动,大幅度提高了战胜敌防空导弹系统的可能性。瞄准和导航系统PNS-24“美洲狮”能够在恶劣气象条件或夜间凭借雷达影像有效打击目标。

全金属机身结合上单翼构成双座变后掠翼布局,两台AL-31F-3涡喷发动机提供飞行所需动力。位于前机身的座舱采用并列双座方式降低结构重量,注重机组间的协作关系,改善前向观察质量。除机身油箱外可以使用机身或固定翼挂架上的副油箱,机身和机翼上的挂点可以挂载炸弹、导弹和其他武器,弹药和副油箱的有机结合符合现代歼击轰炸机的最优的外挂物布局。飞机军械系统规定使用特殊和常规的航空炸弹、燃烧弹、无制导火箭、空对面导弹、空对空导弹、航炮吊舱和内置航炮,活动翼下配置两个可旋转挂点1和6,固定翼下配置挂点2和5,机身下表面沿轴线左右并列两个挂架3和4,08-11批飞机开始中线增加两个串列挂架7和8,内置1门GSH-6-23航炮备弹600发。

SU-24航电系统

SU-24和以往的歼击轰炸机之间一个显著区别是,该飞机是航空综合武器系统。飞机本身、机载瞄准和导航系统、机载武器系统和地面支援设备构成一个整体,虽然付出技术复杂性大大增加的代价,但相比战斗力的成倍提高仍然是十分值得的。当歼击轰炸机转入低空突防,必须建立满足简单与复杂气象条件,在整个战役战术纵深内执行支援任务的瞄准和导航系统。列宁格勒HNN-13设计局(现俄罗斯国家航空系统研究院)负责瞄准和导航系统“美洲狮”的整体设计,因为系统复杂程度颇高,其他单位也参与进来负责雷达、电子、光学和计算机的设计工作。“美洲狮”PNS-24是苏联第一例引入数字计算机的机载火控系统,旨在解决远距导航和全天候武器瞄准的问题,统一雷达系统和光学设备的计算架构,将信息集中显示给武器操作员。“美洲狮”提供如下功能:

* 在1000X1000公里范围内保证飞机按预定航线自主定位飞行;

* 简单和复杂气象条件、昼夜间在超低空实施垂直面自动规避天然障碍物飞行,地形坡度最大达30度;

* 白昼简单气象条件下用机载电子光学瞄准通道检测和识别地面目标;

* 任何气象条件下机载雷达能检测地面和水面目标,地标以及移动目标;

* 用航空炸弹、空-面导弹、航炮等武器实施水平轰炸、俯冲轰炸、上仰轰炸;

* 发现工作中的雷达站;

* 简单气象条件下检测空中目标。

该系统包括两个雷达“猎户座-A”(RPO)和“地形”(RPS),综合无线电设备(雷达告警和寻的系统)“猫头鹰-N”,红外探测器TP-23E和电视瞄准通道“攻城锤”(04-01批飞机开始装备),电子光学瞄准通道”海鸥-1“和光学瞄准具PPV-1,机载数字电子计算机系统”轨道-10“,X-23空-面导弹无线指令制导设备”三角洲“,中高空气压高度表RV-18-A1和低空无线电高度表”钻石“,惯性导航系统MIS-P,多普勒地速和偏流角测量系统DISS-7。

“猎户座-A”前视雷达用于地标校准导航和发现并瞄准地面(水面)目标,包括移动目标,给出目标距离和角坐标。雷达地图测绘模式用3厘米波段,低空搜索和瞄准用8毫米波段获得高的距离和方位角分辨率。搜索和瞄准小目标时用两者模式:MPO模式搜索发现目标,MPP模式放大目标区域得到相对清晰的图像帮助操作员瞄准目标。两个波段共用一个金属玻璃纤维制成的抛物面天线。雷达图像由操作员一侧的OR-4单色CRT屏幕显示,屏幕上明显的高对比度亮点代表金属物体,如装甲车辆;暗色部分代表回波较弱的物体,如水面、公路、机场和被地形遮蔽的物体等等。有经验的操作员根据屏幕上的信息确定导航地标计算飞机的实际位置,发现、识别和瞄准所需攻击的目标。操作员用右侧面板上的手柄控制CRT屏幕上的十字标志选取攻击目标,按下截获键雷达即转入瞄准模式连续测量目标距离和方位角坐标。对于移动目标可以用地面动目标显示模式滤除地杂波干扰,在OR-4屏幕上获得清晰的目标点迹。测试表明当检测概率为0.9时雷达飞行高度12公里,探测城市建筑群距离不小于120公里,飞行高度200米探测铁路桥距离不小于40公里,同高度探测移动物体如坦克、卡车、列车厢距离不小于10公里。防撞雷达“地形”为地形跟踪飞行提供障碍物信号,也可作为空-空、空-面测距仪使用。

综合无线电设备“猫头鹰-N”用于探测战役战术纵深内的防空雷达,根据信号的载波频率、重复频率和持续时间判断雷达类型。无源雷达能识别调频连续波雷达(和V、S波段共用天线),V和S两个波段的脉冲雷达(V波段天线装在前起落架前方“海鸥-1”光学镜头窗口的下面,S波段天线在空速管下面),对工作中的地面雷达检测距离70-120公里、检测方位±32°(前半球),用X-28反辐射导弹予以摧毁。除硬杀伤手段外飞机还可以挂载干扰吊舱SPS-141“丁香花”,对敌方防空无线电技术兵器实施积极干扰。深入战役纵深、脱离电子战飞机掩护的前线轰炸机必然独立面对敌人歼击航空兵和防空导弹群,前线航空兵在战术技术要求里明确规定应装备机载电子战系统。SPS-141工作在3厘米波段,干扰功率约20W覆盖飞机前半球,主要用来对付连续波或脉冲火控雷达挫败空-空、面-空无线电制导导弹的攻击,有连续杂波、断续杂波、距离门牵引、速度门牵引等干扰模式。吊舱可根据敌雷达频率装配其他波段的模块,组合成SPS-142、SPS-143。军方也要求YAK-28装备“丁香花”系统提高突防能力,然而雅克设计局对此非常冷漠,苏霍伊飞机上的设备为什么要装在雅克飞机上呢,设计局之间的利益斗争影响新装备应用的事例在苏联并不少见,最后只有少量的YAK-28装备了经适配修改的“丁香花”。

红外探测仪TP-23E作为一种被动手段探测空中目标,对TU-16轰炸机作用距离约30公里,目标角坐标输入机载数字计算机并在光学瞄准具PPV-1上显示,供飞行员选择和跟踪目标,帮助R-55红外制导空空导弹瞄准目标。

电子光学瞄准通道“海鸥-1”(EOV)用于昼间搜索、识别地面目标,具有在烟雾条件下检测小目标的能力,高分辨率有助于在更远的距离识别目标,通常达到肉眼的1.5倍。它有一个4倍变焦的望远镜光学镜头,内置电子转换器工作在光谱的近红外区域将光学图像转化为电子图像,薄雾遮挡时不降低能见度,但仅限于光照度充足的昼间。飞行前或飞行中操作员把目标绝对坐标输入数字计算机,到达攻击点光学镜头在垂直面和水平面旋转自动对准目标区域,操作员观察OR-4屏幕上方电子光学通道透镜上的图像,选择合适的放大倍率控制手柄移动十字标志(代表光学镜头视轴)覆盖欲攻击目标,按下跟踪按钮目标角坐标输入机载数字计算机,系统自动跟踪目标。或者随动于“猎户座-A”雷达,按数字计算机给出的目标坐标自动瞄准,帮助操作员识别雷达跟踪目标的类型。“海鸥-1”角分辨率约30″,允许识别点目标。昼间对地面建筑物识别距离7-10公里,坦克识别距离3-5公里。

攻击和导航光学瞄准具PPV-1帮助飞行员对视觉可见的目标进行瞄准射击和轰炸。它也可以提供导航方面的信息:飞机距目标或导航点的距离,提示飞行员机动、开火、退出攻击或飞机处于危险高度。PPV-1用一台机载数字计算机解决导航、瞄准符号快速生成的问题,在当时的苏联战术飞机是独一无二的。

机载数字计算机系统解决导航和瞄准攻击的算法问题,它的核心是一台TsVU“轨道-10-58“数字计算机(04批次飞机采用改进型“轨道-10-58M“计算机),加减法运算速度125千次/秒、乘法运算速度62.5千次/秒,带有1KB RAM、16-32KB ROM。TsVU运用作战软件解题时在导航阶段推算飞机的位置,确保飞机按正确的航线飞行。在攻击阶段TsVU任务是探测和自动跟踪目标,确定目标的准确坐标,确保所有瞄准通道处于跟踪状态,解决瞄准射击和轰炸的数学问题。TsVU与数据输入、输出和处理设备“二项式-A”共同组成机载数字计算机系统BTsVS。

飞机操纵和导航任务交由自动飞行控制系统SAU-6完成,它是一种较高权限的控制增稳系统,功能如下:自动稳定飞行高度、坡度、俯仰和航向,使飞机按航线地形跟踪飞行,将飞机带回机场。如果飞行员失去空间方位感,自动将飞机改平沿直线飞行。低空飞行中防撞雷达、无线电高度表等设备发生故障,SAU-6自动把飞机带到安全高度。这套自动飞控系统在当时的苏联战术飞机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地位更高的国土防空军截击机也没有装备类似的系统。

设备繁多、功能复杂的“美洲狮”系统总重1215公斤。其中“猎户座-A”雷达重170公斤,“地形”雷达重62公斤(两部雷达合起来232公斤在当时的苏系机载雷达中重算轻的,因为空-面雷达平均功率比截击雷达低的多,而且采用较多的晶体管技术),电子光学瞄准通道“海鸥-1”重128公斤,机载数字计算机系统BTsVS重272公斤,号称“小型化”的惯性导航平台MIS-P也重达152公斤。当然这相比国土防空军第四代重型歼击/截击机航电设备还是很轻的,MIG-31光火控雷达就重1吨多,SU-27七十年代末预测航电总重将超过3000公斤,迫使设计局想尽一切办法在不影响功能的情况下予以减重。

武器操作员在昼间简单气候条件下用“海鸥-1”或电视瞄准通道“工程锤”自动跟踪目标(04-01批飞机),无线电指令制导设备“三角洲”控制X-23导弹完成手动或半自动制导攻击过程。“美洲狮”与SAU-6、近距导航着陆设备RSBN-6S交联,结合武器控制系统SUV-1、大气数据系统SVS-PN、迎角传感器DUA-3,保证飞机在飞行任务的各个阶段按相应的程序自动飞行。除PNS-24外飞机还装备了其他的无线电导航设备:自动无线电罗ARK-15M、信标接收机MRP-56P、导航应答机SO-63B,这些设备的使用方法与前线航空兵其他飞机无异。

飞机返场阶段导航和控制包括手动驾驶模式、半自动驾驶模式和自动模式,自动模式下飞行控制系统利用RSBN-6S和SAU-6执行自动进场直至离地高度40-50m,飞行员需手动控制和监视发动机工作状态。半自动模式中飞行员参照仪表盘指示,操纵飞机按程序规定的航线返回机场,执行下降机动(穿云)重新加入着陆。飞机配备了完善的无线电通信设备,包括敌我识别应答机SRO-2M,VHF和UHF波段无线电台R-832M,R-864短波电台,机内通话设备SPU-9和语音记录仪。飞机记录设备包括飞行参数紧急记录系统SARPP-12、飞行记录仪“测试仪-UZ”。

SU-24M航电系统

1975年2月苏共中央发布政令,批准SU-24正式服役的同时责成苏霍伊设计局发展现代化改进型飞机:SU-24M。主要改进方向是提高飞机作战效能,改善瞄准和导航系统,增加新型号武器,加大作战半径和加强飞机生存力。当时苏联已经发展出更现代化的空-面武器:采用电视制导和激光制导原理的航空炸弹和导弹,取代X-23导弹和X-28导弹的时机已经成熟。这两种导弹有明显的缺陷:前者射程短采用三点式无线电指令制导,操作员需目视跟踪导弹手动遥控飞行轨迹,精度低而且载机在遥控过程中不便机动;后者过于复杂,使用有毒易燃的液体燃料导致维护性差、挂载前的准备工作繁琐,相关地勤人员的培训费时费力而且不能充分保证使用安全。随着防空武器系统的进步,在地空导弹杀伤范围内执行任务变得越来越困难,飞机面临严重的战斗损耗问题。新的空-面制导武器系统可以从敌方地空导弹杀伤区外远程发射,结合高导引精度远程保证飞机的自身安全,同时使武器系统易于使用,消除从武器投放到命中需全程人工干预的弊端(即部分或完全发射后不管)。

SU-24M机身基本结构、发动机与SU-24相同,外表上最大的区别是机鼻变得更加修长,便于安装新的PNS-24M瞄准和导航系统。另一个明显区别是雷达整流罩顶端的“猫头鹰-N”系统电子战天线被移除,仅保留空速管和寄生的近距导航仪表着陆天线,改善雷达整流罩透波性提高波束质量。SU-24M是适应八九十年代空地斗争形势的歼击轰炸机,核心改进思想是运用现代化的瞄准和导航系统,安装更好的机载综合电子防御系统,更先进的无线电导航通信设备和完善的飞行状态监测、记录系统。

PNS-24M“老虎-NS”瞄准和导航系统提高了导航精度,可以使用激光制导、电视制导两种类型的空对面武器,攻击精度获得很大改善。用激光和电视瞄准通道“鸠-24”代替原来的电子光学瞄准通道“海鸥-1”,它与MIG-27用的“鸠-23”系出同门又有所不同:激光照射距离更远以便发挥空-面导弹的动力射程,拥有稳定的照射平台即使飞机机动使目标转入后半球,光束仍能稳定的抓住目标。“鸠-24”用于搜索识别的光电装置为高对比度、高分辨率的电视瞄准通道,提高黄昏、雾霾等微光环境下的探测距离。其光学镜头有两个焦距:40和140毫米,切换光学透镜获得12°X16°和4°40′X3°20′两个视角的电视图像,分别用于搜索和识别目标。视频输出设备(VKU)显像管有6级灰度,单色(黑白)可调亮度。电视装置与激光指示装置联动照射目标,光源为脉冲氙灯泵浦钕玻璃激光器27F1。

“鸠-24”电视和激光瞄准通道万向环架方位跟踪范围±35°,高低角跟踪范围-10°到-170°(机腹坐标系Z轴前80°后70°),这样就能跟踪飞机坐标系后半球的目标。为确保飞机转弯中激光指示器仍能准确照射目标,陀螺稳定系统GS-11S在俯仰和倾斜两个轴上稳定瞄准视线,抵消飞机姿态角变化引起的视轴波动。飞行员需把目标保持在“鸠-24”跟踪范围内,同时飞机滚转角速度不得超过40°/sec。VKU屏幕上电视图像在机动中会发生旋转,目视可见图像短暂错位或消失(超出跟踪范围),飞机停止机动即恢复正常。操作员使用手柄控制VKU屏幕中心的十字标志(MUP)选择跟踪目标,MUP始终位于屏幕中心,电视图像则可以上下左右移动。

正常情况下机载计算机系统BTsVS利用跟踪信息软件稳定瞄准线,允许使用激光制导航空炸弹和导弹。但是计算机容量还不足以精确调整跟踪误差,使激光波束完全稳定的覆盖目标。为了减少跟踪误差系统引入AKS模式,用模拟相关器比较前后两帧电视图像的差别,自动修正连续跟踪过程中的视线偏差。当BTsVS故障时采用独立控制模式,仅用相关器维持跟踪视线稳定。座舱仪表板“捕获”标志燃亮代表航空炸弹或导弹的导引头已经截获目标,具备投放条件。

鸠-24”也可以使用电视制导武器X-29T、KAB-500KR,导引头TGSN“遮光罩-2”识别、记忆目标与周围环境的对比度差异自动跟踪目标。操作员观察电视瞄准通道VKU图像控制MUP锁定目标,电视导引头随动于瞄准通道,利用目标边缘因遮挡、反射阳光形成的亮斑或阴影,允许攻击伪装目标和低可见度目标。如果电视瞄准通道失效,VKU可直接显示导引头的图像选择攻击目标。因为是完全被动的自主引导,具有抗干扰能力强、发射后不管的突出优点。

部分PNS-24M带有升级的“三角洲-NMTBM”无线电指令制导设备,保留X-23M和X-25MR无线电指令制导空-面导弹的发射能力。使用电视制导武器X-59空-面导弹和KAB-1500TK航弹需要在飞机中线挂架安装额外的电视指令制导吊舱APK-9。“无线电导航通信设备主要改进有:

* 近距导航着陆设备A-321取代原型号RSBN-6S;

* 加装远程无线电导航设备(RSDN)A-720(相当于罗兰C);

* 加装自动无线电罗盘ARK-15M,SO-69导航应答机取代原型号SO-63,这两项改进也在后期批次SU-24上进行;

* PION-GT-6天线馈电系统修改为PION-GT-6M-9,适应新的A-321天线和SO-69天线;

* VHF和UHF波段无线电台R-862取代R-832M,短波电台R-864改进为R-864G。

新的无线电导航通信系统最明显的外部特征是寄生A321天线的PVD-18G-5M空速管取代SU-24的L型空速管、RSBN-6S天线、SO-63B天线组合,外形上又回到了T6-1开始便采用的样式。

机载综合电子防御系统BKO-2相比综合无线电设备“猫头鹰”更加完善,内置的“霓虹灯-F”数字计算机是整个系统的基础,与内置无线电技术情报站、积极和消极干扰设备组成一个整体,而“猫头鹰”系统各组成部分相互独立。BKO-2主要组成部分有:

* 机载雷达告警器SPO-15S“桦木”(它也是苏联四代歼击/截击机的标配,21批开始SU-24也予以加装提高飞机态势感知能力),当歼击轰炸机受到敌方战斗机雷达或地面雷达照射时确实其辐射方向(前半球精测后半球粗测,水平向覆盖360°,垂直向覆盖±30度)。“桦木”技术体制上属于晶体视频截获接收机,能分辨连续波、脉冲、脉冲多普勒等多种类型的雷达,识别圆锥扫描或单脉冲连续角跟踪给出导弹发射预警,频率范围4.0-10GHZ。座舱内装有醒目的告警面板,飞行员通过灯光、音响等手段获知飞机所面临的威胁。

* 无线电技术情报站(无源雷达)“幻象”,被动搜索敌工作中的多种体制雷达,对其跟踪定位将数据送入数字计算机,为空-雷导弹提供必要的目标信息。它有LO-80、LO-81两个模块(目标指示吊舱)和A´、A、V、S四个不同的接收波段,安装在吊舱内悬挂于7号挂点。LO-80模块服务于波段A´和A:A´检测3厘米调频连续波地面雷达站,A检测3厘米地面脉冲雷达站,前者为一般给连续波半主动制导面-空导弹提供照射,后者多为中近程地空导弹目标跟踪雷达。LO-81模块服务于另外两个波段V和S,吊舱前后两个天线分别对应V或S波段,主要针对远程警戒雷达和远程地空导弹系统战斗雷达。计算机系统具备“记忆”功能防止雷达采取关机对抗措施。

* 红外导弹预警系统“罂粟-UL”(LO-82),提供空空和面空导弹的发射预警,安装在飞机座舱后部的机背上,帮助飞机采取正确的规避机动或适时发射红外干扰弹;

* 内置SPS-161(162)“栀子花-1FU(2FU)”积极干扰站,保护飞机免遭无线电制导空-空、面-空导弹攻击。它是“丁香花”干扰站的换代产品,广泛应用于前线航空兵歼击轰炸机。干扰站前后半球交替施放干扰,同一时间能抑制两种类型的雷达站。欺骗干扰模式有针对脉冲雷达的距离门拖引、针对连续波雷达的速度门拖引,针对圆锥扫描雷达的角度欺骗,以及瞄准式杂波、阻塞式杂波、扫频、对映体、交叉极化等其他干扰模式。系统干扰模式齐全,能对付包括脉冲多普勒雷达在内的多种雷达类型,提高SU-24M的突防成功率。

* 自动消极干扰发射装置APP-50,24个发射器置于飞机后机身垂尾两边,自动响应于SPO-15或“罂粟-UL”,发射对应的箔条干扰弹或红外干扰弹。

* 数字计算机“霓虹灯-F”,接收SPO-15S、“幻象”、“罂粟-UL”的模拟信号并转化为数字信号,将威胁分类、排序、存储,确定干扰对象自动启动积极或消极干扰设备施放干扰,控制空-雷导弹攻击敌雷达目标。因为SU-24M要直接面对北约严密、先进的立体防空系统,数字计算机电子战系统是必不可少的突防设备,同一时期前线航空兵其他歼击、歼击轰炸机都没有装备类似的系统。

SU-24M一项重大改进是加装空中加油系统,在此之前苏联还没有战术飞机应用之一技术。“星星”机械制造设计局(现俄罗斯战术导弹股份公司)设计的软管加油系统用空气涡轮驱动加油吊舱内的燃油泵,流量750-1200升/分钟,软管伸出长度16-28m。FPSh-5M受油装置安装在SU-24M座舱前壁4号肋骨位置,加油状态伸出机身上表面80厘米,装有指示灯便于夜间使用。飞机挂载副油箱时最大受油量达10吨以上,增加约60%的作战半径。或者采用减油重载起飞策略,满挂武器半油起飞降低对机场跑道的要求,接受空中加油使飞机达到最大飞行重量,突破起飞重量对载荷-航程指标的限制。

各种新设备的运用使飞机空重增加到22250KG,在前线航空兵的要求下载弹量也扩大到8100KG。飞机最多可挂载38枚100KG炸弹或30枚250KG炸弹,除新型号空-面导弹外武器列表中还增加了子母弹箱和集束炸弹,以及3枚对付加固目标的KAB-1500重型制导炸弹。为了满足结构强度和气动特性规定的最大起飞重量,飞机重载情况下不允许满油起飞,而应该用减油起飞、空中加油策略解决航程和武器挂载的矛盾。

军械系统

批生产型SU-24有两种载弹量:生产批次08-11之前的SU-24载弹量4500公斤,08-11(工厂编号0815311)开始飞机空重额外增加70公斤用于加强挂架铰链强度,使载弹量提升到7500-8000公斤。08-11飞机有多种挂载方案可供选择:

* 2和5挂点上挂载两枚RN-24或RN-28核航弹,执行战术核轰炸任务,摧毁敌所有类型的战役战术目标;

* 1-7挂点安装MBD3-U6-68多挂钩串联挂架,每个挂架前后2个挂点各挂载3枚OFAB-100-120或OFAB-250-270高阻航空杀爆弹,具体挂载还要受起落架空间、弹翼空间和活动翼结构强度限制。OFAB-100-120方案翼下4个挂点各挂6枚,3和4挂点各挂5枚,7号挂点挂4枚,总数达38枚。OFAB-250-270方案翼下活动挂点各挂2枚,其他挂点数量不变,总数达30枚(此时加满内油飞机重量达40690公斤,已超过最大起飞重量39700公斤,需减油起飞)。这两种航弹主要用于“地毯式”轰炸敌露天停车场、野战火炮阵地、车辆、油库、摩托化步兵、堑壕内的有生力量等目标,SU-24充当“炸弹卡车”角色,执行战术短纵深支援任务。

* 1-6挂点安装BD-3挂架,各挂1枚FAB-500M54高阻爆破航弹。固定翼挂点2和5强度最高,用于挂载FAB-1500系列航弹或PTB-3000副油箱。摧毁敌工业中心、港口设施、加固机库等目标通常用采用混合挂载方案,1、6、3、4挂点挂载FAB-500,2和5挂点挂载FAB-1500。大纵深突击敌导弹核武器、指挥中心等重要目标需要在2和5挂点挂载PTB-3000副油箱,再加4枚FAB-500航弹,飞机总重39500公斤刚好满足最大起飞重量的要求。航程最远的打击方案在2个PTB-3000基础上再加8号挂点的PTB-2000副油箱,活动翼挂点挂载2枚OFAB-250-270或FAB-500,高-高-高航线最大航程约1800KM,挂FAB-500需减油起飞。大圆径航空炸弹对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杀伤力比其他武器更强,出动3架挂载6枚FAB-500航弹的SU-24(熟练飞行员)即可消灭一个行进中的重型榴弹炮连(15-17辆汽车),效能比使用航炮或火箭弹要高的多。

* 1-6挂点BD-3挂架各挂1个UB-32或B-8M或B-13火箭发射巢,S-5、S-8、S-13三种火箭弹总数分别为192、120、30枚,摧毁一个典型目标如步兵战车一般需要3架挂载6个UB-32发射巢的歼击轰炸机。上述航空火箭弹主要用于低空飞行消灭敌装甲输送车、自行火炮、坦克、卡车等点目标,也可以在空战中打击敌直升机、运输机等机动性不高的目标。摧毁钢筋混凝土掩体、加固机库、桥梁等坚固目标需要用到口径240毫米的S-24和370毫米的S-25航空火箭弹,前者通过APU-68UM2E1挂架与1、6、2、5挂点结合总数4枚,后者使用挂点1-6通过O-25挂架总数6枚,毁伤一个加固掩体需要1-2架歼击轰炸机。挂载1对PTB-3000或2+1副油箱机身挂点空间不够,只有1和6号挂点可以挂载火箭发射巢。

* 1、6、2、5挂点安装APU-68UM挂架,挂载4枚X-23无线电指令制导空-面导弹。2和5号挂点安装PU-2挂架,挂载2枚X-28空-雷导弹。受机身空间限制,无论带几个副油箱均只能在1和6号挂点挂载2枚X-23导弹,X-28导弹无法挂载。大纵深突击SU-24一般采用混合编队,带X-28导弹的飞机中高空飞行专门对付敌地面雷达站破坏防空火力,带X-23导弹的飞机精确攻击点目标,挂载大圆径航弹的飞机轰炸地面固定设施。

* 2和5号挂点结合BD-3挂架挂载1对SPPU-6航炮吊舱,内装1门备弹500发的GSh-6-23航炮,主要打击导弹发射车、装甲运输车、卡车、雷达站等轻装甲目标,也可以射击空中目标。该吊舱的独特之处是内置航炮遥控驱动装置,左右两侧航炮都能向外侧水平偏转45°,向下偏转0-30°,具备其他航炮没有的活动炮塔功能。航炮偏转受控于“海鸥-1”光学电子瞄准通道,操作员移动十字标志选择攻击目标,数字计算机解算射击提前角自动控制航炮瞄准目标。活动炮塔设计使SU-24攻击地面目标不必实施俯冲机动,平飞、转弯中亦能瞄准射击,降低了飞机被便携式防空导弹、高炮击落的风险。

* 1和6号挂点挂载2枚R-55红外制导空空导弹,作为自卫武器或遂行空-空战斗任务。该导弹原型RS-2-US是苏联第一代空空导弹且采用架束制导,后改装R-13导弹的红外导引头变成红外制导空空导弹。受限于导引头性能载机只能从目标后半球发动攻击,TP-23E提供目标指示,飞行员参照瞄准具符号驾驶飞机使导引头截获目标,“地形”雷达充当测距器输出目标距离,导弹后半球最大射程10公里,目标过载不超过3G。挂3个副油箱和2枚空空导弹的SU-24航程约1900KM,必要时可作为护航飞机掩护歼击轰炸机编队行动。

SU-24M小圆径高阻常规航弹挂载方案与08-11飞机差别不大,主要改进是FAB-500航弹挂载数量增加到11颗,可以挂载各种圆径的低阻航弹,挂载列表中增加500KG级和1500KG级电视制导和激光制导航弹,以及各种类型的集束航弹。空-面导弹挂载种类大幅度增加,列表中包含X-25、X-29、X-58等一系列研制于70年代的产品。机身中线8号挂点还可以挂1个UPAZ-1A空中加油吊舱,远距打击时提供伙伴加油功能。SU-24M区别于08-11飞机的主要挂载方案有:

* 1-7号挂点结合MBD3-U6-68多挂钩串列挂架,挂载17颗FAB-100M62或FAB-250M62低阻爆破航弹。1-7号挂点结合BD-3挂架各挂1颗FAB-500M62低阻爆破航弹或KAB-500L激光制导航弹、KAB-500KR电视制导航弹,2、5、7号挂点结合BD-4挂架各挂1枚FAB-1000M62低阻爆破航弹或KAB-1500L激光制导航弹、KAB-1500TK电视制导航弹。通过在2、5、3、4挂点应用并联双挂架加上7号挂点的1枚航弹,FAB-500M54总数达到11颗。低阻航弹弹道性能比高阻航弹优良,飞行距离长、圆概率误差小,便于歼击轰炸机采用高速上仰甩投、高速俯冲拉起投弹、高速远距水平投弹等生存力高的轰炸战术。激光制导、电视制导航弹极大的改善了命中圆概率误差,特别是1500KG级制导航弹威力可观,同时命中3枚足以摧毁绝大多数地面工业设施、桥梁、加固机堡等坚固建筑物。

* 1-6号挂架结合RB-3挂架,挂载8枚RBK-250系列集束航弹(2和5号挂点用并列双联挂架)。2、5、3、4挂点结合RB-3挂架各挂一颗RBK-500系列集束航弹,1-7挂点结合BD-3挂架各挂1个KMG-U子母弹箱。RBK系列集束炸弹包括:AO-2.5RTM杀伤子母炸弹,用于杀伤轻型车辆、掩体外的有生力量;PTAB-1反坦克子母炸弹,用于摧毁坦克、装甲运输车、自行火炮等装甲防护车辆;OFAB-50UD杀爆子母弹,用于摧毁轻装甲目标和其他类型的轻防护技术兵器;BETAB-25反跑道子母炸弹,装有延时引信,专门用于毁坏机场跑道;ZAB-2.5GR燃烧子母弹,用于烧毁建筑物、交通枢纽、车站、器材仓库、油库等易燃目标。KMG-U子母弹箱内装多种类型的子弹药,可以低空平飞连续投放形成密集的杀伤带。

* 1、6、2、5挂点安装BD3挂架挂载4枚X-25系列空-面导弹,或者4枚X-23M空-面导弹、4枚X-27PS空-雷导弹,或者2枚X-28U空-雷导弹(2和6号挂点)。2、5、7挂点安装AKU-68E挂架挂载3枚X-29系列空-面导弹,或者2枚X-58U空-雷导弹、2枚X-59电视制导空-面导弹、2枚X-31A空-雷导弹(均为2和5号挂点)。挂载X-28U、X-58U空-雷导弹需在8号挂点挂载LO-80或LO-81目标指示吊舱,挂载X-59空-面导弹或KAB-1500TK电视制导航弹需在8号挂点挂载APK-9电视指令制导吊舱,故无法携带任何类型的副油箱。大纵深攻击一般选择挂载2枚X-25系列空-面导弹或2枚X-27PS空-雷导弹,再加3个副油箱。

* R-60(R-60M)短距红外制导空空导弹取代R-55空空导弹,安装在1和6挂点的APU-60-2双联滑轨式挂架使导弹挂载数量增加到4枚。R-60M空空导弹具备全向发射和导引头解锁功能,TP-23E提供目标指示数字计算机控制导引头解锁瞄准目标,导引头截获目标、满足发射包线即可发射导弹,相比老旧的R-55大大增强了飞机自卫能力,并且能够摧毁无人机、巡航导弹、直升机等红外特征偏小的空中目标。

基本战术

前线轰炸(歼击轰炸)航空兵首要目标是摧毁敌导弹核兵器,包括“潘兴-1”、“潘兴-2”、“长矛”战役战术弹道导弹,“战斧”陆基巡航导弹,能搭载核弹头的“奈基-2”地空导弹。起降、停放核武器载机的战术航空兵机场,地面指挥枢纽、铁路枢纽站、大型桥梁这些重要目标通常也位于地面炮兵和强击航空兵打击范围以外,需要轰炸航空兵予以消灭。集中兵力同时突击是最常用的作战方法,要求短时间内组织大密度空袭达成突然性令敌人措手不及,并建立强有力的保障梯队,掩护突击编队顺利完成任务。作战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起飞并建立战斗队形,此阶段要保证充分的隐蔽性,包括无线电静默、低空形成编队低空飞离前线、对E-3预警机横向飞行降低被发现概率;向目标飞行,编队按预定航线和剖面准时准确进入预定目标,此阶段重点是克服敌防空兵器的抗击,采取低空飞行、绕行等策略规避防空导弹,保障梯队实施防空压制,歼击航空兵消灭敌战斗截击机,保证突击编队顺利抵近目标;实施突击,此阶段要利用导航设备准确快速的发现目标,按预定时间在预定地点编成战斗队形,在最短时间内使用航弹、空-面导弹等武器摧毁目标,并规避敌近程防空兵器的抗击;飞离目标、解散战斗队形和返场,如果油量充足返航飞行应在低空以大速度进行,油量不足的情况下必须进行中空飞行时要注意规避防空兵器,有条件的飞机应挂载空-空导弹防备敌战斗截击机,选择着陆航线应避免暴露机场位置。

导弹核兵器分布在距前线40-600KM的距离上,平时处于隐蔽部内受到良好的保护基本无法被目视识别,当处于发射阵地或转移过程中隐蔽性下降直至失去伪装,歼击轰炸机应充分掌握导弹核兵器阵地位置、兵力构成、运动规律等关键要素,争取在伪装失效的时间段内给予决定性的打击。为防止空中突击,导弹核兵器排、连、营3级单位一般受到严密的防空保护,以发射阵地为中心构成远、中、近3层防空体系。前线轰炸机首先要面对敌区域防空部队,包括“奈基-2”、“霍克”、“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以及歼击航空兵的抵抗。北约大多数战术航空兵机场距前线不超过500KM,修筑有不同程度防护的掩体、油库、弹药库,既受区域防空体系的掩护,又配有一定数量的近程点防御防空兵器。铁路枢纽站分布情况与战术航空兵机场类似,战术浅纵深分布较少、战役纵深分布多,是北约预备队集结,重型技术兵器、战备物资地面运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北约防空体系的重点保护对象之一。现代战争中桥梁一直是双方欲保护或摧毁的重点对象,欧洲河流密度大公路、铁路桥梁众多,摧毁公路桥梁迫使敌人架设行车效率低的浮桥,摧毁铁路桥梁直接导致列车停运。上述目标尤其是西欧战线的均受到北约区域防空体系严密保护,压制和破坏中远程防空导弹系统是能否摧毁大纵深目标的关键因素。

越战经验表明建立防空压制编队于空中战役十分重要,苏联前线航空兵电子斗争兵力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方面军空军集团军下属独立侦察航空兵团第3航空兵大队(3个中队12架飞机,主要机型是YAK-28PP,也有少部分SU-24MP)专门负责防空雷达压制等电子对抗任务,陆军装甲集团军也有1个直升机电子对抗中队(4架飞机,主要机型是MI-8SMV),有时还编有1-2个地面电子战营进一步加强实力。上述单位主要为歼击轰炸航空兵服务,随突击纵深加大直至超出电子战部队作战范围,或者要摧毁敌防空系统地面雷达站,拥有“猫头鹰-N”、BKO-2综合无线电系统,挂载空-雷导弹的SU-24、SU-24M成为混合编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担负起防空压制的重任。“虹”机械制造设计局设计的X-28空-雷导弹是SU-24的主要防空压制武器,PRG-28可更换部件导引头覆盖3个频段的连续波雷达,利用相位干涉仪原理对辐射源进行角度测量,配有无线电近炸和撞击两种引信的杀爆战斗部重达140公斤,降低对命中精度的要求,并且可安装核战斗部摧毁导弹阵地内的多个目标。推力8300KG.S的液体火箭发动机装有235公斤双组元推进剂(包含氧化剂AK-27P和腐蚀性有毒燃烧剂TG-02),导弹低空射程35-40公里、高空射程达到130-140公里。X-28导弹需要“猫头鹰-N”提供目标指示,操作员检查座舱内显示面板确定系统处于搜索、探测、捕获和自动跟踪状态,当接收到指定的目标信号时与导引头完成同步跟踪,到达预先给定的发射距离即发射导弹。X-28是典型的第一代反辐射导弹,需要预先知道敌人雷达位置而且只能攻击频率相对固定的连续波雷达,主要压制对SU-24中低空飞行威胁最大的“霍克”半主动制导防空导弹系统。

前线航空兵轻型轰炸机、歼击轰炸机广泛使用的X-58U空-雷导弹是一种具备现代化特征的反辐射武器,和SU-24M的BKO-2无线电综合设备配合能杀伤战役战术纵深内几乎所有类型的地面雷达。该型导弹具有几个明显的技术特征:发射高度、速度范围扩大,最小发射高度低至100米便于超低空隐蔽发射;全向攻击,导引头安装在陀螺环架上可以离轴发射,能从雷达副瓣接收信号形成被动跟踪;杀伤雷达类型扩展,通过更换不同频段的导引头部件攻击对象涵盖远程警戒雷达到X波段导弹制导雷达,包括“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的AN/MPQ-53相控阵雷达;PRG-58导引头灵敏度高,抗雷达跳频干扰,有目标位置记忆功能抗雷达关机;挂载飞行中能多次选择不同的攻击目标;导弹飞行过程中有优先逻辑,自动攻击列表中威胁最大的目标;导引过程中有螺旋弹道确定目标俯仰角增加命中精度,150KG的杀爆战斗部即使命中误差较大也能保证毁伤雷达天线;单室双推固体火箭发动机总冲较高,导弹最大速度达M3.6,高空发射距离超过150公里。无线电技术情报站“幻象”的LO-80或LO-81吊舱(根据雷达目标类型选挂其中1个)被动接收目标辐射,数字计算机将目标分类、排序,操作员选择欲攻击的目标,数字计算机控制导引头同步跟踪目标,如目标关机因导引头有频率和位置记忆功能仍可正常发射。挂载X-58U的SU-24M反辐射任务不限于攻击敌防空导弹系统制导雷达,还包括攻击远程警戒雷达、目标指示雷达、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等重要目标,开展区域防空压制使主攻编队突破敌中远程防空导弹体系的成功率提高到0.9以上。

前线轰炸机突防高度取决于面对的防空导弹系统类型,以及防空压制的有效性,必要时可采取正确的反导机动。远、中、近3层防空体系中以MIM-14“奈基-2”和MIM-104“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为远程防空兵器,尤其是后者抗干扰能力强、可以同时射击多个目标、杀伤高度速度范围大、命中精度高,是冷战期间北约最好的陆基防空兵器。飞行员必须知道它们的技战术性能,熟悉导弹阵地周围地形,特别是要牢记导弹的动态有效杀伤区。战前需要对导弹阵地进行周密的侦查,求出导弹射击盲区、地形遮蔽区,确定规避导弹的最佳路线。克服这两种防空导弹系统基本战术方法有:用X-58空-雷导弹毁伤部分AN/MPQ-53相控阵雷达,使导弹阵地不再严密衔接,创造从方向上绕过导弹阵地的机会;利用地形低空、超低空飞行,避开导弹有效杀伤区;如进入有效杀伤区实施有效的反导机动,并释放积极和消极干扰,充分降低导弹命中概率。SU-24M装有内置积极干扰站“栀子花”和“桦木”雷达告警机,以及APP-50消极干扰发射装置,突破“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的概率较高,并且可以考虑组织专门的反防空兵器混合编队,以X-58U为主要雷达压制手段,结合积极、消极干扰和双机、中队间的协同反导机动,使用X-25、X-29系列空-面导弹摧毁地空导弹综合系统,彻底削弱敌中远程防空体系。

冷战期间北约主要中程全天候防空导弹系统是MIM-23B“霍克改进型”,该型导弹系统于1972年服役,以连为基本作战单位,每营编有3-4个连,连与连之间的距离在20-30公里能做到射击远界上的无缝连接,构成环形或扇形防空拦截线。“霍克改进型”的特点是火力连独立作战能力强,每连编有8部雷达、2个火力控制站,从目标指示、测距到照射均能独立完成,少数雷达被击毁仍可保持较完整的战斗力。目标指示雷达有连续波和脉冲两种体制,兼顾高低空目标探测,全程连续波半主动制导抗干扰性能较强,能同时引导3枚导弹攻击3个目标,如不采取有力的对抗措施,飞行大队突破连级作战单位概率不超过0.55。编队克服“霍克改进型”防空导弹系统除低空超低空飞行、单机\编队电子对抗、反导机动等传统措施外,用空-雷导弹实施有力压制也是重要的方法,特别是在夜间、昼间复杂气象条件下编队无法及时变高度规避导弹有效杀伤区,直接摧毁连续波制导雷达是最有效的突破手段。SU-24用“猫头鹰-N”系统配合X-28空-雷导弹能摧毁“霍克”的连续目标指示雷达、连续波照射雷达,出动2架飞机即可令火力排失去导弹制导能力。SU-24M用X-58U导弹能摧毁“霍克”系统所有类型的雷达站,令火力连彻底失去战斗力,使突破概率接近百分之百。

远程、中程防空导弹系统被有效压制后前线轰炸机最佳飞行高度是高于3500米的中空,这样可以防备敌近程防空兵器的密集射击。对于没有地形跟踪雷达的歼击轰炸机,夜间、低能见度昼间实施低空、超低空飞行规避防空导弹系统并不安全,要顺利突防必须借助于强有力的防空压制作战。而SU-24、SU-24M拥有地形跟踪雷达和与之交联的自动飞行控制系统,在保证飞行安全的前提下低能见度贴地突防既能规避中远程防空兵器,又能降低被近程防空兵器发现、攻击的概率。导弹核兵器、战术航兵器机场、铁路枢纽站等重要目标最后一道防线由各种近程防空兵器组成,包括“罗兰”、“轻剑”、“响尾蛇”等无线电指令制导防空导弹系统,“小檞树”、“毒刺”等红外光学制导防空导弹系统,“猎豹”、“火神”等小口径高炮。对抗无线电指令制导防空导弹系统基本原理与对抗中远程防空导弹系统相近,更加强调双机剪刀、横向转弯再突击等反导机动,以及机载电子战设备的应用,必要时可提高飞行高度至最大射高之上并用集束航弹、空-面导弹等武器摧毁之。对抗红外光学制导防空导弹系统要注重消极对抗措施的应用,适时抛投红外干扰弹、进行反导机动或降低发动机推力减弱红外特征,使导弹追踪假目标。有条件的话应从太阳方向发起攻击、向太阳方向脱离攻击,充分利用太阳角使导引头无法截获,也可以向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热源机动,包括地面烟火、空中热源假目标。压制便携式防空导弹杀伤子母弹效果最好,又能毁伤部分轻防护的车载防空导弹、牵引高炮。带有自动化火控系统的自行小口径高炮仍然是重要的近程点防御防空兵器,歼击轰炸机忽视此类武器、不采取对抗措施,投弹阶段被击毁的概率较高。对抗小口径高炮主要取决于飞行员是否熟练掌握高速投弹技巧,如高速战斗转弯俯冲投弹、高速半筋斗俯冲投弹,穿越高炮阵地要进行“蛇形”反高炮机动结合积极干扰降低高炮命中概率。

前线轰炸航空兵执行任务整个过程中都可能遭遇北约战斗截击机,随时准备与敌机展开斗争是每个飞行员的必修课。北约几乎所有超音速战术飞机都可以充当战斗截击机,包括F-15、F-16、F-14、F-4、“狂风”等机型,防空区第一梯队机场分布在距前线200公里左右,第二梯队机场纵深超过300公里,活动范围在“霍克”、“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和近程防空兵器有效杀伤区之外,但可以在“奈基-2”防空导弹系统最小射高以下作战。北约歼击航空兵训练有素、技术装备先进,地面雷达信息网分布广空情保障充分,特别是E-3A预警机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空中战役规则。挫败北约歼击航空兵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诸兵种联合作战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前线轰炸航空兵要熟悉敌战斗截击机和武器系统的性能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正确的机动,如应对脉冲多普勒雷达要横向机动制造盲区,超低空飞行避免被F-4、“幻影”等飞机发现。被雷达半主动制导空空导弹攻击应果断开启电子干扰并大幅度改变飞行高度,使敌机雷达跟踪中断挫败中距攻击。与敌机近战将削弱他们战技术方面的优势,飞行员利用各种复杂特技机动有可能获得近距空空导弹、航炮射击机会消灭敌人,红外导弹发射告警装置能提醒飞行员遭到敌导弹攻击,适时发射诱饵弹将大大降低导弹命中概率。战术纵深突击前线轰炸机、歼击轰炸机受到MIG-29、MIG-23等前线歼击机的护航,战役大纵深突击需要动用SU-27远程歼击机护航,牵制、消灭敌战斗截击机,前线轰炸机必要时可进行超音速冲刺快速摆脱敌人。客观的说前线轰炸机、歼击轰炸机受到F-15、F-16、“狂风”等先进战斗机冲击任务完成率将大幅度降低,破坏敌空情信息网使之无法有效保障战斗截击不失为很好的办法。防空压制编队利用空-雷导弹、空-面导弹等武器摧毁部分地面引导雷达战,电子战飞行大队对攻击编队航路附近的雷达进行强干扰,出动牵制编队使敌人疲于应付,都能从信息源方面有效降低敌歼击航空兵战斗效能。E-3A预警机作为新体制防空兵器优点突出,其雷达系统探测距离几乎覆盖整个战役纵深,尤其对低空高速突击的前线轰炸机探测距离达300KM以上,并引导数十批战斗机予以拦截。消灭预警机不仅是前线歼击航空兵也是国土防空军歼击-截击机的重要任务,战役开始就联合多个兵种从空中、地面坚决消灭之,对执勤区靠后的预警机最好动用大型电子战飞机在突击方向形成明显的干扰条带,掩护前线轰炸机、歼击轰炸突防。

全天候仪表飞行、盲目轰炸是前线轰炸机有别于歼击轰炸航空兵的显著特征之一,后者主要在昼间简单气象条件下执行任务,前者可以在昼间复杂气象条件、夜间执行任务,这就依赖于完善的导航和攻击系统在至关重要的突击阶段准确及时的发现目标。七十年代末歼击轰炸机配备的自主导航系统领航精度不及北约同类型产品,惯导系统漂移率偏大,飞行200公里偏差要达到30公里以上,需借助无线电信标台才能获得满意的导航精度。因缺乏机载雷达修正地理坐标,目视地标修正只有在昼间简单气象条件下才能进行,而战役大纵深超出无线电信标台工作距离和地面雷达坐标支援范围,歼击轰炸机不适合用来突击战役纵深的小目标、移动目标。SU-24“美洲狮”瞄准和导航系统中的MIS-P小型惯导系统精度高于歼击轰炸机使用的同类产品,关键在于飞机可随时通过检查“猎户座-A”前视雷达影像跟踪航路上的天然、人工地标,即使在能见度很低的情况下也能准确领航、成功进入目标区,地形跟踪雷达、无线电高度表、自动飞控系统又能保证飞机隐蔽接敌减少机动目标反应时间。SU-24目标列表离包含大量小目标、移动目标,特别是导弹核兵器发射车是重中之重。七八十年代苏联航空电子技术还不能发展以合成孔径雷达和红外热像仪为核心的全天候瞄准设备,SU-24用常规兵器突击点状目标主要在昼间进行,SU-24M扩展到薄雾和黄昏天气。突击地面建筑物如机场、铁路车站、大型桥梁,识别“猎户座-A”雷达影像确定攻击目标是主要瞄准手段,在此基础上昼夜间只要气象条件允许飞行均能对目标实施盲目轰炸。全天候使用核航弹突击导弹核兵器等点状目标无需精确瞄准,用“猎户座-A”前视雷达识别目标周围地形、地物间接瞄准目标进行核轰炸,即使是当量较小的核航电也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在核战背景下这也是前线轰炸机领先于歼击轰炸机的显著优势之一。

突击阶段使用何种航空武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标类型,基本原则是提高作战效能,用最少的飞机完成毁伤目标的任务。对于导弹核兵器发射车(架),理论上所有类型的航空兵器都能摧毁之,昼间良好气象条件浅纵深突击飞机载弹量大、目视投放圆概率误差小,大口径航空火箭弹、大圆径航弹等非制导武器都具有较高的效能,有条件也可以使用空-面导弹在敌近程防空兵器射程外消灭目标。昼间复杂气象条件、大纵深突击就要尽量想办法提高单机毁伤效能,挂载副油箱会减少武器挂载量,飞行员疲劳、能见度不佳会影响目视投放精度,最好使用精确制导武器减轻飞行员负担、降低武器消耗量。SU-24主要精确制导武器是X-23三点式无线电指令制导空-面导弹,它是苏联第一代通用空-面导弹,用电子光学额瞄准通道“海鸥-1”发射只能俯冲攻击,而且需要操作员目视跟踪导弹曳光手动控制导弹飞行,有效射程一般在3公里以下极易受到近程防空兵器反击。04-01批飞机加入“攻城锤”电视瞄准通道有所改观,操作员控制电视通道自动跟踪导弹曳光,目标跟踪仍由“海鸥-1”完成,数字计算机自动生成引导指令,大大降低了操作员的工作负荷、提高了射程和命中精度,后来装备SU-24M的X-25MR无线电指令制导空-面导弹也采用类似的半自动控制方法。

“星星”机械制造设计局研制的X-25是苏联第二代通用战术空-面导弹,用于精确杀伤各种地面非装甲、轻装甲目标。SU-24M和歼击轰炸航空兵主要使用无线电指令制导型X-25MR和半主动激光制导型X-25ML,为保证高的毁伤概率发射距离不超过6公里,主要采用俯冲方式发射增加导弹平均速度提高命中率。导弹装有两种战斗部:111公斤的杀伤爆破战斗部和26公斤的爆破战斗部,对技术兵器和人员都有比较好的杀伤效果。导弹平均圆概率误差6.4米,对静止的导弹发射车单发毁伤概率超过0.5,远程突击挂载2枚导弹作战效率约等于6枚大口径航空火箭弹。“三角旗”机械制造设计局研制的X-29导弹是苏联第三代近程战术空-面导弹,对应美国的AGM-65“幼畜”通用战术空地导弹,但半穿甲战斗部要大的多(半主动激光制导型317公斤,电视制导型320公斤),主要用于毁伤坦克装甲车辆、混凝土跑道、混凝土隐蔽部、桥梁等坚固目标,也可以有效打击水面舰船。X-29L使用方法与X-25ML相似,但毁伤概率更大,对导弹发射车等轻防护目标即使近失也可令其失去战斗力。X-29T晴天最大发射距离超过20KM,SU-24M前视雷达或“鸠-24”激光电视瞄准通道都可以提供目标指示,操作员检查导引头电视图像选择攻击目标,发射后不管的特点使飞机可以执行低空接近、跃升发射、俯冲规避的攻击策略,降低敌中近程防空兵器的反应时间。SU-24M攻击坚固目标也可以使用KAB系列激光制导航弹、电视制导航弹。最早服役的KAB-500激光制导航弹圆概率误差7-10米,80年代末服役KAB-1500TK遥控电视制导航弹圆概率误差达到4-7米,1架挂载2枚KAB-1500L或KAB-1500TK的SU-24M毁伤坚固目标的效率相当于1个挂载FAB-500杀伤航弹的中队,显著提高了前线轰炸航空兵的作战效率。制导航弹中高空投放命中精度高的优点使载机不必进入近程防空兵器有效杀伤范围,SU-24M的“鸠-24”激光电视瞄准通道允许飞机投弹后机动,使大多数近程防空兵器失效。1980年服役的X-59遥控电视制导空-面导弹首次赋予了前线轰炸航空兵远程打击能力,使SU-24M不必进入中程防空导弹有效杀伤区即能摧毁各种建筑物乃至导弹发射车等点状目标。目标坐标既可以事先装定,也可以由前视雷达提供,导弹发射后受APK-9制导吊舱无线电数据链遥控,接近目标时将电视图像传回飞机,操作员仔细搜索目标区域识别、捕获目标,确认导弹成功捕获、自动跟踪载机退出遥控。 ​​​​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