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的防空力量,除了如今因机场被袭、数量少而露面不多的战斗机,主要就得依靠各种地空导弹了。苏联曾热衷于研制地空导弹系统,型号多,相互搭配,形成了覆盖远中近、高中低的地空导弹家族。这把“保护伞”在越南战场表现不错,但在中东屡屡吃瘪。究竟是设计的不好还是用得不好,是各有说法。但现在,乌克兰继承的苏式地空导弹系统这把大伞,漏洞不少,很多品种有缺失或者太老旧。虽然现在北约频频支援武器,但多半只能是便携式防空导弹,打一打补丁。
这把大伞的外圈,远程防空导弹,是S-300PT/PT和S-300V。S-300如今都被俄罗斯加到500了,乌克兰却无力对它们进行大的升级改造。
中圈,是9K37“山毛榉”,北约称萨姆-11,1979年开始服役,最大射程30千米。俄罗斯后来对其进行改进,1995年开始装备“山毛榉”M1-2,北约称为萨姆-17。
就连萨姆-11的前辈,北约称为萨姆-6的2K12-2D“立方体”的防空导弹系统,乌克兰现在也还在用。
还有这个发射架有点类似萨姆-6,但底盘不同、尺寸更大的S-125防空导弹,北约称为萨姆-3,20世纪50年代设计的,1961年开始服役,最大射程21千米。它也曾有高光时刻,就是在1996年的科索沃战争中击落一架F-117。
防空伞的内圈,是近程防空导弹和高炮,品种相对多了几个。
9K331“道尔”M1防空导弹,它的第一型9K330“道尔”被北约称为萨姆-15,1986年开始服役。9K331“道尔”M1是1991年服役的,最大射程12千米。可是它们至今已超过三十年,不仅技术性能落后,俄罗斯方面更是了如指掌。不知这几年乌克兰是否利用北约技术对它们进行过升级改造。
上面的9K33“黄蜂”防空导弹,北约称为萨姆-8,1974年开始服役。早期型的最大射程为5千米,后来改进提高到12千米。
9K35“箭”10防空导弹,北约称为萨姆-13。它的导弹已经类似便携式防空导弹,红外制导,最大射程5千米。前两天在一段小视频里,据说在基辅街头被装甲车用机枪扫射的,就是它。
2K22“通古斯卡”弹炮合一系统,1988年开始服役,导弹最大射程8千米,高炮4千米。俄罗斯曾向海外大力推销“通古斯卡”M,现在促销的则是它们的发展型,“铠甲”系列弹炮合一系统。
至于上面的ZSU-23-4“石勒喀河”自行高炮,更老了,苏联在上世纪60年代开发的第二代自行高炮。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它曾配合萨姆-6导弹,中近结合,击落不少以色列飞机,但在随后的电子战打击下,它们就陷入颓势、损失惨重。
乌克兰还有不少这样土法改装的自行高炮——把ZU-23-2高炮装到装甲车甚至卡车底盘上。
便携式防空导弹,除了苏联时期遗留下的9K38“针”系列、9K32“箭”2和9K34“箭”3,乌克兰就得指望美国北约援助的“毒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