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国轻型坦克发展史番外——民国的国造轻战车发展史(下).P2

578296135的微博  578296135的微博     2022-01-30      0

首页 > 军事

​​3.2陆军兵工署的尝试:万乘计划与六四式轻战车

        如上文所属,55年后对岸装备维护任务就由联勤移交陆军,成立了陆军供应司令部下设兵工署,战车、汽车、武器基地勤务处隶属其下。民63年12月游杰士升任第六任兵工署署长,也是第一任装甲兵出身的兵工署署长,游杰士担任兵工署署长到民66年9月16日离职。在游杰士出任兵工署署长期间,兵工署和联勤一样也在搞战车研制,不过兵工署方面的战车研制基本上属于旧战车性能重建以及战车改装的范畴。在这里再强调一下,陆军兵工署和联勤是不同隶属的单位,二者的战车研制也是各自进行的不可混为一谈。像游杰士的访谈中只会提到兵工署的项目而不会提到其他罗友伦的亦然。本部分就讲这时期兵工署的六四式轻战车与万乘计划,这些东西同样只有部分记载而没有具体资料。



3.2.1六四式轻战车

        从52年起对岸接收了295辆M18地狱猫M18驱逐战车,作为一款二战战车服役到70年代老旧不堪难以维护,在69年就有58辆除役报废。这时期兵工署对M18进行改装以恢复战斗力,75年兵工署战车基地勤务处将M18的炮塔移植到M42自行高炮车体上组合试制为新款战车,组合的战车被当时的陆军总司令马安澜命名为(国造)六四式轻战车,之后进行了批量改装,上文提到的那些报废M18大概就是改装时的炮塔来源,此外改装中M42被摘掉的炮塔则改为牵引式高炮使用。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装甲兵学校保存的实车牌子上写的是M64轻战车,《国军装甲兵发展史》一书也采用了这个叫法,M64是否是当时部队的的内部叫法不明不过这个叫法真的太迫真了(实际上三辆保存实车的介绍牌两个写的国造64(式)轻战车一个写的M64,这么看来M64也并非部队称呼),把堂堂国造轻战车叫M64混在美制战车里傻傻分不清这样真的好吗?实乃有辱“国格”要知耻啊!六四式战车服役时间内,战甲车发展中心已经成立,CM-21装甲输送车也已经开始研制生产,不清楚为何没受到对岸国造战车编号体系的影响把代表中国的C加上。

装甲兵发展史的此页装甲兵发展史的此页

        总体来说六四式轻战车就是将M18的炮塔移植到M42的车体,M42车体发动机传动等均保持原样,然后细节上做了一些改动比如为给M42车体装上了M41同款翼子板储物格,翼子板上的工具架也移到同款位置,不过新翼子板是几截拼接的而不是整块,M42原本的翼子板上放置了两排弹药箱以及空气滤,空气滤大概是由于M42的炮塔地板与车内没有联通因此用来给车内通风吧(M42炮塔下方应该只有炮塔转向机而没有其他空间),而移植了M18的敞篷炮塔直接与外界相通自然是不需要了;在车体尾部安装了M41同款火炮行车锁,M42车尾的那个方盒子(储物盒还是什么?)也被拆掉了;M42原本车体上方有炮塔安装座一圈凸出装甲(这玩意学名怎么称呼?),改装时将这部分去掉,然后焊了一圈钢板以安装M18炮塔(见下面的模型图);另外由于六四式轻战车的炮塔移植自M18,因此炮盾上额外焊接了一个支架安装了一挺.30同轴机枪这个M18上的改装也一并过来了,此外美军的M18就有部分进行过此项改装,就我所见在民47年的M18照片上已出现炮盾上的机枪此时已批量进行改装(民46年阅兵时的M18上还未改装),这挺机枪平时也可以枪代炮的方式进行训练。

从上到下分别为M41、M42、64式的翼子板,可见64式的翼子板是几块拼成的而非一整条从上到下分别为M41、M42、64式的翼子板,可见64式的翼子板是几块拼成的而非一整条

M42与64式对比,可见二者炮塔座圈区别M42与64式对比,可见二者炮塔座圈区别

民47年演习中的M18,可见炮塔上的.30机枪民47年演习中的M18,可见炮塔上的.30机枪

       六四式轻战车为五人车组,也就是说在车体中保留了M42原有的通讯兵及电台,M18炮塔内的原本电台移除,M42原本的电台天线在炮塔上面,改成六四式轻战车后从照片来看依然沿用M18炮塔上原本电台的天线而非在车体前部钻个孔安插天线。我从一个朋友处得知,根据对岸战鹰鼎好发行的六四式模型该战车只有25发主炮弹药,除了M18炮塔装填手前方的九发外,将M18的车体地板移植到了M42内因此车底有8X2共16发弹药,我拿某游戏的M18内构看了一下,M18的弹药布局车体两侧4X5共20发、车底传动轴两侧8X2共16发、炮塔中装填手前9发待装弹药,总计45发。不知道战鹰当初是否是考察了实车出模型的。我过去以为拆掉了M18炮塔电台后可能能在这布置一些弹药,实际上M18尾舱空间很小应该只能放一些机枪弹药以及其他物品了。(顺便看了下M18成员布局好怪啊,电台在炮塔里,车体又没有机枪,那车体里的第二个人是干什么的?)

64式模型的车内地板64式模型的车内地板

M18的内构,可见其弹药分布及电台位置M18的内构,可见其弹药分布及电台位置

        总体而言六四式的改装我觉得挺偷懒的,基本是就只是把M18炮塔按到了M42车体上而对M18炮塔与M42车体改动不多,就比如五人车组的设计保留了车体通讯兵,为何不保留炮塔尾舱电台而把通讯兵的位置空出来呢?实际上冷战时期的很多旧坦克改装都是取消了车体通讯兵在此安装弹药架,后面对岸改装M24时也是如此,通讯兵位置大概可以安装一个20+发的弹药架,不过这样改装的话得把装填手前的9发弹药架拆掉避免阻挡,总体来说携带的弹药能多不少,并且凑成四人车组也更方便编制。另外车底直接移植M18的地板也是非常的偷懒,M18由于车底有传动轴因此只能两边各放8发弹药,而M42传动后置因此车底实际空间要大不少,实际上是可以放更多弹药的。还有就是M18的敞篷炮塔,实际上我感觉改装时完全可以把顶部封起来改成常规坦克炮塔的。


       六四式的研制与批量改装具体经过没有记载,目前仅有一些当时试车试射的照片(根据记载,试射当天万乘二号项目试做车也一并试射,不过没有同框出镜照片;其他照片里也可看到万乘计划的试做车出镜),由于此车服役时间很短基本没留下照片,六四式的照片绝大多数是试车及展示时的,这些照片来源是是游杰士的自传《我的奋斗》一书。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过去由于信息匮乏曾有“六四式为万乘计划研发”“六四式轻战车为万乘一号、万乘二号案研发成功之产物”的说法,没有资料提到六四式与万乘计划具体关系,目前来看六四式并非万乘计划研发产物。

六四式轻战车样车试车时的照片,这辆样车和后来改装的有一些细节差别,比如可以看到炮塔后面那个原本M42空气滤的管子。图源见水印六四式轻战车样车试车时的照片,这辆样车和后来改装的有一些细节差别,比如可以看到炮塔后面那个原本M42空气滤的管子。图源见水印

六四式轻战车样车试车时的照片,左侧疑似是万乘一号项目试做车。图源见水印六四式轻战车样车试车时的照片,左侧疑似是万乘一号项目试做车。图源见水印

难得一见的六四式轻战车批量出现的照片,这张照片的拍摄场景不明,这张照片出处是游杰士的自传,应该是76-78年间改装时的照片。图源见水印难得一见的六四式轻战车批量出现的照片,这张照片的拍摄场景不明,这张照片出处是游杰士的自传,应该是76-78年间改装时的照片。图源见水印

        除此之外,由于物因人贵的原则,某次大人物视察的照片中也可见六四式出没。这几张照片拍摄信息是行政院长孙运璿视察装甲兵长安基地,基地指挥官游杰士中将陪同参观,时间为78年。可以看到照片上有诸多排成一排带介绍牌展示的战车,左手第一辆就是一辆六四式轻战车,图二则是这辆车另一个角度的照片可以从车体炮塔及翼子板外观认出这是一辆六四式。我查了一下所谓装甲兵长安基地实际上就是装甲兵学校长安营区,孙运璿在78年6月1日-84年6月1日间担任行政院长,游杰士从77年9月16日-80年5月1日间担任装甲兵学校校长,而这组照片正好拍摄于当年六七月孙运璿刚上任时,此时六四式战车还未服役。(装骑202团在78年10月1日后改编为战车营,M41与六四式也大概这时期换装)

       真正六四式服役时的照片,目前能见到的实际上只有一张。下面照片的出处是民68年6月《中国陆军画刊》,这时六四式恰好还在服役,这张照片可以说是相当罕见。

       六四式轻战车如今保留下来的服役照片稀少,不过六四式作为一款服役战车倒是留下了三辆实车(目前说法),分别在装甲兵学校、中正理工学院(介雄理工学院)以及成功岭。

装甲兵学校草地上的六四式轻战车,这辆车不排除就是上面装甲兵学校展示过的那辆,车体正面贴的介绍牌标为M64轻战车装甲兵学校草地上的六四式轻战车,这辆车不排除就是上面装甲兵学校展示过的那辆,车体正面贴的介绍牌标为M64轻战车

这一排里第四辆就是中正理工学院保存的六四式实车,这一排里第四辆就是中正理工学院保存的六四式实车,

成功岭保存的六四式实车,这辆车在水泥台子上放着成功岭保存的六四式实车,这辆车在水泥台子上放着



        六四式轻战车也是这时期唯一一款服役的国造战车,在76-78年进行批量改装服役,服役的数量目前明确的说法是装备了一个战车营,而改装的具体数量则没有记载,目前的说法主要有53辆、42辆的说法(除此之外就是50+的模糊数量),这里的53辆我怀疑是因六四式装备一个战车营直接按当时战车营编制套的(陆精一号案前一个战车营装备53辆战车,该案实施后变为44辆),实际上由于六四式成员为5人而同时期M41、M48成员为4人,我觉得六四式这个战车营装备数量应该并非53辆;而42辆的说法则看起来更可靠一些,至少这种说法考虑的六四式的车组情况(5X42≈4X53,如果按战车营人数编车大概是这样),不过由于缺乏资料无法判断真伪。总体而言想要搞清楚六四式的装备数量最可靠的就是查当时服役部队的档案了,而除了部队服役的之外在装甲兵学校、技术单位等地方也应该有一些再加上可能的备用车真正改装了多少辆恐怕只有当时兵工署战基处的档案资料能说清楚了(多出来的典型例子:上面在装甲兵学校展示那辆以及75年的样车是否服役?)。

        六四式轻战车从78年开始服役于装骑202团战车七五二营(注:78年10月1月“火牛二号”案202团第一营、第二营改编为七五一、七五二营,同时依“铁拳案”两营换装,七五一营换装M41轻战车,两营换装前称装骑营换装后称战车营),装骑202团于民48年建成装备为M18驱逐战车,装甲骑兵团的任务是在登陆作战时担任搜索警戒任务在防御作战时担任掩护任务,这些M18在服役时本身就是当轻战车用的也难怪六四式战车改装后不继续叫驱逐战车而叫轻战车(实际上另一个可能原因是这些六四式轻战车本身改出来就是用来补装骑营改编战车营时M41轻战车的空的),游杰士在此前就担任过装骑202团的团长,六四式的改装可能与此份经历有关。

        79年7月15日实施“昆仑案”,8月装骑202团的七五一、七五二战车营与装骑208团的第一、第二营对调(从描述来看208团两个营仍是装备M18的装骑营称第一、第二营,而不是换装并改编的战车营),并同时进驻澎湖。80年实施“陆精一号”案,装骑208团撤编并分别编成独立第86旅与战车第702群(还有地方说是703或704群),作为一名大陆北方网友外加对岸编制苦手我在写这部分时发现我找不到装备六四式轻战车的那个营的去向了,研究了半天后两个营应该是编为了702群的776、781两个营,主要原因就是202和208团对调后四个营的番号是怎么改的——调去208团的两个营有没有改番号?调来202团的两个营有没有改番号?,结果就是“陆精一号”案中两个团的改编一查一团乱麻。反正不管怎么样装备六四式轻战车的这个营79年转进澎湖后就留在了那里,然后这些国造轻战车按目前的说法81年底在澎湖宣告退役(81年5月702群与703群换防,703群移驻澎湖,这可能是六四式服役于703群的说法来源,不过这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装备六四式战车的781营是怎么换防的?这些六四式战车还能留在澎湖退役吗?)由于战车群这玩意本来就是临时凑数的编制,所以这个营退役六四式轻战车后换装了什么我也查不到了。

       如上面所述六四式轻战车75年开始改装(三年四十二辆+的龟速改装),78年正式服役,结果到81年底即告退役(按现有说法),也就是这些车只正二八经服役了四年(白 改 了),改都改了多用几年嘛,服役四年即告退役的屑车(无慈悲),光速退役的原因大概是六四式轻战车作为M41的补充产品但所安装的M18的M1 76炮与M41的弹药不通用,这时期M18逐渐退役六四式作为独苗也只能跟着退役,而且随着部队编制改动以及新战车的接收这些拼装延寿的战车也失去了服役价值。由于仅服役四年且驻扎外岛,这些六四式轻战车服役时的照片寥寥无几。

        这些六四式81年底退役后并未就此报废而是被继续改装压榨剩余价值,对岸网友称这些车之后在战基处指导下由部队的四级厂进行改装,将其炮塔摘下安装了一个六角型观察舱作为M41驾驶教练车(毕竟M42与M41车体基本一致),在民74、75年间在703群服役,给每个战车营各发了一辆(其他戰車部队有没有分配不明)。改装为驾驶教练车大概就是如今仅有少数六四式保存下来的原因了,而这些训练车的服役退役情况不明,如今也没有实物保存下来。

驾驶训练车网传照片,影像出处有待寻找驾驶训练车网传照片,影像出处有待寻找


3.2.2 万乘计划

        陆军兵工署在这时期战车研制的另一项目是“万乘计划”。如前文所述联勤那边要“造一万辆战车”,兵工署这边的计划也称万乘计划,万辆的数目大概就是某次会议上提出的会议精神。

        上一篇里提到民国的国造战车事业没借着朝鲜战争修坦克发展起来,而这次兵工署的万乘计划则是在越南战争中为美军修理车辆发展起来的。67年底对岸与美军签订“第三国翻修计划”,从美国获得技术设备,开始翻修首批越战美军装备,69年对岸与美国签订“协修案”,协修工作一直持续到73年美军撤出越南为止,修好的越战车辆有部分直接移交给对岸陆军装备。这一过程中陆军战车基地勤务处就在翻修美军战车装甲车,经过六年的翻修过程熟悉了美军现役车辆同时人员技术都有很大提升,像在M113装甲车方面这时期翻修了上千辆,这时期受损的M113会先切掉受损部位在焊接上新的铝装甲板,在此过程中就掌握了铝装甲板的制造、铝合金车体的焊接及M113的装配等。M48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摸熟。

协修的越南美军M113装甲车协修的越南美军M113装甲车

        在此之前对岸曾试图仿制过M113,上面提到联勤军车厂民57年成立时曾评估过M113,陆军在此之前的一些战车研制计划也有仿制M113的相关信息,比如此前民53年曾有“雄狮计划”进行轻型战甲车研制,提到雄狮计划的杂志文章原文这里描述很难懂,似乎在说雄狮计划是准备仿制M113,这一年对岸曾企图从意大利与日本采购两国仿制的M113(日本的大概指的是60式装甲车),“雄狮计划”大概同其一样是当时意图补足M113编制的想法产物;此外民57年嘉禾案计划里也曾意图仿制M113。这些计划具体实施情况不明,这也是隶属陆军\装甲兵状态的通病,难以有资料流出。总体来说六年的协修经历正好获得了M113的车体制造技术力。

        民64年兵工署开始实施“万乘计划”,进行战甲车研制计划,具体由下属的战车基地勤务处执行,这时期兵工署署长为游杰士(任期:民63年12月6日到民66年9月16日),游杰士也因为执行“万乘计划”累有功绩获得陆光甲种奖章。有的杂志文章上说联勤实施“万乘计划”,联勤这时期虽然从我上文提到的购得M113资料来看或许有过仿制M113的想法但没有资料提到过进行实施,同时“万乘计划”相关信息目前未在联勤相关的资料中出现过只与兵工署有关,所谓联勤实施的说法我个人觉得应该还是搞不清部门归属导致的写作错误。

        目前我们所知“万乘计划”的成果共有四个:前三项为M113底盘的变形车,万乘一号为M113底盘安装63式120mm迫击炮的自行迫击炮,万乘二号为M113底盘安装M24炮塔的轻战车,万乘三号为M113底盘安装工蜂4型40管火箭炮的自行火箭炮。最后一个万乘四号目前说法为M48A1战车的改良,将M48A1改为105坦克炮、柴油发动机、红外夜视仪的M48A5状态,不过细节有许多区别。万乘计划由于没有具体资料流出,计划具体的实施目标经过不明(典型例子:万乘计划是否进行了M113仿制?)。在游杰士访谈中他把三个M113底盘的变形车后两项分别称为“新型水陆两用战车”与“M113甲车加装多管火箭”(游杰士回忆中只提到万乘计划的名词而未提及具体的万乘X号,此外也没有提及有照片证明与万乘二号项目的水陆战车一起试制出来的M113自行迫击炮,不清楚什么原因),但从万乘二号展示照片上介绍牌上写着“万乘二号装甲车”来看这些样车被称之为为万乘X号XXX。

        目前一般的说法是万乘一、二、三号项目的样车是以台铝公司生产的铝合金装甲板焊制装配的车体,也就是说这三辆车是自制的车体安装武装(内部部件仍为美制部件),我对这种说法有点怀疑。这种说法除了对岸杂志文章外没有其他的佐证,而且看游杰士的访谈的话,他的说法是“由协修越战千辆美军M113甲车之经验,加以台湾已能生产抗弹铝合金钢板,因而改造战车极为容易”,单从这里的描述来看看不出是自制的车体,对于这些车的描述也是“M24的炮塔移置于M113甲车上”“M113加装加装多管火箭”,也就是说这几辆车都是用现成的M113改装的。对于万乘二号而言,如果是自制的车体又何必先制成M113再进行改装而不是根据M113加装M24炮塔的设计直接制成对应铝合金装甲板组装成车?此外还有一点,万乘三号的工蜂四型火箭炮服役的6辆相关记载是以美制M113改装的。说实话这点比较奇怪,就是万乘计划中现有描述只有M113车体的变形车却没有M113装甲输送车本体的试制,按理说如果这时期自制M113甲车那毫无疑问是比这些变形车更有意义值得记载的事,但游杰士访谈中却一个字没提也没见其他地方提到过这最初的国造M113的试制。事实上如果这时期就已经能自制M113(或者说车壳子自制)那么恐怕不会用6辆美制M113改装工蜂四型火箭炮,也不会四年后才研制出在M113上进行改良的CM-21装甲车了,总之我个人怀疑万乘计划的几辆M113都是现成的美制产品而非自制。(从另一方面讲这时期兵工署的其他产品如六四式轻战车、万乘四号的改造M48A5都属于改造产品,这种情况下这几款M113变形车为改造产品也是很有可能的)

        万乘一号、万乘二号应只有样车一辆,这两辆车在同一时期完成有同框出镜一同展示的的照片,展示照片中摆放方式与介绍牌样子和上面孙运璿视察装甲兵学校时展示车辆一致,可能这两辆车就在装甲兵学校展示过不过时间可能不是78年。这两辆车都未正式服役过,目前没有发现实车保留,二者在游杰士自传《我的奋斗》中有好几张照片。而万乘三号的工蜂4型自行火箭炮样车没有与上面两辆同时出场的照片,不清楚是否与上述二者同时期完成,或许时间更迟一些。万乘三号项目目前来看是万乘计划唯一一款服役车辆,工蜂四型火箭炮73年研制成功到77年由于工蜂6型的开发停产,共制造了12具发射架与3200枚火箭弹,77年工蜂四型交付第六、第十军团化学兵群编成“工蜂四型多管火箭实验连”(一个连六具共两个连),这其中就有76年以美制M113装甲车改装6辆自行火箭炮77年交付编成一个化学兵火箭连服役(工蜂4的产量很少,不清楚改装时是一辆样车+6辆服役改装还是共计6辆,毕竟目前是没有万乘三号最初样车的照片发现的),这六辆还在民70年作为这时期的“克难”国造车辆参加双十阅兵并留下影像照片。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后续的工蜂6型在研制时曾先后计划选用M42自行高炮与M113作为载具,不过由于M42底盘没多余的以及M113难以承载工蜂6型火箭架最终以M51A2卡车作为底盘。

万乘一号、二号同框出镜展示的照片,介绍牌上写的即是“万乘二号装甲车”。图源见水印万乘一号、二号同框出镜展示的照片,介绍牌上写的即是“万乘二号装甲车”。图源见水印

万乘三号项目改装的M113工蜂四型火箭炮,下图是阅兵时的照片万乘三号项目改装的M113工蜂四型火箭炮,下图是阅兵时的照片

       万乘四号目前的说法是将M48A1改为105炮、柴油发动机、红外夜视仪的M48A5状态,应只有一辆样车,如今保存在兵整中心展示,不过前面的牌子上标了M48A5,杂志文章上把这辆车和万乘四号联系起来的资料来源不明。这辆车算是万乘计划中最特殊的一个项目,前三个都在改M113,而万乘四号在改M48A1;另外不同于前三者有照片以及访谈文字,万乘四号既没有当时的照片,杂志文章里称万乘计划在75-76年完成四部样车包括万乘四号,然而游杰士民66年离职在回忆里却并没提到这玩意,此外前三者都没有发现实车保留而改装的M48却在兵整中心保存着,从这些情况看,万乘四号项目可能不是与前三项一同实施的。民66年游杰士离任兵工署,民68年兵整中心的前身战甲车发展中心成立,万乘四号或许在这时期实施并且与战甲车发展中心有一定渊源从而保存与此(也可能是这辆车由战基处改装,后面战基处与战甲车发展中心合并为兵整中心后在此展示)。

牌子上写的就是M48A5战车,可以看到这辆车实际上与真正的M48A5有不少外观区别。实际上这辆车称为万乘四号只有杂志文章而无一手资料来源,而且牌子上写称这辆车是“勇虎案”研发阶段样车之一,同时70年代民国未引进装105炮的战车也未引进资料仿造105炮,因此有点怀疑这辆车是否是所谓万乘四号牌子上写的就是M48A5战车,可以看到这辆车实际上与真正的M48A5有不少外观区别。实际上这辆车称为万乘四号只有杂志文章而无一手资料来源,而且牌子上写称这辆车是“勇虎案”研发阶段样车之一,同时70年代民国未引进装105炮的战车也未引进资料仿造105炮,因此有点怀疑这辆车是否是所谓万乘四号

       由于本文讲的是国造轻战车发展史,所以这一节就主要讲万乘计划中的万乘二号轻战车。在游杰士的访谈中条目标题是M113甲车装置炮塔——新型水陆两用战车,也就是说这辆车按当事人说法名称是“新型水陆两用战车”(游杰士自传根据《国军装甲兵发展史》中条目也是这样称呼这辆车的),正式名称则是“万乘二号装甲车”,这一点有当时展示时的介绍牌为证。此外对岸这辆车网上有的地方被称为国造六五式战车,这个六五式的叫法则根本没有来源证实,我个人觉得是类似上文联勤六五式被叫做六四式的以讹传讹,如果真有这叫法游杰士访谈中怎么会在在称呼上述的国造六四式轻战车的前提下不叫这辆车六五式而是新型水陆两用战车呢?不过这个叫法毫无疑问是成功误导了人,对岸装甲兵学校装甲兵86周年队庆的模型展上就给这辆车标注为了国造六五式轻战车。

由于《国军装甲兵发展史》一书记录了这辆车,因此这辆车虽未服役但也被人所知。不得不说对岸的模型战车武德实乃充沛,很多稀有车辆都有人做过模型。由于《国军装甲兵发展史》一书记录了这辆车,因此这辆车虽未服役但也被人所知。不得不说对岸的模型战车武德实乃充沛,很多稀有车辆都有人做过模型。

万乘二号的模型万乘二号的模型

        万乘二号将M24炮塔安装在M113车体上研制轻战车的原因本身仍然是与上述六四式轻战车一样的旧战车“性能重建”问题,作为一款二战时期的轻型坦克这时候老旧不堪,M24的车体以及两具110马力凯迪拉克汽油发动机难以维护,但(游杰士认为)M24的M6 75炮重量只有谢尔曼火炮一半却有着同样威力,M24的宽大液压式旋转炮塔系统在这时候仍属佳品还有剩余价值可以利用,这时期台湾已经能生产铝合金装甲板,靠M113的技术改装战车极为容易,因此尝试M24炮塔移植到M113装甲车上来利用这些M24炮塔,可以看出这个项目与六四式战车性质上差不多不过选择的是M113车体而非M42车体。

       如上文所述,我倾向于万乘二号是用现成美制M113改装的,这辆车外形上也有原本装甲输送车的一些特征比如尾舱门(这辆车将发动机移到了车后不知道尾舱门还能不能用来下车?)以及车体正面的发动机维护盖板(发动机已经移到车后面了),总之这辆车肯定不是先完成设计直接试制改装状态的车体一步到位了,也不排除自制三部车体然后用自制的车体进行改装。由于M113是装甲输送车发动机在车前部,这样的结构不利于改装为轻战车,为车体配重及操作方便该车进行了动力后置,将发动机移到了车后部,M24炮塔安装在车体中部,这样就成了常规坦克的布局。至于传动可能与发动机一并后置了,不过也不排除传动前置在车底设置一根传动轴的可能(什么当代谢尔曼?)。此外万乘二号(及万乘计划其他样车)发动机为215马力的6V-53柴油发动机,当时介绍牌有写马力数值,对岸从民53年开始接受215马力柴油发动机的M113A1,发动机及散热器目前来看应设置在了在车体右后方,有照片可以看到此处的的排气管。

找了个某游戏M113变形车M163自行高炮的内构来说明一下M113原本构造,原本M113发动机在车体右前方,发动机上面是散热器,车体左后方靠侧壁的是油箱,改装后大概把发动机及散热器移到车体右后方了。找了个某游戏M113变形车M163自行高炮的内构来说明一下M113原本构造,原本M113发动机在车体右前方,发动机上面是散热器,车体左后方靠侧壁的是油箱,改装后大概把发动机及散热器移到车体右后方了。

万乘二号项目样车最有名的一张照片,大概是在战基处试车时拍摄的,车首有试车的牌子。可以看到车前部高度只到发动机维护盖板的顶端,车体正面的驾驶灯下移安装,此外没有防浪板及其液压杆转轴,炮管下方的那个凸起物可能是换气扇盖,车体右后方车顶有个管子是原本M113的排气管,发动机及散热应在此下方。值得一提的是车体安装正面附加履带板位置旁边有个圆形的痕迹不知道是什么。图源见水印万乘二号项目样车最有名的一张照片,大概是在战基处试车时拍摄的,车首有试车的牌子。可以看到车前部高度只到发动机维护盖板的顶端,车体正面的驾驶灯下移安装,此外没有防浪板及其液压杆转轴,炮管下方的那个凸起物可能是换气扇盖,车体右后方车顶有个管子是原本M113的排气管,发动机及散热应在此下方。值得一提的是车体安装正面附加履带板位置旁边有个圆形的痕迹不知道是什么。图源见水印

        原本M113车体高大再加上炮塔后更为高大不适合作为轻战车,因此试做车没有直接沿用原本M113的车体,而是前面的部分相比M113车体有所降低(杂志文章称降低25.4mm),只有最后一节车体(约1/3)保持原有高度(为了放置散热器等部件),过去很多人以为车体最后一截是加高了实际上是前面降低了,这一点上从万乘二号的试做车展览时与其他车的高度对比以及试做车车体正面发动机维护盖板的高度可以看出。

万乘二号表演时的照片可见车体后部隆起以及隐约可见的原尾舱门,此外从照片看车体最后面也进行过修型。图源见水印万乘二号表演时的照片可见车体后部隆起以及隐约可见的原尾舱门,此外从照片看车体最后面也进行过修型。图源见水印

        从当时展出时的介绍牌来看,万乘二号重12吨,215马力,极速可能与M113一样是64km/h(也可能是54)。万乘二号为四人车组,炮塔里三人加驾驶员,武器为75 M6主炮、7.62同轴机枪以及炮塔上的12.7与7.62高射机枪。由于缺乏信息,万乘二号有没有改动车体装甲不明,车前还保留了发动机维护盖板估计是没改;内部构造情况也是不明,毕竟现在能做的只是看外形猜内构,像弹药架位置什么的都无从知晓。说来改装后的发动机尾舱门可能就用不了了,而让乘员硬爬M113车体上车属实有些困难(可能会侧面焊个梯子吧),而车前面的发动机维护舱门不知道保留下来有什么意义。

        很多人觉得装了M24炮塔后应该失去了原来浮渡的能力,不管实车情况如何,至少这款战车在设计时的确是按水陆两用战车设计的,游杰士认为台湾沿海之水稻田、鱼塭(沿海筑坝拦水的鱼塘)颇多为水陆战车之试用场所,上面也提到这辆车被称为“新型水陆两用战车”。上面提到动力部分后置炮塔中置的改装就有车身配重的意图,按杂志文章的说法改装后车体中心后移约10cm升高约10cm对车辆稳定性及爬坡度倾斜度均无甚大影响。不过作为一款水陆两用战车研制,如今所见的照片车体正面却没有防浪板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实际上因为万乘计划缺乏具体经过描述及更多各时期照片,万乘二号研制时的设计更改无从考究。

这张可以比较明显得看出二者的车体高度差别,目前的万乘二号正面照片都未见防浪板。顺便当时在此展出的车辆里面还有一些改装过的奇怪车辆,比如这张图最左边的那辆不知道什么车炮盾处按了一个红外大灯,另外78年孙运璿视察时照片中出现过一辆装了烟雾弹发射器的M41。图源见水印这张可以比较明显得看出二者的车体高度差别,目前的万乘二号正面照片都未见防浪板。顺便当时在此展出的车辆里面还有一些改装过的奇怪车辆,比如这张图最左边的那辆不知道什么车炮盾处按了一个红外大灯,另外78年孙运璿视察时照片中出现过一辆装了烟雾弹发射器的M41。图源见水印

        游杰士提到当时提出构想时众人都怀疑M113甲车能不能承受M24坦克炮射击时的后坐力,游杰士认为M24的M6坦克炮能装在B-25轰炸机上,飞机上都能装又装在M113的车体上又如何呢?后面对样车进行了当众试射,毫无疑问的试射成功。实际上就现在来看,各国M113上装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的多的去了,装个M24炮塔打75炮真不算啥,游杰士访谈里就提到“不久就发现M113甲车装炮塔的构想亦为洋人采用,但属较轻型而已”。安装在M113上的M24炮塔基本未做改动,从外观上看主要是在车长舱门前安装了一挺12.7毫米高机,这一项应该是改装时移植的M24炮塔上就有的,据我所见民57年的照片中就已经有在炮塔前安装高射机枪的M24了。

民57年演习时的M24,炮塔前部可见高射机枪的安装座民57年演习时的M24,炮塔前部可见高射机枪的安装座

万乘二号项目样车试车时的照片,图源见水印万乘二号项目样车试车时的照片,图源见水印

       万乘二号项目试做车目前来看只完成了一辆样车,并未服役也未进行批量改装,当时完成的样车如今未见保存仅有几张照片留了下来,顺带一提的是这辆车虽未服役但由于《国军装甲兵发展史》一书编写时找了游杰士的自传因此在后面装备车辆列表中有一页记述也因此很有存在感。

就是这一页,要是游杰士不出版自传这车肯定是不会这么有存在感了就是这一页,要是游杰士不出版自传这车肯定是不会这么有存在感了

        未按万乘二号项目对M24进行改装的原因也很简单,首先是这辆车性能上的问题,M24炮塔装上M113车体相当高大这点上不适合作为轻战车(顺便M113车体成员爬上去应该很吃力),而且M113的铝合金车体防护力等方面也让人疑虑;然后是成本上的问题,不同于六四式利用现成M42自行高炮的车体进行改装,改装M24的话需要一个完整的M113车体,而自行高炮属于可有可无的东西——大不了把脑袋摘下来下来改成牵引式高炮,而装甲输送车则是刚需没有多余的用以改装——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对岸后面量产了CM-21装甲输送车家族却没有生产某款自行高炮,按此对M24进行改装就意味着要么拿美制M113改装要么等到M113国产化完成自产M113改装,改一辆M24就得耗费一辆M113这个成本太高得不偿失,改装时还要专门对M113车体进行大改这又是额外的成本。于是对岸后面没有按万乘二号进行M24性能重建而是采用了M24A1的方案——在M24原本车体中改装发动机传动,这样就把发动机传动外的铝合金车体部件的钱全省下来了。



         由于缺乏资料,万乘计划的实施情况具体经过不明,万乘计划的这些车辆的研制经过也是不明,万乘计划与六四式的实施单位兵工署战基处作为陆军的后勤单位可以说是鲜有记载更不用说这些的具体情况了。而且有一点我觉得比较可惜,如今对岸的战车研制部门是兵整中心,兵整中心的前身是民68年成立的战甲车发展中心(战车发展中心),是当时新成立的隶属陆军的独立机构(说战甲车发展中心研制六四式、六五式完全是搞错了单位),民81年战基处(台中)、兵工配件制造厂(台南)、武基处(台北)才和战甲车发展中心合并成立兵整中心设于南投集集镇(注:战甲车发展中心的信息很少,找了一下似乎当时地点也在台中,原址如今是台中环保局)。虽然战基处同样是兵整中心前身单位,但就我所见前些年联勤资料(注:前些年兵整中心一度又回归聯勤编制)中兵整中心历年研制车辆里只列举了从战甲车发展中心开始的东西——最开始为民68年试制样车的CM-21装甲车,而对战基处搞过的产品如六四式、万乘计划以及后来的性能重建车辆只字未提。战甲车发展中心成立于民68年,同年初研制出了CM-21的第一辆原型车,这个单位就是为真正的国造战甲车而成立的,现有说法称万乘计划为CM-21的研制打下基础,但万乘计划和CM-21的具体关系则没有记载(或许得找相关人士回忆录才能知道战甲车发展中心成立的情况及二者关系),同样战甲车发展中心的成立与原先进行战车研制改装的兵工署战勤处是什么关系也是不明,如果兵整中心的资料里能把这些兵工署战勤处时期的东西带上或许我们就能知道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还是那句话,这些隶属于陆军的后勤单位在陆军资料里不会有什么存在感,具体单位的史料也难以流出,再加上乱七八糟的单位变更,所处年代又对外不透明,所以这些单位当年的那些战车研制计划的具体情况可能得等上几十年国史馆解密档案才知道。(悲)​​​​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