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跷跷板,中国有态度(2):中国国防

夏荷清香202004  夏荷清香202004     2022-01-21      0

首页 > 军事

​​特色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的国家利益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拓展和延伸,与此相适应的,中国国防也开始在更多空间范围内维护国家利益。国外有些人担心,中国的防御性国防政策,会不会因为国家利益拓展,从而发生改变。

积极防御政策,是中国的核心军事思想。

中国的战略方针是积极防御,这不光是中国反复重申的问题,而从中国军队结构来看,也是这样。

中国至今不在海外派一兵一卒——当然在联合国框架之内的不算,包括索马里维和,这种是得到联合国授权的——这些东西都体现了中国的防御性政策。

当然体现更多的,是中国解决与周边各国边境领土纠纷问题的做法。

中国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与周边国家的领土纠纷,包括海洋权益的划分,中国并不力图通过使用武力改变现状,这点给世界的印象非常深。

而且在今天看来,比如世界大国美国,追求先发制人的策略已经持续很长时间。

那么在美国追求先发制人打击的情况下,俄罗斯也在追求先发制人打击。一方面率先宣布先发制人的核打击;另一方面,在连续遭到恐怖袭击之后,俄罗斯宣布它的反恐战略也是先发打击。

像英国、法国,有的是不言自明,有的是吞吞吐吐,也都先后在讲这个问题,要先发制人。

从这种环境来看,从这种国际大背景来看,拥有现代化,尤其信息化作战力量的这些大国、强国,都把先发制人作为它们的手段。

而作为大国,中国可能是世界上为数甚少的宣布不以先发制人作为军事思想的,这对世界来说,具有一种很大的示范效应。

不是说世界上的国家,随着国力、军力的增强,先发制人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中国到21世纪中叶,就是2050年,从经济上来说,估计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程度,从军力上来说,能实现国防现代化、军队现代化。

即使到了那一天,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未来来看,无论将来拥有多么强大的经济力量或军事力量,都不会把先发制人作为选择。通俗点讲,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这种积极防御政策,按照毛泽东同志以前讲的,积极防御的核心在“积极”两个字。

一方面中国绝不奉行先发制人这种军事方针或者这种打击的战略,另一方面中国也在强调,我们积极防御绝对不是消极防御,绝对不是明明有很大的危险将要发生了,中国还在等待,一直到冲突开始、战争开始,中国才开始消极采取行动。积极防御,是为在更大范围内,维护中国发展变化中的国家利益。

有些国家喜欢在中国国防经费上大做文章,只要看到中国军费有所增加,就散布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认为一个国家军事力量包括国防经费是多是少,与这个国家是否构成威胁有关,事实上没有必然的联系。

2008年,中国第一次公布了改革开放以来国防费用的基本数据,国防费用的增长、发展、基本变化。

因为中国以前的国防开支很低,这几年国防费用增加,带有很大的补偿性质,一方面是补偿性投入,另一方面是改善部队人员的待遇。

当然还有另外一点,中国军队必须改善自己的装备,必须提升自己的装备。

好像在今天来说,只能讲改善生活,只能讲改善待遇,不好讲改善装备。一讲改善装备就似乎有中国威胁论的论调出现,这在世界上是很不平衡的事情。

环顾世界,当各国军队都在全面更新装备的时候,如果中国军队稍微更新一下装备就成为威胁,这是很荒谬的。

中国军队更新自己的装备是一种必然,即使我们完成部分装备的更新,中国军队的装备依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落后美国起码15年到20年。

今天中国在军队装备更新换代方面仍然有非常紧迫的任务,仍然有非常巨大的缺口,就算现在中国军费增加,依然不足以在很短时间内完成装备的更新。

西方媒体评论,说中国装备更新,中国国防费用增加,对世界形成威胁,这种报道可能连他们自己都不一定相信。

因为他们的军事专家已经给出评论,中国与西方有巨大的差距。

虽然中国国防费用的绝对值已经居于世界前列,但是按人均来算,实际上中国落在很靠后的位置。

而且中国面临着这么多复杂的周边问题,如果比较起来的话,美国周边安全非常简单。它的邻国只有两个,一个加拿大、一个墨西哥,两个国家国力都很弱,对它构不成威胁,它东面是大西洋、西面是太平洋,拥有得天独厚的国家安全环境。

中国周边情况很复杂,14个国家与中国相邻,大多数与我们有领土争端,6个国家与我们隔海相望,大多数与中国有海洋权益争端。

中国周边这种复杂的环境,是世界各大国所不具有的。

美国在这么简单的安全态势下,国防开支依然是中国的八倍到九倍,中国在这么复杂的安全环境下,中国的开支也只是维持在国家安全最基本的水平上。

空军建设向来直面挑战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建立的,东北人民解放军空军建立得比较早,空军航校就在那里建立。当时我们的军队到了东北之后,主要接手的是日本人的装备,日本人修建的机场,还有日本人留下的一些飞机,以及我们俘获的日本空勤人员和地勤人员。

这是人民军队最初在东北建立空军的一种条件,主要利用当时的日本技术装备。

新中国成立前人民军队历次战役几乎没有空中力量,新中国成立以后就不一样了,空军建立并不是在一个和平时期按部就班、缓慢建立的,而是急速建立的。按照美国远东空军司令的说法,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空军强国。

为什么说一夜之间呢?就是新中国建立之初面临朝鲜战争,当时战火燃烧到我们的边境线之后,鸭绿江大桥被炸、丹东被炸,中国人民解放军出兵就成为一种必然。

而在当时的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由于种种原因急需空中掩护,在这种强烈的需求下,中国空军建立了。

前面说到,老航校在东北建立的时候,日本一些教官像林弥一郎在中国空军建设中提供了空军技术、航空技术等帮助。期间,苏联免费给老航校的飞行学员们提供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米格-15战斗机——当然也购买了一部分,提供了包括空勤、地勤、厂站全套的训练辅助。

当时的空军飞行员,很多都是陆军战斗英雄、骨干,检查完身体,经过空中培训,在苏联老大哥手把手的带领之下学习飞行。之后,就出现了这样的奇迹:飞行时间不到100小时,竟然把美国王牌飞行员给击落了。

美国王牌飞行员大多参加过“二战”,在“二战”中战绩辉煌,飞行了七八百个小时,多的达两千多个小时,竟被年轻的中国空军打下来了。

这么一支年轻的空军,飞行100多个小时,竟然敢在空中和全世界一流的空中力量较量,而且击落对方,当然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的损失也很大。

出现了一大批战斗英雄,如李汉、王海、张积慧等著名空军战斗英雄。他们敢于在空中与敌较量、空中拼刺刀。

朝鲜战场上出现了一批作战效能非常好的空军部队,后来回国组建空军的时候,就以这些在朝鲜战场投入过实战、取得过战绩的飞行部队和飞行员、飞行骨干为核心,组建了新中国最初的空军。

所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就是在战斗中打出来的,它不是在和平环境中建设的,因为战斗任务要求非常急迫。在这样的环境下造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虽然很年轻,但是战绩辉煌。

人民空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创造了辉煌的战绩,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那样一种战斗精神,值得代代相传。

空军当时有一个口号叫作201发炮弹,它是什么意思?当时的飞机是米格-15、米格-17,它的空中带弹量大约是200发,201发炮弹的意思是说:把炮弹打光了,撞也要撞上去。这种精神成为我们建立年轻空军的精神支柱。

任何一支军队光有物质没有精神是不行的。精神支柱在哪里?201发炮弹就是中国空军非常典型的精神支柱。

当然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今天空中作战形势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近距离用机炮完成对对方的攻击,把对方击落,甚至用撞击的形式完成自己的战斗任务,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了。实际上从1991年的海湾战争开始,一直到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再往后延伸,在空中实战中被对方机炮所击落的飞机,基本上没有了,全部是被空空导弹所击落的。

近程的导弹、中程的导弹,基本上是在不见面的情况下,就把对方击落了。过去空战的形式,追逐、跃升、攀升、俯冲,摆脱对方、攻击对方,这种形式在未来非常少了。

今天的作战形势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装备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今天的超视距攻击就是你看不见我,我看不见你,导弹一发射就把你打下来了。即使超视距攻击成为未来空战的主要形式,但任何一支军队建设,它的战斗精神是不能丢的,这种战斗精神渗透在军队建设的方方面面。

因为未来的空军建设还会碰到很多麻烦问题,包括装备建设、数据链建设、空军飞行员素质的培养、人机结合、人与装备有机结合等挑战。迎接这些挑战,精神需求是非常重要的。

在2009年的国庆首都阅兵仪式上,包括预警机、歼-10飞机等在内的一批空军新型装备精彩亮相,展示了人民空军的风采。有人评论说,十一亮相的空军装备关键词有两个:一个是攻防兼备,还有一个就是中国制造。

空军技术牵扯到非常复杂的技术储备,比如发动机的技术、材料技术,还有电子技术。就发动机技术来说,战机的发动机与地面发动机完全不一样,比如和坦克的发动机、汽车的发动机就完全不一样,甚至它与军舰的发动机都不一样。

舰船发动机的要求是什么?体积大、重量大、马力大,而战机不行,空中要尽量减重,分量一定要轻,尽量压缩空间。

另外航空发动机与汽车发动机不一样在哪里?比如说汽车发动机出了故障,没问题,停下来修理修理就行了。那空中怎么办?失去动力的飞机很危险,会坠毁。

空中发动机要求体积小,安全稳定性高。

另外,飞机工作环境恶劣,地面不管夏天多热、冬天多冷,温差也很有限。我们看平常出差坐的民航飞机,飞行高度9000米至10000米,那9000米至10000米空中的温度是零下50摄氏度左右,到了地面飞机一停,机场温度一般很高,大水泥板子,毫无遮掩,一般都在40摄氏度以上,这就有将近100摄氏度的温差。

同时,在空中工作,喷气发动机的工作环境压力非常大,温度有上千摄氏度。在这种情况下,对发动机材料要求非常高。

所以说,一个国家搞航空技术,实际上就是这个国家的高科技技术结晶。电磁设备、火控雷达、搜索雷达、各种传感设备等现代飞机的这套电子设备也相当复杂。

现代的一架飞机,尤其是一架军用飞机,特别是战斗机,是这个国家全部高科技技术的结晶。虽然新中国成立60年了,但是其技术家底并不是很厚,所以中国航空人取得的这个成绩,总体来看海外评价也是很高的。

但依然得持相对冷静的态度,中国与国外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不管在材料、发动机、无线电、仪表,甚至飞机携带的空空导弹、空对地导弹等各种各样的设备,都存在差距。

当然中国航空人在努力、全力以赴地做这些事。

就需求来看,如果按照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所要求的国土防空来看,中国已经把国土防空空白全部填补上了,现在没有差距了。

但差距是动态的,根据国家利益发展变化提出不同的要求,当然国家利益也是动态的。国家利益的动态性,牵扯到国家力量。国家实力本身是动态的,所以国家利益也是动态的。

从一个很好的方面来看,今天国家高速发展已经日益具有强大的物质基础。随着发展,中国正在形成很多全新的利益层面,我们不仅要维护领空安全,还必须关注外层空间安全,要在一个更大的范围营造其安全环境。

中国空军需要在更大范围维护空域安全。比如我们空军到南沙巡航的问题,以前没有过这样的能力,现在可以了,中国空军可以到祖国南沙,包括曾母暗沙这一带完成空中巡航,这就是新时期国家战略利益提出的全新要求;再比如以前讲台海两岸,中国空军的飞机基本上沿着海岸线飞,但中国空军现在可以将台海两岸完全覆盖。当然考虑到种种因素,中国空军没有这么做,但是中国的空中力量现在有这个能力。

空军建设需要相当大的经费支撑。以前中国的国民经济不太景气,军费开支很有限,建设一支强大的空军只能是梦想。今天不一样了,国家能提供充足的物质资源,虽然仍有技术差距,但是毫无疑问,随着国家物质财富极大地丰富和国家利益的发展变化,空军的任务也在发展变化。

根据现在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全新要求,空军现在要实现的,不仅仅是维护领空安全的问题,还有外层空间安全的问题。

现在每天有7000个到9000个各种各样的卫星,变轨经过中国上空,其中有大量的间谍卫星,拍摄、侦察我们地面目标的举动。如何在新时期维护中国的外层空间安全,也是一个问题。

包括可以看见的俄罗斯失效的卫星在空中相撞,美国失效的卫星落入地面被美国导弹击毁,等等,这些未来都要加以考虑。在出现这样的外层空间灾难时,要怎样有效维护空中的安全?这就是今天“空天一体”的提出缘由。

中国过去的空军都是防御性的,就是准备敌人打进来,再进行国土防空,在本国领空上作战。那么今天全新的要求,就是随着中国要履行国际义务和跨地区活动,比如中俄联合军演,尤其是2007年军演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要求中国空军歼轰-7、直升机执行这种跨境的行动,跨越将近8000公里的道路远程奔袭,挑战很大。

建立一支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活动的、信息主导的、空天一体的、攻防兼备的空军,成为对中国空军强有力的目标牵引。

要完成攻防兼备,就必须有足够的作战半径,起码1000公里以上,当然更远一些到1500公里以上的作战半径更理想。不依托地面引导,空军卫星结合数据链系统,完成空中独立作战,同时要求预警机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指挥轰炸机、强击机、歼击机,对预警机的要求、对数据链的要求、对空中飞行员个人素质的要求,都是全新的挑战。

按照过去的标准,现在中国空军的装备、训练好像都可以了,可按照今天的标准和未来的标准,中国空军的差距还很大,因此还要努力。

中国海军今非昔比

2019年4月23日,中国海军在山东青岛举行了盛大的海上阅兵仪式,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来自5大洲61个国家的高级海军代表团和来自13个国家、多达18艘的各式战舰,和中国海军新锐舰艇一道,参加了这次盛会。

这是新中国海军历史上第六次较大规模的海上阅兵活动,意义重大。举办这样一次海上阅兵的盛典,可以说是向蔚蓝色的大洋递上了中国的名片,这也是中国对外开放走向深化的表现。

在举行海上阅兵式的青岛附近,是著名的威海刘公岛,115年前也就是1894年,曾经是亚洲最强大的北洋舰队就是在这里覆灭的。70年前新中国第一任海军司令萧劲光大将,到刘公岛视察的时候,因为当时海军装备缺乏,不得不坐着渔船登上了刘公岛,那么在70年后的今天,我们的海军早已经是今非昔比了。

70年的时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由一支传统的小米加步枪式的以步兵为主的作战部队,发展出今天的海军,包括水面舰艇、潜艇、航空兵、岸防兵,还有陆战队,已经完全成为一个各兵种交织、各个方面作战——空中、水面、水下,包括岛屿,能力兼备的海上力量。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准确地说是华东海军。当时华东野战军就是第三野战军,在泰州白娘庙宣布成立华东军区海军,实际上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我们今天就把华东海军成立的这一天,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的日子。

而这一天,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日子,就是毛泽东诗词里讲的,“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旧政权覆灭,新政权诞生。在这一天海军成立,有一个很大的特殊意义。

当时海军成立的时候,在庆祝海军节的青岛另一侧是威海刘公岛,两者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

当时清王朝在刘公岛建立了可以说是远东最强大的海军,这支海军后来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灰飞烟灭,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结果基本上是全军覆灭了。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到今天发展壮大,基本是与中国陆军走的是同一条路子,就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然后从装备非常简陋走向尖端。海军从成立开始,用简陋的装备打了很多仗,基本上海军在维护国家权益的战斗中都没有停止过。

像解放初期的万山海战,到1955年解放一江山岛,海陆空联合作战,海军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到八六海战、崇武海战、西沙海战、南沙的3·14海战等,全是海军维护祖国权益的一系列行动,而这些作战行动中绝大部分战斗中国海军都是以弱小的力量,抗击强大的力量。

中国海军处于相对弱小的环境,因为海军这个军种与陆军、空军都不太一样。比如陆军,你给一个战士一杆枪,他就是一个战斗力;空军一个飞行员有一架飞机,这飞机载弹,不管是空投或者空射,一个飞行员驾驶一架飞机,也能形成一个战斗力,当然它的战斗力比陆军就昂贵多了。

但最贵的是海军,海军需要一条舰船,这一条舰船的钢铁含量、上面有多少人员的组建,才能拧成一股绳,才能形成完整的战斗力。

所以当我们讲联合作战的时候,很大程度上是针对陆军讲的。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针对空军讲的。而海军,早就是一支联合力量了。

海军出航,本舰包括轮机、枪炮、航海,包括各种各样的指挥、各种各样的武器,各个甲板上边的、甲板下边的,如果海军没有这样的总体配合,就形不成一个完整的战斗力。就是说海军军舰往往要数百人动作整齐一致,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战斗力。潜艇要有数十人动作整齐一致,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战斗力。

海军的这种要求,它的技术含量、多人和大的代价形成的战斗力,是与陆军、空军都不一样的特点。

当然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海军建设需要的投入比较大,所以比较小的国家,或者经济力量比较弱的国家,搞海军往往捉襟见肘。

比如新中国成立很长时间,其实并不太富裕,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国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国土防御,防备美国从东部对我们入侵,反登陆;防备苏联从西北、华北、东北三个方向对我们入侵,主要考虑陆上作战。所以说新中国成立相当长的一个阶段内,对海军的投入实际上并不是很多。

1974年西沙之战,中国对阵南越——我们称之为南越伪军,南越派来海军强占我们的西沙群岛,它的军舰排水量1500吨,比我们大得多,我们出动了猎潜艇和几艘扫雷舰,都在1000吨以内,五六百吨,吨位比它小得多。

中国虽然很大,南越很小,但当时它的军舰很大,中国比它小得多。但是在这次的战争中,能看得出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面貌,一扫过去北洋水师那种不敢战、不会战、不能战、战之不胜的状态。

西沙之战,中国军队靠着简陋的装备,用机关炮扫射,投手榴弹。手榴弹是陆上的武器,西沙之战都扔上手榴弹了。两个舰离得非常近,完全是海上刺刀见红。当时给南越海军造成重创,击沉了它的军舰,完成西沙之战的胜利,保卫了领海。

这是中国海军保卫国家利益非常著名的一战,当时的装备多么简陋,海军长期建设投入不足,而且又经过“文化大革命”,但是中国海军官兵有这种战斗精神,实际上在西沙之战中,完全是用精神把对方压垮了。

西沙之战后,国际媒体对此战报道了很多。南越的军舰被击沉了,觉得很丢脸,它们说我们使用了冥河式的导弹,是冥河式的反舰导弹把它打沉了,实际上我们当时用的是机关炮、手榴弹。

当然,这种局面一方面可以说体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战斗精神,另一方面今后也绝不会让这种局面再出现。

一定要加强海军装备建设,现在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发展。

通过这次海军建军70周年海上阅兵,能看到70年来中国海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近10年来,发展速度最快。而最核心的一条原因是,国家的综合国力增强了。中国的经济产出、财政收入、国民总收入,发展非常快,上升很多。有钱了,就有了建设强大海军比较好的物质基础,没有这样的物质基础是不行的。

海军司令员吴胜利表示,人民海军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大力推进整体转型、提升海上核心军事能力。这种转型主要是根据国家利益、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需求。

中国海军长期是一支近岸作战力量,防备敌人的登陆,防备美蒋窜犯大陆,防备敌人从渤海湾、胶东半岛、辽东半岛、江苏这一带登陆,这是我们长期防御的重点。长期以来,海军处于近岸防御的态势,防止敌人打进来。

但是从今天看,中国的安全环境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随着我们国力的增强,今天敢于入侵我们的力量已经不复存在。我们今天的问题是,维护祖国统一的任务,维护海洋权益的任务,维护我们海上航道安全的任务,一系列全新的安全诉求提出来了。

如果海军还按照过去近岸防御建设思路,等待别人打进来,防止别人登陆,防止别人从海上接近我们,已经无法完成我们今天所要完成的任务。我们今天的任务要求我们海军具有更大的活动范围、更大的监控范围、更大的火力控制范围。

之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内部也发生过争论,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要不要去亚丁湾护航的问题,要不要去,有没有必要去。很多人说我们连家门口的事还没有完全管好,我们还有一些海洋权益存在争端,东海、南海都有这个问题。

还有同志讲,我们国家还没有完成统一,跑到亚丁湾干什么。实际上,当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编队在亚丁湾成功完成护航任务返回的时候,可以看到海军担负的角色,它是中国在新的环境中、新世纪条件下履行大国责任,同时也是对中国国家利益的有效维护。

这种决策和责任,一方面要做好思想准备,另一方面要做好能力的准备。

思想准备要齐头并进,实际上完成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型,从过去单一近岸防御的思想转化成在一个更大的范围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讲海军转型,当然有很多很专业的话,如果不是搞海军的话,可能不一定听得懂,但是从这个角度一讲,就能明白,就是如何维护中国变化发展的国家利益。我们的军事力量,尤其海上力量,如何在维护国家利益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是新世纪中国海军既光荣又艰巨的任务。

中国作为海陆复合型国家,有2万公里的陆疆和1.8万公里的海疆。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我们有960万平方公里领土,这指的是我们的陆疆。但是从小学到大学,相当多的人不知道我们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权益,这是我们的海疆。

12海里领海,然后毗连经济区,然后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这个范围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认定的,中国有300万平方公里海洋权益。

这是当今教育中确实存在的一个问题,实际上对于一个民族事业是有影响的。这300万平方公里海洋权益,包括海底的油气构造、海底锰结核矿、海水潮汐的利用等,至于渔业资源就不用说了。

实际上,海洋是人类发展的大自然宝库,对这一部分我们的认识是不够的。根据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历史经验,中国的主要危险来自海上。1840年,帝国主义国家从海上过来入侵,八国联军、英法力量迫使我们签订屈辱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北京条约》等。所以中国人习惯把海上看成威胁的方向。

在今天看,海洋不是威胁的方向,海洋是发展的方向。这是一个民族思维做出的很大的转变。当然也有安全的威胁,但是总体来看,有没有克服威胁的能力?中国海军建设就是本着这一点的。中国人民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海洋权益,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把海洋真正作为一个发展的方向。

这种观念的变化,当然不仅仅是军队,还包括地方。

海军节就是非常好的契机,通过海军节,从小范围来说,让国民、让世界认识新中国海军建设;从大范围来说,实际上让国民从一个更大的范围认识中国的海洋权益,也是从一个更大的范围让世界看到,中国人对自己海洋权益的认识和对自己海洋权益捍卫的决心。

大军区设置,已不能满足中国的安全需求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国家面临严重的安全态势。毛泽东同志讲,我们要准备苏联从北面打进来,美国从东面打进来,老蒋从东南窜犯大陆,印度从南面打进来。在这种情况下设置各大军区,每一个大军区就是一个独立的战区,在自己战区之内,遂行作战指挥行动。

现在中国的安全态势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入侵中国、肢解中国的力量基本上不存在了。过去这种大军区设置,守土戍边的任务,已经不能满足中国今天的安全需求了。就应对非传统安全和传统安全这两个领域来看,原有的大军区设置和原有的赋予大军区的使命,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要求了。

按照分布来看,北京军区和沈阳军区重兵云集,主要是为了防备苏联可能对我们的入侵,和美国从东部对中国的威胁。在今天看,这个兵力的分配是不太平衡的,因为相对来说,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兵力就单薄了一些。

但实现了跨越式调动,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当一个战区有了问题,其他战区的力量能迅速增援。

跨区调动、跨区兵力运用,是中国应对未来安全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重要方式。

今天实际上提出一个要求,军队必须既能在平原作战,也能在高原作战,要具有适应性和多样性。

适应多地区作战,要有一个过程,沈阳军区和兰州军区具有共同的特点,是广袤平原作战和高原作战,平原和高原地形都相对比较平坦,在这种情况之下的跨越差异不是很大。而从北部到南部,从平原到山地跨越差异要大一些,对部队适应性提出的要求更高。比如北部军区的重型装甲机械化部队,拉到南部战区水网地带确实有问题,道路、交通都成了问题。但是并不能因为装备的限制,部队就不能远距离行动。

当然,第一步从具有相同特质的地形、作战任务和作战区域开始,完成这种跨越。今后还要完成其他跨越,即使完全不同特质的地形也要完成跨越,比如平原作战部队,进入丛林地区遂行军事行动。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作“兵贵神速”,美军也有一句名言“在24小时之内运来一个营,比10天之后运来十个师更重要”。

今天世界各国的军队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作战能力作为核心军事能力,有一个非常大的依托,就是投送能力。如果你在一个固定区域拥兵200万,在远离这个区域的地方发生了冲突,在2个月之内只机动了20万兵力到这个区域,那么实际有效兵力只是20万,不能机动到这个区域的部队,就不能发挥作用。

随着信息化的进程,军队装备日益更新,各种现代化的装备进入军队,军队提高机动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以前的主要威胁是外敌入侵,在做分区防御的时候,各大战区划分开,做自己的独立战区防御,对机动能力的要求并不是那么高,只是在本战区之内机动,依靠铁路、公路输送基本能够完成。

这种跨越战区的大范围机动,带来的问题是,铁路、公路机动的速度毕竟有限,对空中投送能力要求就提出来了。

实际上,中国军队执行海外一些维和任务时,这个问题就已经提出来了。海外抢险救灾、人道主义援助,不仅仅依托公路机动、铁路机动,必须能够依托空中机动。这是提高军队机动能力,增强军队核心军事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军队在机动中,征用民航飞机是不可避免的。比如美军在伊拉克、海湾地区作战,遂行任务,重型装备都是用轮船运过去的;部队带着少部分轻武器和轻装,是通过空中的机动进行运输的,除了空军飞机,还有征用美国民航的飞机。

美军使用民航飞机,都压在一定比例以内,因为要机动到的地域,不是旅游的地域,是一个发生冲突的地域。这样的地域往往机场条件设备比较恶劣,可能只有若干导航设备,设备不一定齐全;机场不一定有规定厚度的混凝土跑道,也可能是土机场。

在这种情况之下,民航飞机会失效,只有军用运输机才能在简陋的机场,甚至土机场着陆。

未来军事行动中,可用于空中机动的军用运输机必须达到一定比例。在恶劣条件下飞行、在恶劣条件下起降,这是民航飞机不可能做到的。

铁路的机动也有很大变化。以前主要是平板车装装备、闷罐车装部队;后来有些改进,坐客车了,条件改善了很多,但机动速度还是受限制。

如今,地面机动有了很大的改进。从这儿可以看出,国家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空中航线的开辟、陆上铁路线路的开辟、动车组的开辟、高速铁路的开辟,对于军队的机动有非常大的帮助。

轻装部队能够依托高铁机动,达到每小时350公里以上的速度。

硬件设施上来之后,包括大量民航飞机的征用,也可以改善空中机动。比如汶川地震,也征用了很多民航飞机,济南战区的部队主要乘民航飞机到达救灾第一线。

当然,抗震救灾是可以的。但在一些应急条件下,飞机需要降落到一些比较简陋、条件很差的机场,离冲突地点近,民航飞机还是扮演不了这样的角色。​​​​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