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翔 柳正华 于宪钊 | 美海军F-35C着舰坠海事故及原因初探

蓝海星智库  蓝海星智库     2022-03-07      0

首页 > 军事

​​2022年1月24日,在南海活动的美海军“卡尔·文森”号航母1架F-35C发生着舰坠海事故,飞行员弹射逃生后由直升机救起。事故共造成7人受伤(1名飞行员和6名舰员)、航母甲板受损,事故原因尚未公布。美海军正在全力秘密搜寻并打捞坠海的F-35C,根据日本海上保安厅的海上航行信息,打捞位置可能位于南海北部海域(菲律宾以西约185海里、西沙群岛永兴岛以东350海里)。

图片
图1  F-35C坠海瞬间

一、事故情况

2021年8月2日,美海军第三舰队“卡尔·文森”号航母搭载包括10架F-35C的舰载机联队从母港圣迭戈出发,开始印太地区部署。这是F-35C首次作战部署,也是美海军航母打击群首次混搭F-35C与F/A-18E/F作战部署。2022年1月23日,“卡尔·文森”号与“林肯”号航母经吕宋海峡进入中国南海执行所谓的“自由航行”任务,在飞行训练时“卡尔·文森”号上的1架F-35C着舰时坠海,这是F-35C正式部署以来发生的首次坠海事故,也是继2021年11月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1架F-35B起飞坠海后,不到3个月时间里发生的又一起舰载机起降坠海事故。

​根据“卡尔·文森”号航母飞行甲板上的飞行员助降电视系统(PLAT)及舰岛拍摄到的视频,1月24日16时31分,一架F-35C在进近着舰时,下滑航线偏低、机身摇晃,着舰信号官强烈要求飞行员终止着舰并加大油门复飞,但处于低速飞行状态的F-35C最终撞向尾部飞行甲板后起火、起落架折断,伴随着巨大的火球滑出斜角甲板并坠海。

图片
图2 “卡尔·文森”号航母F-35C着舰事故瞬间

根据2月16日美国防部官员透露的消息,本次着舰事故中,坠海的F-35C在撞击航母甲板时损坏了飞行甲板上的4根阻拦索,并在飞行甲板,尤其是弹射器轨道中散落大量碎片。事故发生后,飞行甲板作业人员(包括航空联队人员)在事故后迅速做出反应并开始事故处理工作,包括迅速更换4根阻拦索、对飞行甲板开展了4~5次的碎片清理,确保了其他舰载机未因本次事故而受损。“卡尔·文森”号航母在45分钟内完全恢复战斗状态。

​事故发生时,多架舰载机正在航母上方绕飞,准备进近着舰。事故发生后,空中待飞的舰载机降落在附近作业的“林肯”号航母上,完成加油后重新起飞并最终降落在“卡尔·文森”号航母上。

​二、可能原因分析

目前,美海军尚未公布此次F-35C着舰坠海事故的具体原因。作者梳理了有事故原因记录的50起航母固定翼舰载机起降事故,综合来看,引发起降事故的原因无外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飞行员操作失误,如飞行员误操作致使舰载机失控、飞行员忽视塔台指控命令或误判下滑航线等。二是舰面作业人员操作不当,如航母航向调整失误、舰载机检查失误、舰面装置操控失误等。三是舰载机故障,如起落架受损、尾钩故障、发动机故障、燃油手柄操作失灵等。四是航母弹射起飞与阻拦着舰装置故障,如阻拦装置故障、弹射器故障、偏流板故障等。

​结合历史数据及披露的本次事故视频信息,初步研判本次F-35C着舰坠海事故的可能原因如下:

​一是飞行员操作失误。(1)从视频可看出,在进近着舰末段F-35C下滑航线偏低,根据美海军公布的情况,航母改进型菲涅尔透镜光学助降系统并未发生故障,因此,飞行员操作失误应该是造成下滑航线偏低的重要原因。(2)根据航母舰载机飞行指南,在禁降复飞过程中,飞行员收到禁降复飞指令时,应将飞机功率增至军用额定推力,收起减速板、保持着舰高度(不超过最佳迎角)、机翼水平,在斜角甲板上方爬升。视频显示,飞行员收到复飞指令后进行了复飞尝试(发动机出现加大油门、提速的声音),但最终未达到复飞速度且机身出现较严重摇晃。历史数据显示,出现该问题的一个可能原因是飞行员操控失误致使飞机功率未达到复飞要求。

​二是舰载机出现故障。产生前述F-35C未达到规定速度而复飞失败的另一个可能原因是舰载机动力系统或操控杆故障。

​三是着舰信号官指挥失误。舰载机下滑航线监控有偏差,复飞信号发出偏晚。从公布的视频可看出,飞行甲板上的着舰信号官发出“终止着舰,复飞”指令时飞机已十分接近航母舰尾,此时舰载机飞行员可能已无充分时间执行复飞指令导致事故。

(蓝海星:苏翔 柳正华 于宪钊)

 

文章推荐:

[1]政府问责署:国会管管国防部?F-35快要买不起、修不好了!

[2]美F-35战斗机在西太平洋执行大规模作战部署任务

[3]美海军削减F/A-18E/F数量以发展下一代舰载战斗机

[4]“卡尔•文森”号航母在F-35C坠海事故发生后45分钟内恢复战斗状态

[5]美核潜艇南海碰撞事故简析

想了解更多国外国防战略、科技、工业、装备技术相关研究,请关注蓝海星智库微信公众号:SICC_LHX。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